當你初次踏入股票市場時,常常會被一堆專業術語搞得暈頭轉向,像是「大盤、融資、停損、除權息……」。在投資股票前,你需要了解這些基本術語,但光是股票專有名詞就超過上百個,讓許多新手投資人望而卻步。本文就要來完整解析這些股市名詞,讓你輕鬆掌握投資必備知識!
股票基礎知識篇
股票是什麼?
當一家公司需要籌集資金時,除了向銀行借錢,還可以選擇發行股票。股票就像是公司的所有權憑證,當你買進一家公司的股票,就代表你擁有這家公司的一小部分,成為公司的股東之一。

舉個簡單的例子,假設一家公司總共發行了 1000 股,每股 10 元,而你買了 100 股,那麼你就擁有這家公司 10% 的股份。身為股東,你不只可以分享公司的獲利(通常以股利形式發放),甚至還能在股東會上對公司的重大決策行使投票權,甚至隨著公司成長而獲得股價上漲的資本利得。
為什麼要投資股票?
對許多人來說,投資股票是累積財富的重要方式之一,長期表現比其他金融資產更優越。與其他投資工具相比,投資股票有 5 個明顯優勢:
- 對抗通貨膨脹:把錢放在銀行,利息通常追不上通貨膨脹,但投資績優股往往能產生超越通膨的報酬,幫你的資產保值增值
- 分享企業成長:當你投資的公司經營有成,不只能獲得股利收入,股價上漲也能帶來可觀的資本利得。以蘋果公司為例,如果你在 2010 年投資 1 萬美元,到 2023 年底已經成長到超過 15 萬美元
- 流動性高:相較於房地產,股票的流動性更高,你可以在交易時間內隨時買賣,讓資金運用更有彈性
- 門檻低:現在投資股票非常方便,只要有一台手機和網路,開個證券戶頭就能開始投資。不像買房子需要龐大資金,投資股票可以從小額開始,慢慢累積投資經驗
- 分散投資:透過股票市場,你可以投資各種產業的優質企業,不論是科技、金融、醫療還是消費產業,都能依據自己的興趣和判斷進行配置,達到分散風險的效果
不過要注意的是,投資股票雖然機會多,但風險也不小。股價的漲跌受到許多因素影響,包括公司營運、產業前景、總體經濟、市場氣氛等,因此在進場之前,一定要做好功課,了解基本的投資知識,並建立正確的投資心態。
基本市場概念:
- 大盤(Market Index):大盤是指整體股票市場的表現,通常用股票指數來衡量,當大盤上漲,代表市場整體看好;下跌則反映市場信心不足
- 指數(Index):股票指數是由一籃子具代表性的股票所組成,用來反映整體市場或特定產業的走勢。例如台灣的加權指數就是大盤指數,美國費城半導體指數就是追蹤半導體產業的指數這些指數的漲跌可以讓投資人快速掌握市場動向

- 牛市(Bull Market):指股票市場呈現長期上升趨勢的階段,投資人普遍看好後市,市場充滿樂觀情緒。牛市期間股價持續創新高,交易量放大,投資人追價意願強烈,就好像牛頂角向上的動作

- 熊市(Bear Market):熊市是市場呈現長期下跌趨勢,投資人信心低迷,股價不斷下探,即使出現反彈也無法持久,就好像熊爪向下撲的動作
- 多頭市場(Bullish Market):指投資人預期股價會上漲的市場環境,此時買盤踴躍,市場氣氛樂觀。投資人傾向買進並持有股票,等待價格上漲獲利
- 空頭市場(Bearish Market):指投資人預期股價會下跌,賣壓沉重,市場瀰漫悲觀情緒。此時投資人傾向減持或放空股票,等待價格下跌後再買回
- 上市(Listed (on Exchange)):股票公開交易的一種方式,上市公司需要符合較高的資本額、獲利能力等條件,在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一般來說,上市公司規模較大、體質較佳,流動性也較好
- 上櫃(OTC (Over-The-Counter)):股票公開交易的另一種方式,上櫃公司(OTC 場外交易)的門檻較低,在櫃檯買賣中心交易,規模、體質、流動性比上市公司低,但可能有更大的成長空間和投資機會
市場參與者:
- 散戶投資人(Retail Investor):指以自己資金進行投資的個人投資者,一般投資金額較小。散戶由於資金與資訊皆有限,在市場中常處於弱勢地位。他們通常透過券商開戶買賣股票,追求價差利潤或股利收入。由於缺乏專業研究資源,散戶較容易受到市場消息和情緒影響,因此投資時需要特別謹慎
- 法人投資人(Institutional Investor):指以機構名義進行投資的專業投資者(在美國也被稱為聰明錢),包括投信、投顧、自營商、外資等。由於掌握龐大資金、擁有專業研究團隊,法人投資人對市場走向有重大影響力。他們通常採取較長期的投資策略,交易規模大,且會根據嚴謹的分析做出投資決策,是帶動市場漲跌的重要力量

