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來股市的走向深深影響著全球經濟,我們的投資、退休金、甚至日常生活都與股市息息相關。而在上週(2024 年 8 月 5 日)美國標普 500 指數暴跌 3%,是自 2022 年以來最大的單日跌幅,新聞媒體用「股災」形容這次暴跌,市場不免充斥許多恐慌情緒。
當股市出現劇烈下跌時,人們常常會用「股災」來形容這種情況。
但到底怎樣的情況才叫股災?為什麼會發生股災?美國、馬來西亞、台灣歷年的股災成因又是為何?股災對市場和投資人又會造成什麼影響?作為投資人要怎麼發現股市崩盤的前兆?投資人又該作何應對?本文將為你揭開這些疑問,讓投資人能馬上了解股災的定義和應對措施,有興趣的你趕快看下去吧!
股災是什麼?跟金融風暴和熊市的差別?
股災,顧名思義就是發生在股市的「災難」。它通常是指股市在短時間內(通常是幾天內)出現急劇雙位數百分比(10% 以上)的下跌。
雖然定義上沒有明確的數字界定,但一般來說,當主要股票指數在幾天內暴跌 10% 以上時,我們就可以稱之為股災。
股災的特點是:
- 下跌速度快:常常在幾天內就出現大幅度下跌
- 影響範圍廣:不僅僅是個別股票,而是整個市場都在下跌
- 恐慌情緒高漲:大部分投資人會感到恐慌,紛紛拋售股票
美國歷史上著名的股災包括 1929 年的華爾街大崩盤、1987 年的黑色星期一,以及 2008 年因次貸危機引發的股市崩盤,最近的例子則是 2020 年 3 月因新冠疫情爆發而引發的全球股災,接下來會一一細説發生的原因。
股災與金融風暴的差別
金融風暴,也能稱為金融危機,是指一個或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大部分金融指標出現急劇、短暫或超出正常表現的惡化,而「股災」只是金融風暴呈現的一種形式。
雖然股災和金融風暴都會對經濟造成嚴重衝擊,但很多人會誤將兩者混為一談,它們之間還是有一些區別,以下用表格整理:
股災 | 金融風暴 | |
範圍不同 | 主要集中在股票市場 | 影響範圍更廣,可能涉及貨幣、債務、銀行等多個金融領域 |
持續時間不同 | 通常是短期的,可能在幾天或幾週內發生 | 往往持續時間更長,可能延續數月甚至數年 |
影響深度不同 | 主要影響股票投資人和相關企業 | 可能導致整個經濟體系陷入危機,引發企業倒閉潮、事業率飆升,甚至造成社會動盪 |
成因不同 | 常常是由市場恐慌情緒或特定事件觸發 | 通常源於更深層次的經濟問題,如貨幣危機、債務危機或銀行體系問題 |
另外有趣的是,嚴重的股災可能演變成金融風暴,但並非所有股災都會導致金融風暴。
延伸閲讀:
股災與熊市又有什麼差別?
股災和熊市這兩個名詞經常被混淆,不能說它們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東西,但它們其實有著微妙的區別:
股災 | 熊市 | |
定義不同 | 是指短期內的急劇下跌 | 是指股市從最高點下跌 20% 以上,且持續一段時間 |
時間跨度不同 | 可能在幾天內發生 | 可能持續數月甚至數年 |
情緒不同 | 常伴隨著極度恐慌的情緒 | 可能是長期的悲觀情緒累積 |
但股災和熊市之間的確存在一些密切的關聯,譬如:
- 股災可能是熊市的開端,而一次嚴重的股災可能會引發投資人的長期悲觀情緒,導致熊市形成
- 在整體下跌趨勢中,市場可能出現幾次急劇下跌的股災,因此熊市期間可能會發生多次股災
延伸閲讀:
為什麼會發生股災?6大原因一次剖析!
