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始投資股票後,你會發現好的公司比比皆是,總想著這個也投一點,那個也投一點,最後只會為資金不足而感到懊惱。
僅僅是在馬來西亞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就有超過 900家企業。更別提美股市場裡有許多表現出色、發展前景良好的上市公司。
其實,選股票就跟你上菜市選食材有相似的道理。當你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看到超市有許多新鮮一等的好食材時,一般會做的,肯定是先入手價格合理,甚至正在進行特價的好食材。至於那些漲價的貴菜貴肉,先等等吧。
選股票也一樣,我們都希望以合理甚至是低估的價格,買進優質好股。但是,該用什麼指標判斷股價高低,甚至避開看似便宜股價的價值陷阱?
搞懂本益比(PE Ratio)可以幫助你快速判斷現在股價是便宜或被高估,讓你在股市裡不買貴。
這篇文章整理了本益比選股的概念,包括本益比計算公式、股價和本益比的關係、本益比高低的真實意義、使用本益比選股的誤區等等,讓你一次看懂本益比。
什麼是本益比 PE Ratio?
本益比(英文:Price-to-Earnings Ratio, PE)簡單來說是投資一檔股票的回本速度,以「股價」除以「每股盈餘 EPS」就能計算出本益比。
本益比是投資界最簡單,同時也是最重要的估值方法之一。通過計算本益比,可以知道:
買進一檔股票後,需要多少年才能把本金賺回來?
如何計算本益比?
本益比的計算公式很簡單:
本益比 = 股價 ÷ 每股盈餘 Earnings per Share
每股盈餘(Earnings Per Share, EPS)指的是每一股賺了多少錢,可以平均分攤到多少盈利,從而看出公司的獲利能力。
每股盈餘 = 稅後淨利(Net Profit)÷ 在外流通發行股數
在計算本益比的時候,透過公司每年的獲利情況,能推算出公司要用多少年的時間,盈利才能趕上股價。
舉例來說,A公司今年淨利潤為1,000元,並發行了250股,每股盈餘是4元。假設A公司當前股價是32元,本益比是8倍,代表在公司淨利潤不變的情況下,需要8年時間就能夠回本。
假如A公司盈利上漲,淨利潤達到2,000元,每股盈餘上升至8元。那麼本益比就會降低至4倍,只需要4年就能回本,賺回當初投入的32元。
A公司 | ||
股價 | 32元 | |
每股盈余 EPS | 4 | 8 |
本益比 ( 股價 ÷ 每股盈余 ) | 8 | 4 |
代表8年後回本, 賺回當初投入的32元 | 代表4後回本, 賺回當初投入的32元 |
必須注意的是,由於本益比只是理論上估算公司需要多少年的盈利,才能趕上股價。實際情況上,公司不可能將盈利全額派發給股東。因此我們說「用本益比判斷回本速度」,這裡的「回本」只是單純的估值用詞,不會因為本益比是4倍,就一定在4年回本。
延伸閱讀:
本益比高低意味著什麼?
本益比代表投資的回本速度,一般來說,本益比越低,代表回本需要的時間越短,你的投資越快回本。5倍本益比相等於5年回本,和50倍本益比相等於50年回本,大多數投資人肯定會選擇5倍本益比的股項。
但是,買進本益比低的公司,就代表撿到便宜?而本益比越高的公司,代表越昂貴,不值得買進嗎?
高本益比怎麼看?
一家公司的本益比高,通常意味著幾種可能性,例如基本面備受市場看好,擁有強大的經濟護城河和競爭優勢,盈利表現穩定,是同行中佼佼者。
或是具有高度成長性的公司,如近期大熱的科技股,投資者看好公司的未來成長性和盈利表現,因此先給出了很高的估值,股價拉高,本益比自然跟著水漲船高。
另外,也可能只是公司被市場過度追捧與炒作,股價大漲而拉高了本益比。但是,這類型公司通常缺乏基本面和成長性支撐,股價只是短暫衝高,並非真正能賺錢的公司,長遠來看股價依然會回落。
低本益比怎麼看?
一家公司本益比低,意味著相反的可能性,例如基本面不穩定、盈利表現不佳,或者成長性不足,股價和盈利低迷,市場的投資興趣不大,因此本益比估值不高。
不過,也不排除低本益比的公司,是被埋沒的珍珠,躲在投資者的選股雷達之下,因而被低估了。
此外,當市場出現劇烈波動與恐慌時,一些原先本益比高、具有成長潛力的公司,也可能受到影響導致股價大跌,繼而降低公司的本益比,出現了所謂的「價值被低估」。
延伸閱讀:
因此,低本益比的公司,不一定代表公司價值被低估,浮現進場機會。投資者在使用本益比選股時,得先找出本益比高、低背後的原因。
本益比多少才合理?
到底本益比多少才算高與低?最簡單的方式,是將本益比劃分為3種價位,分別是便宜價位、合理價位和昂貴價位。
- 便宜價位 = 本益比 < 10倍
- 合理價位 = 本益比介於10倍至20倍
- 昂貴價位 = 本益比 > 20倍
不過,這只是一個很籠統的分法,並不是在本益比10倍以下的公司都是便宜的;本益比超過20倍也不一定很昂貴。反過來說,一些估值低的不知名公司,我們不能因為本益比低就貿貿然進場。它可能就是缺乏了讓投資者賺錢的閃光點,本益比才會偏低。
在使用本益比時,投資者還需要考量公司的產業領域和成長性,才能把握「合理」的範圍。
產業領域
不同產業、領域、規模的公司,彼此之間的本益比範圍有所不同。如果只根據本益比高低,便直觀地判斷是否投資,可能會錯過一些有價值的股項。
比如說,亞馬遜(NASDAQ: AMZN)一直以來都很高,動輒就是上百倍的本益比。如果投資者只著眼於本益比,覺得它非常昂貴,可能就錯過了亞馬遜這些年來的漲幅。
像蘋果(NASDAQ: AAPL)的本益比長期都在 20倍以上,看起來被高估了。假如和其他科技股比較,如谷歌(NASDAQ: GOOGL)、臉書(NASDAQ: FB)等比較,會發現這些處在高速成長階段的科技股,本益比都在20倍至35倍之間。那麼,你還會覺得蘋果的本益比過高嗎?