- 券商(Brokerage Firm/Broker):是股票市場中的中介機構,扮演著連接投資人與交易所的橋樑,主要提供開戶、交易下單、股票融資融券等服務,並收取手續費來獲利。有些券商還提供投資諮詢、研究報告等加值服務。券商可分為經紀商(幫客戶買賣股票)和自營商(以自己名義買賣股票)兩種。圖為 SSF 合作券商,如:Interactive Brokers(盈透證券)等
- 主力(Major Player):通常指能夠影響個股走勢的大資金,可能是法人或財力雄厚的投資人。他們持有大量特定股票,能夠影響股價漲跌
- 大戶(Big Investor/Whale):大戶則是指投資金額較大的個人投資者,雖然單一大戶影響力不及主力,但若幾個大戶聯手也能左右股價走勢
開戶前的必備知識
證券帳戶基本認識
要進入股票市場,第一步就是要開立一個證券帳戶。證券帳戶就像是股票市場的「銀行帳戶」,讓你能夠買進、賣出股票,同時管理你的投資組合。
交易時間與規則
不同市場的交易時間和規則都不太一樣,以美股和馬股為例:
【美股交易時間】(以台灣/馬來西亞 GMT+8 時間為準)
【馬股交易時間】
- 早盤:上午 9:00 至中午 12:30
- 午盤:下午 2:30 至下午 5:00
- 週末和公眾假期休市
【台股交易時間】
- 一般交易時段:上午 9:00 至下午 1:30,採連續交易
- 盤前交易:上午 8:30 至 9:00
- 盤後交易:下午 2:00 至 2:30
- 週末和國定假日休市
【美股交易規則】
【馬股交易規】
- 股價高於 1塊 的股票,單日最高漲跌幅為 30%
- 股價低於 1塊 的股票,單日漲跌幅以 0.30塊 為限
- 最小交易單位為 1 手(lot),1 手 = 100 股
- 採用 T+2 交割制度
【台股交易規則】
股票市場懶人包:
- 新手買股票系列:最完整的美股投資懶人包
- 美股盤前盤後是什麽?交易規則、時間?零股可以盤後交易?優缺點分析
- 【马股新手投资入门】如何买股票?1lot是多少?股票交易所、费用、交易时间
- 【陸股】外國人/台灣人可以買大陸股票嗎?怎麽買?投資中國股市前三思
- 新手買股票系列:最完整的港股投資懶人包,港股怎麼買?交易規則?
- 巴菲特都愛的日股怎麼買?9檔日股及日本ETF推薦|日股投資懶人包
- 新手買股票系列:最完整的新加坡股投資懶人包
基本交易術語:
- 股數與張數:在股市交易中,股數(Number of Shares)指的是股票的最小交易單位,而張數(Lot)則是較大的交易單位。馬股的 1 lot = 100 股,台股的 1 張 = 1000 股,美股則沒有張數概念,直接以股為單位。例如在馬股要買 1 lot Maybank,就是買入 100 股;在台股買 1 張台積電就是買入 1000 股;但在美股要買 Apple,可以買 1 股、10 股或任意數量
PS:在馬股,1 lot 可以當成「一張」的概念 - 漲跌幅限制(Price Limit):為了平緩股市波動和杜絕投機行為,各國設有明確的漲跌幅限制。馬股對於股價高於 1塊 的股票,單日最高漲跌幅為 30%,一旦達到這個限制就會停止交易至隔日,而對於股價低於 1塊 的股票,則是以 30 仙為單日漲跌幅上限,達到限制同樣停止交易至隔日;台股則對所有股票實施 10% 的單日漲跌幅限制,與馬股一樣達到限制就會暫停交易至隔日。相較之下,美股雖然沒有固定的漲跌幅限制,但設有市場熔斷機制,當 S&P500 單日跌幅達到 7% 時,會暫停全市場交易 15 分鐘,後續也會有下跌第二次、第三次的可能性
- 開盤價(Opening Price):開盤價是股票在交易日第一筆成交的價格。這個價格常受到盤前市場消息、國際股市表現、產業動態等因素影響。如果開盤價高於前一天收盤價,稱為「高開」;低於前一天收盤價,則稱為「低開」。開盤價常被視為觀察市場氣氛的重要指標
- 收盤價(Closing Price):收盤價是交易日最後一筆成交的價格,代表當天市場對該股票的最終價格。這個價格特別重要,因為它不僅是隔天開盤的參考依據,也是技術分析、股價指數計算的基礎。投資人常用收盤價來判斷股票的走勢和市場情緒
- 成交量(Trading Volume):成交量是指特定時間內市場上成交的股票數量。它反映市場的活絡程度和投資人的參與熱度。較大的成交量通常代表市場交易熱絡,價格變動較有意義;反之,小成交量的價格波動可能缺乏參考性。成交量常被用來驗證價格走勢的可信度
- 成交值(Trading Value):成交值是股票成交量乘以成交價格的總金額,反映市場的實際交易規模。例如,如果某股票當天成交 100 萬股,平均價格是 10 元,則成交值為 1000 萬元。成交值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資金的流向,以及市場對某支股票的關注程度
交割制度:
- 交割時間(Settlement Period):股票交易採用 T+2 交割制度,意思是當您在 T 日(交易日)買進或賣出股票後,必須在第二個交易日(T+2)完成交割。例如,週一買進股票,就必須在週三上午 9 點前將款項交付給券商;若是賣出股票,則在週三上午 9 點前可收到賣出款項。交割時間的規定是為了確保交易雙方能順利完成金錢與股票的交換。美股已經在2024年5月改為 T+1 制度
- 交割款項(Settlement Amount):是指投資人買賣股票時需要支付或收取的金額。買進股票時,交割金額包括:股票成交價金、證券交易稅、手續費等費用的總和。賣出股票時,可收到的交割金額則是:股票成交價金扣除證券交易稅與手續費後的淨額。券商會在交易的當天提供交割明細,方便投資人查看需支付或可收取的確切金額
- 違約處理(Default Handling):若投資人無法在 T+2 日上午 9 點前支付足額的交割款項,就會構成違約交割。發生違約時,券商會先行代墊款項,並向違約的投資人追討相關損失與利息。同時,違約紀錄會被通報給證券交易所,並留下紀錄,這可能影響投資人未來的交易權限。更嚴重的情況下,可能面臨民事求償,甚至刑事責任
交易操作實務
基本操作術語:
- 做多(Long Position):做多是指投資人看好股票前景,買入股票等待價格上漲獲利,例如,投資人預期 Apple 股價會上漲而買入就是做多
- 做空(Short Position):做空是投資人預期股價下跌,向券商借股票賣出,等價格下跌後買回股票還給券商,賺取中間的差價,例如投資人預期 Apple 會下跌而借股票賣出就是做空
- 套牢(Trapped Position):套牢是指買入股票後,股價大幅下跌導致無法賣出的困境。例如以 10 塊買入股票,現在股價跌到 7 塊,若賣出就會虧損,這就是套牢
- 解套(Break Even):解套是指套牢的股票價格回升到買進價位,讓投資人可以不虧損或獲利賣出。投資人通常會選擇等待股價回升解套,或在套牢時逢低攤平成本
- 存股(Dividend Investing):存股是長期持有優質股票的策略,通常選擇經營穩健、股利發放穩定的公司,目的是累積獲得穩定的股利收入,例如定期買進和持有銀行股領取股利是存股
- 清倉(Liquidation):清倉是將持有的股票全部賣出,完全退出該股票的投資,例如擔心市場前景而把股票全部賣出是清倉
- 加碼(Add Position):加碼是增加原有持股部位,通常在研判股票後續仍有上漲空間時進行,例如原本持有 1000 股,追加買進 500 股是加碼