21 世紀以來,股市經歷了多次股災,從 2000 年的網路泡沫到 2008 年的金融危機,再到 2020 年的新冠疫情引發的市場動盪。你知道嗎?這些股災背後其實有著共同的原因,通常是由下列 7 點所導致:
1. 過度投機
過度投機是許多股災的罪魁禍首,當投資人對某個行業或整個市場過分樂觀時,就容易形成投機泡沫,以下是一些歷史上著名的例子:
- 1929 年大蕭條:整個股市出現投機泡沫
- 2000 年科技泡沫:投資者對互聯網公司過分樂觀
- 2008 年金融危機:房地產市場的投機行為(銀行也助長了這種行為)
如果你不確定市場是否過熱,可以參考巴菲特指標。
延伸閲讀:
2. 過度槓桿
槓桿也就是俗稱的「借錢投資」,融資交易(Margin Trading)在市場上漲時可能帶來豐厚回報,但在市場下跌時卻可能造成災難性後果。
舉個例子:
- 一般情況下,如果投資人用 5,000 元買入股票,股價上漲 20%,投資人將獲利 1,000 元
- 但在使用槓桿情況下,如果投資人借了額外的 5,000 元(槓桿 x2),總共投資 10,000 元,同樣的漲幅將為你帶來 2,000 元的收益
聽起來不錯對吧?但是當市場下跌時,情況就會變得非常糟糕:
- 在沒使用槓桿時,如果投資人的 5,000 元投資下跌50%,那還剩 2,500 元
- 但在兩倍槓桿情況下,投資人當初再借了 5,000 元,總投資 10,000 元,50% 的跌幅等同於 2 倍的虧損,原本該虧損的 2,500 元提升為 5,000 元,等同於直接虧完
當市場開始下跌時,高槓桿投資人可能會被迫賣出股票來償還債務,這會進一步加劇股價的下跌,形成惡性循環。
延伸閲讀:
3. 利率變化
利率(也就是我們説的美聯儲FED升息、降息,在馬來西亞叫OPR)的變化對股市也有影響,一般來說,較高的利率意味著更高的借貸成本,這可能會減緩消費行為,進而導致股價下跌。
舉例來說,如果 30 年期房貸利率上升,導致消費者不敢貿然踏入房地產市場,可能會大幅減緩房地產的發展,導致房地產開發商的股票價格下跌。
延伸閲讀:
- 一分鐘了解聯準會(FED)是什麼?聯準會和升息有什麼關係?
- 什麼是升息?聯準會升息能抗通膨?|盤點升息的4大影響
- 降息是什麽?FED降息對股市、貸款等有何影響?回顧美國降息歷史佈局投資
- 馬來西亞隔夜政策利率OPR是什麼?國行OPR升降息有什麼影響?
4. 政治環境
市場喜歡穩定,而戰爭和政治風險會破壞穩定,當政治環境出現不確定性時,投資人往往會感到恐慌,可能會引發大規模拋售。
5. 稅收政策的變化
稅收政策的變化可能會影響企業的盈利能力和投資人的決策,如果政府提高公司稅率,可能會導致企業利潤下降,進而影響股價。
6. 高頻率交易
在最近的股災中,高頻率的程式交易也會急速股災形成。在程式交易中,演算法可以快速捕捉市場趨勢,並執行大規模的賣出指令,當這種情況發生時,其他程式交易可能會一起被連動,形成骨牌效應,加速賣出行為,最終演變成股災。
2010 年的「美股閃崩」就是一個經典例子。在短短幾分鐘內,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DJIA)暴跌近 1,000 點,主因就是程式交易產生上述的連鎖效應所引起的。
美國股災歷史|回顧5次經典大型股災事件
近百年來美國股市經歷了多次重大崩盤,每次崩盤都對全球經濟造成深遠影響。我們所投資的股票、基金,甚至退休金都可能會受到股災的衝擊。
在這個龐大的市場中,有一句名言這麼說:誰能預測股災,誰就能掌握財富的命脈。
在過往 100 年內,美股發生了多次大大小小的股災,其中有 5 個可說是經典中的經典,甚至有些還影響了其他國家的股市,譬如在 1929 年,美國經歷了史上最嚴重的股災,導致經濟大蕭條長達 10 年之久。而在 21 世紀初,網路泡沫讓投資人損失慘重。近年來,2008 年金融海嘯和 2020 年新冠疫情,都曾讓股市瞬間蒸發數兆美元市值。
或許很多人還不了解這些股災的原因、經過和影響,也不曉得它們對全球經濟帶來了什麼樣的衝擊,更不知道這些歷史事件能帶給我們什麼啟示,所以這一段就要來述說美股最經典的 5 個股災:
1929年華爾街股災
1929 年華爾街股災是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股災之一,也是導致經濟大蕭條的主要原因。