延伸閱讀:
成長性
成長性越高的公司,本益比通常也會更高。乍看之下可能覺得高本益比的公司很貴,但是如果將公司的長期發展和未來的盈利能力納入考量,現在的昂貴,可能是撿到便宜了。
真正重要的問題是:公司的成長動能是否強勁,能夠長期增加價值?
如果公司擁有強大的競爭能力,未來獲利空間看好,長期持有這類的優質好公司,累積下來的投資回報將非常可觀。
因此,在判斷本益比高低的合理性時,建議先參考產業、領域的普遍本益比數值;或者以幾家相同產業的公司進行比較,也能看出公司是否比競爭對手更具有優勢。
延伸閱讀:
本益比是負數怎麼辦?
問題來了,如果一家上市公司在過去一年蒙受虧損,每股盈餘呈現負數,投資者在計算本益比時,自然只能算出負數。該怎麼辦?
本益比是基於公司盈利能力的指標,因此,當本益比出現負數時,便失去了用來估算回本時間的意義。那麼,這個指標就會失靈,無法再作為參考指標。
這是因為在採用本益比時,我們多數使用「歷史本益比」(Historical PE),以過去4個季度或是去年全年的每股盈餘,計算出本益比。
但是,我們必須考量公司的未來盈利表現,採用「預估本益比」(Forward PE)來計算。特別是收入波動比較大的行業,短期虧損是很正常的現象。因此,應該要靈活使用預估本益比(Forward PE)來計算,結果才會有意義。
預估本益比 vs 歷史本益比
舉例來說,如果B公司股價為75元,過去一年每股盈餘為3元,本益比是25倍,需要25年時間回本。以剛剛的簡單分類來看,股價偏貴不適合買入。
不過,如果來年公司盈利暴漲,每股盈餘預估會增長到5元,那麼預估本益比就是15倍。以當前75元股價來說,看起來就比較合理,可以考慮買進。
因此,在使用本益比時,建議將未來盈利增長預估計算在內。那麼,所計算出來的預估本益比,可能就會更加貼近實際估值。
同樣地,這招也可應用在短期虧損的公司上。如果只考慮這家公司在過去一年的虧損,本益比等同無用;但是以未來1年預計會錄得的盈利來計算,本益比就有它的參考價值。
使用本益比選股的弱點
所有的估值指標都有短板,在使用本益比選股時,得注意這兩個弱點。
盈利不穩定時,難以預估未來每股盈利
當公司的獲利不穩定,或是大部分收入來源都屬於一次性收益,將會難以預估公司的未來盈利表現。
或是公司的盈利起伏很大,可能連續虧損幾年,接著又賺錢,下一年又繼續虧損,將導致每股盈餘重複出現負數、正數等,這時候再繼續使用本益比判斷公司股價高低,參考價值不大。
而且,不同投資者對公司未來盈利的看法不一樣,也較難接觸內部信息。在判斷公司未來的盈利能力時,得出來的結果也會不同。把盈利預測對了,本益比就有參考價值。萬一對盈利表現過度樂觀或悲觀,都會影響本益比的數值。
假賬風險
由於本益比的計算,是根據公司的淨利潤表現而定。而淨利潤是公司根據特定的會計政策所編制出來的,人為因素很大。假如不小心選用了一份數據造假的財報,那麼得出來的所有評估指標,包括本益比,都沒有任何參考價值。
使用本益成長比 PEG掌握公司成長性
為了彌補本益比估值的弱點,以及更好地捕捉到公司盈利成長的速度,英國投資大師史萊特(Jim Slater)提出了「本益成長比」的估值法,通過評估公司的成長性(Growth),判斷公司的股價是昂貴或便宜。
本益成長比(Price-to-Earnings Growth Ratio, PEG)是以本益比除以每股盈餘成長率(EPS Growth)。
- 本益成長比 = 本益比 ÷ 每股盈餘成長率 EPS Growth
所得出的結果可分為3類:
- 股價被低估:本益成長比 < 0.75倍
- 股價合理:本益成長比 = 1.0倍
- 股價被高估:本益成長比 > 1.2倍
本益比反映了一檔股票的當前價值,本益成長比則將股票當前的價值,和成長潛力做搭配,更合理地評估公司的股價處在高低點。
在同行業、同本益比的前提下,投資者可以優先考量成長速度高的公司;或是在相同成長速度的前提下,選擇本益比較低的公司。
總結
估值方法有很多,本益比估值法也並非萬能,但本益比可以說是最基礎,也是最實用的估值方法。在股市實戰中經歷過時間考驗,並生存下來,投資者可以放心使用。
不過,在使用本益比評估公司股價時,記得搭配參考公司的產業領域和成長性,和幾家相同產業的公司進行比較,並搭配其他的估值工具,用多種方法互相驗證,才能幫助自己做出更合理的投資決定。
你也可以觀看以下影片,以簡單的例子了解本益比的概念:
免責聲明
此文章內容僅作為教學、分享及參考的用途,而非專業的投資建議。由於個人的情況及需求不同,你可以聯係 Spark Spark Finance 團隊或咨詢你的理財規劃師,以取得專業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