- 減碼(Reduce Position):減碼則是降低持股部位,可能是基於獲利了結或降低風險的考量,例如原本持有 1000 股,賣出 300 股是減碼
- 追高(Chase High):追高是在股價上漲時追著高價買進,期待能夠繼續上漲,例如股價從 10塊 漲到 15塊 時急著買進是追高
- 殺低(Sell Low):殺低則是在股價下跌時趕緊賣出,避免繼續虧損,例如股價從 15塊 跌到 12塊 時害怕繼續下跌而賣出是殺低
- 抄底(Bottom Fishing):抄底是在股價大跌時買進,期待能夠用最低價格買到股票
- 踏空(Miss the Rally):踏空則是因為猶豫觀望,錯過了股票上漲的行情
- 套利(Arbitrage):套利是利用不同市場間的價格差異或同一市場的不同商品間的價差進行交易獲利。例如,同一支股票在兩個不同市場的價格不同時,可以在價格低的市場買入,同時在價格高的市場賣出,賺取其中的差價。不過套利機會通常稍縱即逝,需要有快速的執行能力
- 漲停(Limit Up):漲停是指股價在單一交易日內上漲達到交易所規定的漲幅上限,此時股票會暫停交易,買方可以繼續掛單但無法成交。例如,在馬股市場,若股價高於 1塊 的股票單日漲幅達到 30% 就會漲停,股價低於 1塊 的股票則以 30 仙為漲停限制
- 跌停(Limit Down):跌停是指股價在單一交易日內下跌達到交易所規定的跌幅下限,此時股票同樣會暫停交易,賣方可以繼續掛單但無法成交。例如,馬股跌停限制與漲停相同,達到 30% 或 30 仙的跌幅就會觸發跌停。當股票跌停時通常意味著市場對該股極度悲觀,可能是因為重大利空消息所致
下單方式:
- 限價單(Limit Order):限價單是指投資人自行設定買入或賣出的價格,只有當股票達到設定價格時才會成交的訂單。例如,若設定以 10塊 買入某股票,即使當前股價是 10.5塊,系統也會等到股價降到 10塊 才執行買入。限價單可以確保不會以超過預期的價格成交,但如果市場行情變化快速,可能會錯過交易機會
- 市價單(Market Order):市價單是以當前市場最佳價格立即成交的訂單。買入時會以當時最低的賣出價格成交,賣出時則以當時最高的買入價格成交。這種下單方式能確保快速完成交易,特別適合股價波動劇烈時使用。但缺點是無法控制成交價格,在流動性不足的股票上可能造成較大的價差損失
- 觸價單(Stop Order):觸價單是設定一個觸發價格,當股價達到這個價格時,會自動轉為市價單執行交易。例如,設定當股價漲到 15塊 時買入,或跌到 12塊 時賣出。這種下單方式常用於設定停損或停利點,能幫助投資人在無法即時盯盤時,自動執行交易策略。但要注意在股市波動劇烈時,實際成交價格可能與觸發價格有落差
股票下單延伸閱讀:
基本操作策略:
- 現股交易(Cash Trading):現股交易是最基本的股票交易方式,投資人用自己的資金買賣股票,必須在 T+2 日完成交割。例如,若以 10,000塊 購買 1000 股股票,就需要準備這筆資金。這種交易方式風險較低,因為不涉及槓桿,最大損失就是投入的資金。適合穩健型投資人,或是剛接觸股市的新手。雖然獲利空間可能較小,但也不用承擔額外的利息成本
- 當沖交易(Day Trading):當沖交易是在同一個交易日內買入並賣出(或賣出後買入)同一支股票,賺取價差的交易方式。例如早上以 10塊 買入 1000 股,下午股價漲到 10.2塊 時賣出,獲利 200塊。這種交易方式要求投資人有敏銳的市場判斷力和快速決策能力,因為必須在當天收盤前完成交易。由於交易頻繁,手續費成本較高,且需要承擔股價短期波動的風險
- 信用交易(融資融券)(Margin Trading):信用交易是向券商借錢買股票(融資)或借股票賣出(融券)的槓桿交易方式。例如,投資人只需準備 10,000塊 就能買入 20,000塊 的股票,剩餘的資金由券商融資。但這種交易方式風險較高,除了要付融資利息,如果股價下跌造成擔保維持率不足,還可能面臨追繳保證金或被迫平倉的風險。因此信用交易較適合有經驗的投資人,新手應該謹慎使用
股利相關:
- 除權與除息:除權除息是公司分配股利的重要日期。除息(Ex-Dividend)是指現金股利,除權(Ex-Rights)則是股票股利。在除權除息日之前買進股票的投資人,才能獲得這次的股利分配。例如,某公司宣布發放每股 1塊 現金股利,除息日前買進的投資人可以收到這筆股息;除息日當天,股價會自動下調約 1塊,反映已發放的現金股利。同理,若公司發放 10% 股票股利,除權日當天股價也會相應調整
- 填權與填息:填權填息是指除權除息後,股價回補因除權除息而調整的跌幅。例如,股票除息前價格是 10塊,發放 1塊 現金股利,除息當天股價理論上會降到 9 塊。如果之後股價漲回 10 塊,就稱為「填息(Dividend Recovery)」完成。填權(Rights Recovery)也是相同概念,是股價回補因除權而調整的跌幅。不過要注意,並非所有股票都能順利完成填權填息,這取決於市場對公司的評價
- 股息與股票股利:這是公司回饋股東的兩種方式。股息(Dividend)是以現金形式發放,例如持有 1000 股,每股派發 1 塊股息,就能獲得 1000 塊現金。股票股利(Stock Dividend)則是以股票形式發放,例如公司發放 10% 股票股利,持有 1000 股就能獲得 100 股新股。現金股利可以立即獲得收益,適合喜歡固定現金收入的投資人;股票股利則是增加持股數量,讓投資人能享有未來更多的獲利機會
資金管理:
- 投資組合(Portfolio):投資組合是指將資金分散投資在不同類型的股票或其他投資標的,以降低整體投資風險。例如,不要把所有資金都投入科技股,而是分散到金融、消費、能源等不同產業。一個平衡的投資組合可能包含 70% 的藍籌股、20% 的成長股和 10% 的高風險股票。這種配置方式能讓投資風險分散,即使某一類股票表現不佳,其他標的仍可能帶來收益
- 停損(Stop Loss):停損是設定可承受的最大虧損額度,例如設定 10% 的停損點,若買入價是 10 塊,當股價跌到 9 塊就賣出,避免更大損失。
- 停利(Stop Loss):停利是設定獲利了結的目標,例如設定 20% 的停利點,當股價漲到 12 塊就賣出獲利。這個策略能幫助投資人在市場波動時,理性地執行買賣決策,避免人性貪婪和恐懼情緒的影響
- 風險管理(Risk Management):風險管理是確保投資安全的系統性方法。首先是資金控管,建議單一股票的投資金額不超過總資金的 10%。其次是槓桿控管,不建議新手使用融資融券等槓桿工具。第三是情緒控管,不要因為短期獲利而加碼,也不要因為虧損而反覆進出。良好的風險控管能幫助投資人在市場波動時維持穩定的操作,提高長期獲利的機會
股票分析基礎
基本面分析:
- 財務報表(Financial Statement):財務報表是了解公司營運狀況的重要工具,主要包含三大報表:資產負債表(反映公司財務狀況)、損益表(顯示獲利能力)和現金流量表(顯示現金使用情況)。就像體檢報告能告訴我們身體狀況,財務報表能讓投資人了解公司的財務健康狀況。例如,從報表可以看出公司是否有充足現金、負債是否過高、營收是否成長等關鍵訊息。財報分為季報和年報,在美國叫 10-K 和 10-Q,所以要每個季度檢查