在崩盤之前,美國股市經歷了一輪瘋狂的上漲。道瓊工業平均指數從 1921 年 8 月到 1929 年 9 月,在短短 8 年內上漲了 6 倍,從 62 點飆升至 381 點。然而好景不長,在 1929 年 10 月 24 日(後來被稱為「黑色星期四」)當天收盤時,道瓊指數已經跌至 299.5 點,單日跌幅高達 21%。
隨後的幾天股市繼續暴跌。10 月 28 日(黑色星期一)那天道瓊指數再度下跌約 13%。10 月 29 日(黑色星期二)股市又下跌了近 12%。這場股災一直持續到 1932 年,最終導致經濟大蕭條,在此期間股票市值蒸發了將近 90%。道瓊指數直到 1954 年 11 月才完全恢復到崩盤前的水平。
造成這次股災的原因主要有 2 個:
- 一般投資人持續了相當長時間的投機行為,許多人會拿出儲蓄或借錢槓桿投資,將股價推高到無法承受的水平
- 投資信託、公用事業控股公司的大幅擴張,以及保證金交易的增加,導致許多投機行為出現
華爾街股災告訴我們:過度投機和槓桿交易會導致災難性的後果,監管機構需要適時介入以維護市場穩定。
1987年黑色星期一
1987 年 10 月 19 日發生的「黑色星期一」是現代全球金融史上第一次真正的全球性股災。當天道瓊指數暴跌 22.6%,單日市值蒸發超過 5,000 億美元,創下史上最大單日跌幅紀錄。
在股災發生前,美國政府公布的貿易赤字超出預期,美元匯率下跌,這些因素削弱了投資人的信心,導致市場波動加劇。有趣的是,美國股市崩盤之前,亞洲多個市場已經出現暴跌,包括紐西蘭、澳洲、香港、新加坡和墨西哥。
造成黑色星期一的原因之一是國際投資人在美國市場的交易量增加。為了應對這次危機,監管機構進行了一系列改革:
- 統一了股票、期權和期貨市場的結算和交割時間
- 全面改革了交易協議,以確保所有主要市場的產品都有一致性
- 首次引入「熔斷機制」,在股價出現異常大幅下跌時強制暫停交易
黑色星期一告訴我們:全球金融市場的互聯互通程度越來越高,一個地區的危機會可能迅速蔓延至全球。同時,完善的市場機制和監管措施對於防範系統性風險至關重要。
2000年網路泡沫
2000 年的網路泡沫是由於投資人對互聯網和科技股過度投機而形成的。這股投資熱潮在 2000 年 3 月達到高峰,但好景不長,到了 2000 年 12 月,納斯達克 100 指數(NASDAQ 100 Index)已經從高點下跌了超過 50%,直到 2017 年才重新創下新高。
在泡沫形成的過程中,大量資本湧入科技和互聯網新創公司,投資人甚至會爭相購買這些公司的股票,希望從中得到一杯羹,但這些公司實際上並沒有完善的商業模式,甚至有些只是掛上「科技股」的名號,實則都是些不切實際的幻想。在 2002 年 3 月到 10 月泡沫破裂期間,這些「科技公司」的市值蒸發了 5 萬億美元。
網路泡沫帶來的教訓是:投資者需要警惕市場中的投機行為,不要盲目追隨熱潮。而且企業估值應該建立在實際的盈利能力和商業模式之上,而不是空中樓閣。
2008年金融海嘯
2008年金融海嘯(也叫次貸危機)是美國 21 世紀為止最經典的股災,當時美國出現許多沒被認真審視過的次級房貸,導致之後出現一系列的違約潮和信用破產,最終導致金融風暴。
2008 年 9 月 29 日,美國股市在當日交易中暴跌 777.68 點,創下當時最大單日跌幅紀錄。這次暴跌最直接的原因是國會直接拒絕通過銀行紓困法案(該法案的目的是穩定美國金融體系)。
法案最終在 2008 年 10 月 3 日獲得通過,但在這之前,美國金融系統已經經歷了一系列的衝擊:
- 2008 年 7 月 11 日:次級房貸放貸機構 IndyMac 倒閉,預示著一波房貸違約潮的開始
- 2008 年 9 月 7 日:政府接管房地美和房利美,這兩家機構原先要為數百萬筆不良貸款提供擔保
- 2008 年 9 月 15 日:雷曼兄弟在 6,130 億美元債務的重壓下宣布破產,其中大部分債務與次級房貸投資有關
- 2008 年 9 月 16 日:政府出手救助保險巨頭 AIG,收購其 80% 的股份,但政府並未救助雷曼兄弟。
2009 年 3 月 5 日,道瓊指數收於 6,926 點,較衰退前的高點下跌超過 50%。
這次金融風暴告訴我們要注意創新金融技術的風險,特別是複雜的衍生品可能隱藏巨大風險,同時雷曼兄弟的破產讓市場意識到原來並沒有「大到不會倒」的道理。
2020年新冠疫情
2020 年的股災是由於新冠疫情爆發所引發的恐慌性拋售。2020 年 3 月 16 日,股價下跌非常迅速,在美國時間早上 9.30 就觸發了一級市場熔斷機制。從 2 月 12 日到 3 月 23 日,道瓊指數下跌了 37%,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多次暫停交易。