- 每股盈餘(EPS):每股盈餘是公司獲利能力的重要指標,計算方式是公司稅後淨利除以流通在外股數。例如,某公司年度淨利 1 億元,總股數 1 億股,則 EPS 為 1 元,代表每持有一股就替公司賺到 1 元。EPS 越高代表公司獲利能力越強,但要注意需要和同產業公司比較,並觀察 EPS 的成長趨勢,才能判斷投資價值

- 本益比(P/E):本益比是股價除以每股盈餘,用來衡量股票是否便宜。例如,股價 10 元、EPS 為 1 元的股票,本益比就是 10 倍。本益比越低,代表股票相對便宜;但要注意行業差異,例如科技股可能有 30 倍本益比很正常,但傳統產業若超過 15 倍可能就偏貴。本益比就像買房時的「租金回收年數」,能幫助判斷投資價值

- 股東權益報酬率(ROE):股東權益報酬率反映公司運用股東投資資金的獲利效率,計算方式是稅後淨利除以股東權益。例如,ROE 為 15%,代表公司能將每 100 元的股東投資,轉換成 15 元的獲利。ROE 越高代表公司獲利效率越好,但也要注意公司是否透過高負債來提升 ROE

- 毛利率(Gross Margin):毛利率反映公司的基本獲利能力,計算方式是(營業收入-營業成本) / 營業收入。例如,公司賣出一支手機賺 100 元,成本是 60 元,毛利率就是 40%。毛利率越高,代表產品的獲利空間越大。但要注意同產業比較,例如科技業毛利率通常高於傳統製造業

- 營業利益率(Operating Margin):營業利益率是從毛利中扣除營業費用後的獲利比率。例如,公司賺到毛利 100 元,但要支付人事、租金等營業費用 60 元,營業利益就剩 40 元,營業利益率為 40%。這個比率能反映公司營運效率,數字越高代表公司控制成本的能力越好。就像餐廳扣除食材成本、人事費用後還能賺多少