但股市很快就出現反彈。同年 8 月 18 日,標準普爾500指數(S&P500)創下歷史新高,11月24日,道瓊指數首次突破 30,000 點大關,當然這中間原因非常多,最主要是美國政府施行無限期的量化寬鬆政策,硬生生對股市打了雞血。
這次股災告訴市場:突發的全球性事件可能也會導致市場出現劇烈波動。但同時,它也顯示了市場的韌性,以及政府和央行的反應對市場有多麼重要。
2024黑色星期一
2024 年 8 月 5 日,美股遇到了自 2022 年以來最嚴重的單日暴跌,這一天也被稱為「2024 年黑色星期一」。標準普爾 500 指數(S&P500)當天暴跌 3%,創下近兩年來的最大單日跌幅。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DJIA)和納斯達克綜合指數(NASDAQ)同樣遭受重創,分別下跌 2.8% 和 3.2%。最後在這波股災中,NASDAQ 指數下跌最嚴重,超過 10% 正式進入修正期;S&P500 指數下跌 5.7%;DJIA 指數下跌 3.9%。
除了美國,其實這波跌幅也影響了全球許多市場,包括:
- 印尼:下跌 50.86%
- 韓國:下跌 8.77%
- 台灣:下跌 8.35%
- 馬來西亞:下跌 4.63%
承受美國的下行壓力,日本 Nikkei 225 指數創下 30 年以來最大的跌幅,甚至數度觸發熔斷機制;而台灣股市下跌 8.4%,是 1967 年以來最大的跌幅;馬股則因為股市做空過多,有 22 支股票被下令暫定做空交易。
這次股災可以直接歸咎於 3 個原因:
- 市場高估值:美股前幾年持續上漲,許多股票的估值已經被嚴重推高
- 疲軟的就業數據:就業報告顯示,勞動力市場增長放緩,引發投資人對經濟前景的擔憂
- 日元套利交易平倉:全球投資人大規模平倉日元套利,導致市場流動性突然緊縮
然而這次股災還有一個不為人知的因素——8 月份的交易量異常低迷。德意志銀行分析指出,8月通常是美股交易量最清淡的月份,日均交易量僅為 93 億股,較 3 月份的峰值 132 億股少了將近 30%。低流動性會使得股價更容易受到大規模做空的影響,形成更強烈的下跌趨勢。
在股災發生後的幾天後,恐慌情緒持續瀰漫,VIX 恐慌指數一直保持在 25 以上的高位,反映出投資人的不安情緒。
延伸閲讀:
這次股災帶給市場的教訓是:低流動性的環境可能會放大股價波動,投資人需要警惕季節性的變化對市場的影響。同時表現差的經濟數據和高度政治不確定性的情況下,市場的不安全感也會放大。
美國股災小小總結
簡單總結一下,美國過去百年來經歷了多次股災,有好幾個甚至對全球經濟造成深遠影響。這些股災告訴投資人,市場總是會經歷周期性的起落,投機和過度槓桿可能會帶來災難性後果。與此同時,隨著全球金融市場資訊的落差越來越小,一個地區的危機可能會迅速蔓延至全球。因此,完善的市場機制、審慎的監管措施,以及政府和央行的適時干預,對於維護金融穩定至關重要。
對於投資人來說,這些歷史教訓提醒我們要保持警惕,不要盲目追隨市場熱潮,而要基於企業的實際價值和長期前景做出投資決策。而且投資人適度分散投資,控制槓桿水平也是應對市場波動的策略之一。
雖然股災可能會帶來短期的痛苦,但從長遠來看,美股仍然有強大的韌性和上升趨勢。因此,對於長期投資人而言,保持耐心和信心度過市場的起起落落才是最終致勝的關鍵。
馬來西亞近年歷史股災
近幾十年來,馬來西亞股市經歷了多次起伏,其中許多事件反映了全球和本土經濟的變化。這一段會用 KLCI 富時大馬吉隆坡綜合指數在 1984 年至 2024 年這 40 年間的變化,來探討馬來西亞股市曾發生過的事件和趨。
1987年黑色星期一
1987 年 10 月 19 日這天被稱為「黑色星期一」,也就是上一段美股的黑色星期一事件,全球股市遭遇重創。這次股災始於香港,然後迅速蔓延至歐洲和美國。馬來西亞也未能倖免,KLCI 指數在短短幾天內暴跌近 53%。
1990-1991年美國經濟衰退
1990 年 7 月至 1991 年 3 月,美國經濟陷入衰退。雖然相較於其他衰退週期而言,這次衰退相對溫和,但就業市場復甦緩慢。作為一個出口導向型的經濟體,馬來西亞當然也受到影響。KLCI 指數在這段期間表現疲軟,反映了投資人對全球經濟前景的擔憂。
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機
1994 年 12 月,墨西哥比索貶值引發了一場金融危機。雖然這次危機主要影響範圍是拉丁美洲國家,但也對全球新興市場造成衝擊。馬來西亞股市在 1995 年初出現了短暫的動盪,KLCI 指數一度下跌超過 10%。不過由於馬來西亞經濟基本面相對穩健,股市很快就恢復了升勢。