- 淨利率(Net Profit Margin):淨利率是最終的獲利指標,是稅後淨利除以營業收入。例如,公司營收 1000 元,最後賺到稅後淨利 150 元,淨利率就是 15%。這個數字代表公司最終的獲利能力,考慮了所有成本、費用和稅負,就像算出一個月做生意最後真正能存進口袋的錢

- 負債比率(Debt Ratio):負債比率是總負債除以總資產,反映公司的財務風險。例如,負債比率 60% 代表每 100 元資產中有 60 元是借來的,比率越高代表財務風險越大。

- 流動比率(Current Ratio):流動比率是衡量公司短期償債能力的指標,計算方式是流動資產除以流動負債。例如,流動比率 2 代表每 1 元短期債務有 2 元流動資產支撐,比率越高代表短期償債能力越強。這就像檢視個人的活期存款是否足夠支付近期的信用卡帳單,一般認為流動比率維持在 2 以上較為穩健

- 速動比率(Quick Ratio):速動比率是比流動比率更保守的短期償債指標,計算方式是把流動資產中的存貨扣除後,再除以流動負債。因為存貨變現可能需要時間或折價,速動比率能反映公司在不依賴存貨的情況下的償債能力。例如,速動比率 1.5 代表即使不賣存貨,也有 1.5 倍的資產可償還短期債務
- 存貨周轉率(Inventory Turnover):存貨周轉率反映公司存貨管理的效率,計算方式是銷貨成本除以平均存貨。例如,存貨周轉率 12 代表平均一個月賣完一次存貨。就像便利商店的商品賣得越快,周轉率越高,資金使用效率也越好。但要注意不同產業的合理周轉率會有差異,科技業通常需要較快的周轉率,避免存貨折舊
- 應收帳款周轉率(Accounts Receivable Turnover):應收帳款周轉率顯示公司收款的效率,計算方式是營業收入除以平均應收帳款。例如,周轉率 12 代表平均一個月收回一次帳款。這就像公司跟客戶收款的速度,周轉率越高代表收款越順暢,公司的現金流越健康。但也要注意過高的周轉率可能代表公司的收款政策過於嚴格,可能影響業務拓展

- 股價淨值比(P/B):股價淨值比是衡量股價相對於公司淨值的指標,計算方式是股價除以每股淨值。例如,股價 20 塊、每股淨值 10 塊,P/B 就是 2 倍,代表市場願意用 2 倍的價格購買公司的淨資產。一般而言,P/B 低於 1 的股票可能被低估,但要考慮公司的獲利能力

- 股息殖利率(Dividend Yield):股息殖利率(簡稱股息率)反映投資人能從股票獲得的現金報酬率,計算方式是年度現金股利除以股價。例如,股價 50 塊、年度現金股利 2.5 塊,股息殖利率就是 5%。這就像定存的利率,殖利率越高代表現金報酬越高,特別適合喜歡穩定現金收入的投資人。但要注意股息發放並非保證,需視公司獲利狀況而定
- 市值(Market Capitalization):市值代表整家公司的市場價值,計算方式是股價乘以流通在外股數。例如,公司有 1 億股,每股 10 塊,市值就是 10 億元。市值反映市場對公司的整體評價,通常市值越大的公司財務越穩健,抗風險能力越強。但也要注意市值太大可能影響未來成長空間
- 現金流量比率(Cash Flow Ratio):現金流量比率衡量公司產生現金的能力,計算方式是營業活動現金流量除以流動負債。例如,比率 1.2 代表公司營運產生的現金可以支付 1.2 倍的短期負債。這就像檢視個人每月收入是否足夠支付日常開銷,比率越高代表現金充裕程度越高

- 自由現金流量(Free Cash Flow):自由現金流量是公司實際可運用的現金,計算方式是營業活動現金流量減去資本支出。例如,公司營運賺到 1000 萬,必要的設備投資花了 400 萬,自由現金流量就是 600 萬。這就像算出扣除必要支出後,真正可以自由運用的錢。自由現金流量越多,代表公司越有能力進行擴張、派發股利或償還債務
產業分析相關:
- 產業地位(Industry Position):產業地位反映公司在產業中的競爭位置與市占率。例如,在半導體產業中,台積電是全球最大的晶圓代工廠,市占率超過 50%,屬於產業龍頭地位。產業地位越高,通常代表公司具有較強的議價能力和競爭優勢。就像在一個市場中,最大的賣家往往能夠主導價格,獲得較好的利潤
- 產業週期(Industry Cycle):產業週期指產業發展的不同階段,包括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例如,智能手機產業在 2010 年代初期處於高速成長期,現在則進入成熟期,成長速度放緩。了解產業週期能幫助投資人判斷產業風險與機會,例如在成長期投資可能獲得較高報酬,但風險也較大
- 成長性(Growth Potential):成長性指產業或公司未來的發展潛力。例如,電動車產業因為環保意識提升而具有高度成長性,預期未來幾年會持續快速發展。高成長性通常代表有更多的投資機會,但也要注意成長過程中的競爭加劇和技術變革風險。就像新開發的商圈,雖然潛力大但競爭也會越來越激烈
- 護城河(Economic Moat):護城河是指公司的競爭優勢,能讓競爭對手難以模仿或超越。例如,可口可樂的品牌價值、Google 的搜尋引擎技術、蘋果的生態系統,都是很難被競爭對手複製的護城河。就像古代城堡的護城河能阻擋敵人入侵,企業的護城河能保護其市場地位和獲利能力
- 產業政策(Industrial Policy):產業政策是指政府對特定產業的扶持或管制措施。例如,各國推動新能源政策,提供補貼給太陽能、風電等綠能產業,直接影響這些產業的發展。了解產業政策變化對投資很重要,因為政策支持可能帶來機會,政策限制則可能造成風險
- 產業鏈地位(Supply Chain Position):產業鏈地位指公司在產業供應鏈中的角色和重要性。例如,在汽車產業鏈中,整車製造商位於下游,零組件供應商在中游,原材料供應商在上游。產業鏈地位越關鍵,議價能力就越強。就像一條生產線上,某個關鍵零件如果缺貨,可能導致整條線停工,顯示該零件供應商的重要性
總體經濟指標:
- GDP成長率(GDP Growth Rate):GDP 成長率反映一個國家的經濟成長速度,計算方式是本期 GDP 與去年同期相比的增長百分比。例如,GDP 成長率 3%,代表這個國家的經濟規模比去年同期增加 3%。成長率越高代表經濟越活躍,通常對股市有正面影響。但過高的成長率可能引發通膨疑慮,需要適度平衡
- 通貨膨脹率(Inflation Rate):通貨膨脹率反映物價上漲的速度,通常用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來衡量。例如,通膨率 2% 代表整體物價水平比去年上漲 2%,也就是貨幣購買力下降 2%。這對投資很重要,因為高通膨會侵蝕投資報酬,可能促使央行升息,進而影響股市表現。就像工資不變但物價上漲,實質購買力就會下降
- 利率(Interest Rate):利率是指中央銀行設定的基準利率(如美聯儲升息、降息;馬來西亞OPR),影響整體市場的資金成本。例如,基準利率 2% 時,商業銀行可能提供 2.5% 的定存利率、4% 的房貸利率。利率上升會增加企業融資成本,可能影響獲利;也會提高定存報酬,可能使資金從股市流向銀行。就像調整水龍頭開關,影響整個金融市場的資金流向
- 匯率(Exchange Rate):匯率是不同貨幣之間的兌換比率。例如,,1 美元兌換 4.5 塊,代表需要 4.5 塊才能換到 1 美元。匯率變動會影響進出口企業的獲利,例如馬幣貶值對出口商有利但不利進口商。對投資人來說,匯率也會影響海外投資的報酬,需要考慮匯兌損益
- 點擊查看:馬幣新幣匯率為什麼差那麼多?
- 失業率(Unemployment Rate):失業率反映勞動市場的健康程度,計算方式是失業人數除以勞動力人口。例如,失業率 4% 代表每 100 個勞動力中有 4 人失業。失業率上升通常反映經濟走弱,可能影響消費支出和企業獲利。就像商店的客人變少,自然會影響營業額,這種效應會擴散到整個經濟體系。美國失業率可以在非農就業數據找到
- 製造業PMI(Manufacturing PMI):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是觀察製造業景氣的重要指標。PMI 高於 50 代表製造業擴張,低於 50 代表收縮。例如,PMI 從 53 降到 48,顯示製造業由擴張轉為收縮,可能預示經濟走向下行
籌碼面分析:
- 法人動向(Institutional Movement):法人動向反映大型投資機構的買賣行為,包括外資、投信和自營商的進出情況。例如,當外資連續大量買進某支股票,可能代表國際投資人看好該公司前景;若投信持續加碼,則可能顯示國內專業投資機構對該股具有信心。不過要注意,跟隨法人動向投資時,要考慮法人可能已經提前布局,價格可能已經墊高
- 融資融券餘額(Margin Balance):融資融券餘額反映市場投資人使用槓桿的程度。融資餘額上升,代表更多投資人借錢買股票,看好後市;融券餘額上升,則代表更多人借股票賣出,看壞後市。例如,當融資餘額快速增加時,可能代表市場過度樂觀,風險提高;相反,融資餘額大幅下降,可能意味著投資人信心不足。這就像觀察房市的貸款狀況,貸款急遽增加可能預示泡沫,急遽減少則可能代表市場信心不足
- 集中度分析(Concentration Analysis):集中度分析是觀察主力或大戶持股情況的指標。例如,若前十大股東持股比例突然大幅上升,可能代表有主力正在累積部位;若大戶持股比例下降,則可能暗示主力正在出貨。但要注意,過高的股權集中度可能增加股價操縱風險
- 內外盘(Bid-Ask Volume):內外盤反映市場買賣雙方的積極程度。「內盤」是以買方出價成交,代表賣方較積極;「外盤」是以賣方要價成交,代表買方較積極。例如,當外盤量明顯大於內盤量時,表示買盤強勢,多數投資人願意出更高的價格買進,股價可能持續上漲。就像菜市場買菜,賣家願意降價求售是內盤,買家願意追價搶購是外盤
- 量價關係(Volume-Price Relationship):量價關係是觀察股價和成交量變化的關係。例如,「量增價揚」(股價上漲且成交量放大)通常代表上漲趨勢較為強勁;「量縮價跌」(股價下跌但成交量減少)則可能暗示跌勢即將結束
- 主力動向(Major Player Movement):主力動向是觀察大額交易者的進出狀況。透過分析大額交易的價格和數量,可以推測主力是在收集籌碼還是在出貨。例如,當大額交易頻繁出現且價格持續上揚,可能代表主力正在建倉看好後市
- 散戶信心(Retail Investor Sentiment):散戶信心指標反映小額投資人的市場參與度和信心程度。例如,當散戶交易量突然增加,可能代表市場投機氣氛升溫;反之,若散戶持續性出場,可能暗示市場信心不足。就像觀察小型投資人參與股市的熱度,往往在市場極端時期達到高點或低點
- 投信與外資動向(Fund and Foreign Investor Movement):投信與外資的買賣動向反映專業投資機構的市場看法。由於這些法人具有專業研究能力和充足資金,他們的動向常被視為重要指標。例如,外資連續大量買超某產業股票,可能代表國際資金看好該產業前景
技術面入門:

- K線基礎(Candlestick):K線是觀察股價變化最基本的圖形工具,每一根 K線都包含了當日的開盤價、最高價、最低價和收盤價。紅K(上漲)代表收盤價高於開盤價,黑K(下跌)代表收盤價低於開盤價。例如,一根紅K 線顯示開盤價 10 塊、最高價 10.5 塊、最低價 9.8 塊、收盤價 10.3 塊,代表這天股價雖然曾經上下波動,但整體是上漲的
- 均線系統(Moving Average System):均線系統是觀察股價趨勢的重要工具,常用的有 5 日、10 日、20 日均線等。例如,20 日均線是計算最近 20 個交易日收盤價的平均值,能夠過濾掉日常價格波動,顯示較明確的趨勢。當短期均線(如 5 日)向上突破長期均線(如 20 日),稱為「黃金交叉」,可能暗示上漲趨勢開始;反之則稱為「死亡交叉」,可能預示下跌趨勢。這就像透過不同時期的成績平均,來判斷學習狀況是進步還是退步
- 成交量(Trading Volume):成交量反映市場買賣的熱絡程度,是股票交易中的成交股數。例如,當股價上漲時成交量明顯放大,代表有較多買盤推動,漲勢較為可靠;反之,如果上漲時成交量萎縮,可能暗示漲勢較為虛弱

- 支撐與壓力(Support and Resistance):支撐價位是股價下跌時容易止跌的價格,壓力價位則是上漲時容易遇到賣壓的價格。例如,某股票跌到 15 塊時總是會跌勢趨緩並反彈,15 塊就是一個支撐點;漲到 18 塊時總是會遇到大量賣壓,18 塊就是一個壓力點
- RSI(相對強弱指標)(Relative Strength Index):RSI 是衡量股價超買或超賣狀態的技術指標,數值範圍介於 0 到 100 之間。一般而言,RSI 高於 70 視為超買,可能面臨回檔;低於 30 則視為超賣,可能出現反彈機會。例如,當某股票的 RSI 從 80 快速下滑到 70 以下,可能暗示賣出時機來臨;而 RSI 從 20 上升突破 30,則可能是買入訊號
- KD指標(KD Indicator (Stochastic Oscillator)):KD指標是觀察股價動能的技術工具,由 K值和 D值兩條線組成。當 K線由下往上突破 D線時,稱為「黃金交叉」,視為買進訊號;當 K線由上往下跌破 D線時,稱為「死亡交叉」,視為賣出訊號。例如,當 K值從 20 上升並突破 D值,股價往往會出現一波漲勢;而當 K值從 80 下跌並跌破 D值,可能預示股價即將下跌
延伸閱讀:
投資心態與風險提醒
常見投資心理:
- 追高殺低(Chase High and Sell Low):追高殺低是投資人最常見的非理性行為,指在股價上漲時追著高價買進,下跌時又急著低價賣出。例如,某股票從 10 塊漲到 15 塊時,投資人因為害怕錯過漲勢而急著買進;當股價從 15 塊跌到 12 塊時,又因為害怕繼續虧損而趕緊賣出。這種行為往往導致「高買低賣」的虧損結果

- 貪婪與恐懼(Greed and Fear):貪婪與恐懼是影響投資決策的兩大情緒。當股市上漲時,投資人容易因貪婪而過度追價或加碼;市場下跌時,又可能因恐懼而做出非理性拋售。例如,當投資人小賺一筆就捨不得賣出,期待更高的獲利,結果錯過了獲利了結的機會;或是虧損時因為害怕而立刻賣出,錯過反彈的機會
- 市場有一個恐懼與貪婪指數來衡量
- 套牢心理(Loss Aversion):套牢心理是指投資人買入股票後,因股價下跌而不願意認賠了結的心態。例如,以 20 塊買進的股票現在跌到 15 塊,投資人不願意接受虧損的事實,總是期待股價能回到買進價位再賣出。這種「不願意認賠」的心理,可能導致投資人錯過更好的投資機會,甚至讓虧損繼續擴大
市場陷阱警示:
人為炒作(Market Manipulation):人為炒作是指透過不當手法刻意拉抬或打壓股價。例如,有心人士可能利用網路論壇散布不實訊息,製造股票即將大漲的假象,吸引投資人跟進買入,等股價拉高後再趁機賣出獲利。或是放出公司將有重大利多消息,刺激投資人搶進,最後消息落空股價重挫。人為炒作常見的跡象包括:
- 股價無基本面支撐卻暴漲
- 市場突然出現大量不明來源的利多或利空消息
- 成交量異常放大但找不到合理原因
誘多誘空(Bull/Bear Trap):誘多誘空是主力常用的出貨或低接手法。誘多是指刻意製造股價會上漲的假象,引誘投資人買進,等籌碼集中後再趁機出貨;誘空則是製造股價會下跌的假象,引誘投資人賣出,等股價跌深後再低價買進。例如,主力可能會在開盤時小量拉抬股價,引誘投資人追高買進,等到籌碼都集中在高檔後,再大量賣出獲利。常見的誘多誘空手法包括:
- 開盤時小量買賣營造行情
- 利用尾盤拉抬或打壓製造假象
- 放出似是而非的消息影響投資人判斷
主力手法(Market Maker Tactics):主力手法是指大戶或主力操縱股價的各種技巧。例如,「洗盤」是主力在特定價位區間不斷買賣,震盪股價使散戶止損出場;「倒貨」則是主力在高位將持股分批賣給追高的散戶。這就像老手牌客用各種花招騙取新手的籌碼。常見的主力手法包括:
- 利用大量交易製造假突破或假跌破
- 在特定價位區間反覆震盪洗盤
- 利用資金優勢控制股價走勢
- 透過關係企業買賣製造假象
投資紀律:
資金控管(Capital Management):資金控管是投資最基本也最重要的紀律,關係到投資人的存活與否。健康的資金控管應包含以下原則:
- 單一股票的投資金額不超過總資金的 10%
- 預留至少 30% 的現金部位以應付緊急需求
- 設定每檔股票的停損點,控制最大可能損失,例如有 100 萬投資金額,單一股票最多投入 10 萬,現金持有 30 萬,每檔股票最多承受 10% 的虧損
良好的資金控管能讓投資人在市場波動時依然保持冷靜,不會因資金周轉不靈而被迫賤賣。
止損紀律(Stop-Loss Discipline):止損紀律是確保投資人能夠長期生存在市場的關鍵。明確的止損策略包括:
- 設定每筆交易的停損點,例如跌破買入價 8% 就停損
- 當股價跌破重要支撐位時果斷停損
- 不抱持虧損過大的部位期待反彈
沒有止損紀律,再好的投資策略最後都可能因為一次重大虧損而功虧一簣,切記小虧可以等待機會賺回來,大虧可能讓你再也無法進場。
長期投資思維(Long-Term Investment Mindset):長期投資思維是讓投資獲利更穩健的方式,重點包括:
- 選擇基本面良好、具成長性的公司長期持有
- 不隨市場短期波動而輕易進出
- 定期定額投資,分散市場風險,例如投資人可以選擇產業龍頭股,每月固定投入一定金額,透過時間複利來累積財富
長期投資能幫助投資人避免追漲殺跌的情緒判斷,也能降低交易成本。
交易情境(此為示範案例,並非真實交易過程)
假設你是一位剛開立證券帳戶的投資新手,你可能要經歷初次交易,下列範例可能是你會遇到的情境:
1. 選股與研究階段:
- 你注意到一家科技公司「ABCDE」最近推出了創新產品,引起市場關注
- 查詢該公司財務報表,發現過去連續 3 年營收成長,且負債比率只有 30%
- 分析該股本益比為 12 倍,低於同業平均的 18 倍,顯示可能被低估
- 觀察技術面,發現該股正從超賣區域(RSI 約 28)回升,5 日均線即將突破 20 日均線
2. 下決策與規劃資金:
- 總投資資金為 10,000 塊,依照 10% 原則,這檔股票最多投入 1,000 塊
- 設定買入價格區間為 4.80-5.00 塊,目前股價為 4.90 塊
- 預先設定停損點為買入價 -8%(約 4.51 塊)及停利點為 +20%(約 5.88 塊)
3. 下單買入:
- 開啟交易軟體,選擇「ABCDE」股票,輸入買入資訊
- 選擇「限價單」,價格設為 4.90 塊
- 買入數量設為 2 lot(200 股),總金額為 980 塊(不含手續費)
- 點擊「確認下單」,幾秒後收到成交通知
- 交易軟體顯示:「已買入 ABCDE 200 股,成交價 4.90 塊,總金額 980 塊,手續費 4.90 塊,總支出 984.90 塊」
4. 觀察持股:
- 第一週:股價上漲至 5.10 塊,上漲 4.08%,市場消息顯示該公司即將發布新產品
- 第二週:股價回落至 4.95 塊,但仍高於買入價,整體市場略為下跌
- 第三週:公司公布優於預期的季度財報,股價突破至 5.40 塊,上漲 10.2%
- 第四週:大盤出現回檔,該股也小幅回調至 5.30 塊
5. 調整決策:
- 觀察到該股雖然跟隨大盤回調,但跌幅較小,顯示抗跌性強
- 根據新的財報數據,你調整了停利點至 5.90 塊
- 同時提高停損點至 5.10 塊(原始成本的 +4%),保護已有的獲利
6. 找到賣出時機:
- 第五週:公司宣布擴張計劃,股價快速上漲至 5.85 塊,接近你的停利點
- 該股 RSI 達到 78,進入超買區域,技術面顯示可能即將回檔
- 考慮到已接近預設的停利點,且技術指標顯示超買,你決定賣出
7. 下單賣出:
- 再次開啟交易軟體,選擇「ABCDE」,這次點選「賣出」選項
- 設定賣出價格為 5.85 塊,數量為全部持股(200 股)
- 點擊「確認下單」後幾秒鐘,收到成交通知
- 交易軟體顯示:「已賣出ABCDE 200 股,成交價 5.85 塊,總金額 1,170 塊,手續費 5.85 塊,交易稅 2.34 塊,淨收入 1,161.81 塊」
8. 交易檢討:
- 這筆交易最終獲利 176.91 塊(扣除所有費用後),報酬率約 18%
- 回顧整個交易過程,發現成功的關鍵是事前做足功課、設定明確的停損停利點,並在過程中根據新資訊適時調整策略
- 記錄此次交易經驗,包括成功之處和可改進的地方,為下次交易打好基礎
總結
以上就是股票市場的重要術語和基本概念,從市場參與者到交易操作,從基本面分析到技術面指標,我們深入解析了近 100 個股市專有名詞。切記投資股票不只是簡單的買賣,更需要掌握這些基本術語,建立正確的投資觀念。當你開始理解這些股市名詞,投資之路自然會走得更穩健!
這裡也推薦新手閱讀巴菲特的投資原則和理念,掌握投資新手容易犯的錯誤,因為樹立正確的投資觀念比掌握複雜的操作更重要:
免責聲明
此文章內容僅作為教學、分享及參考的用途,而非專業的投資建議。由於個人的情況及需求不同,你可以聯係 Spark Spark Finance 團隊或咨詢你的理財規劃師,以取得專業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