1997-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
1997 年 7 月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是馬來西亞股市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衝擊。危機始於泰國,然後迅速蔓延至整個東南亞地區。馬來西亞股市遭受重創,KLCI 指數從 1997 年 2 月的高點 1271 點暴跌至 1998 年 9 月的低點 262 點,跌幅超過 79%。這次危機不僅重創了投資人的信心,也對馬來西亞的實體經濟造成了嚴重影響。
2000年網路泡沫破裂
1997 年至 2000 年間,全球科技股經歷了一輪瘋狂的炒作,也就是上一段美國股災的網路泡沫。雖然馬來西亞的科技股比重相對較小,但仍然受到了一些影響。當 2000 年網路泡沫破裂時,KLCI 指數也出現了明顯下跌,從 2000 年 2 月的高點 1013 點跌至 2001 年 9 月的低點556 點,跌幅約 45%。
2003年SARS疫情
2003 年初爆發的 SARS 疫情給亞洲經濟帶來了嚴重衝擊。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數據顯示,SARS 是一種病毒性呼吸道疾病,死亡率為 9.6%。
從 2003 年初的幾週之內,SARS 從香港蔓延到 37 個國家,雖然馬來西亞的 SARS 病例相對較少,但旅遊業和零售業仍然受到了影響。KLCI 指數在 2003 年 4 月至 5 月期間下跌了約 23%。不過,隨著疫情得到控制,股市很快就反彈回升。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
2007 年下半年的全球金融危機被認為是自 1929 年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雖然馬來西亞銀行業的損失相對溫和,但股市仍然遭受重創。KLCI 指數從 2008 年 1 月 至 10 月的跌幅大約為 40%。
2010-2012年歐債危機
2009 年,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為全球金融市場帶來了不確定性,雖然馬來西亞與歐洲的經濟關聯性比較小,但投資人的情緒仍然受到了影響。KLCI 指數在這段期間表現波動,這期間只下跌 17%,隨後就上升了,總體仍保持上升趨勢。
2014年油價暴跌
2014 年下半年,全球原油價格出現暴跌,從 6 月的每桶 115 美元跌至年底的 57 美元左右。作為一個石油出口國,馬來西亞直接受到了衝擊,KLCI 指數從 2014 年 7 月的高點 1892 點下跌至 12 月的低點 1671 點,跌幅約 10%。這次事件凸顯了馬來西亞經濟對大宗商品價格變動很敏感。
2020年新冠疫情
2020 年初爆發的新冠疫情給全球經濟和金融市場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衝擊,馬來西亞股市也未能倖免。而且中國經濟的急劇放緩直接影響了馬來西亞的出口和經濟增長預期。
KLCI 從 2020 年 1 月初的 1602 點開始下跌,3 月 19 日跌至 1219 點,跌幅達 24%。這是自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馬來西亞股市經歷的最大單月跌幅。
疫情不僅影響了股市,也對馬來西亞的實體經濟造成了嚴重衝擊。為了控制疫情蔓延,馬來西亞政府於 3 月 18 日實施 MCO,導致大部分經濟活動陷入停滯。旅遊業、零售業和製造業等多個行業遭受重創,進一步加劇了投資人的擔憂情緒。
台灣歷年股災
過去 30 年來,台灣股市經歷了多次重大衝擊,每一次都給投資人和台灣政府帶來教訓。以下是從 1990 年開始至今遇過的數次股災。
1990年證交稅實施
1990 年 1 月,台灣政府開始實施 0.6% 的證券交易稅,該政策引發了台股史上最嚴重的崩跌。加權指數從 12,682 點暴跌至 2,485 點,跌幅超過 80%,直到同年 10 月 1 日,指數才在2,560 點附近徘徊。1990 年底,加權指數收於 4,530 點,全年跌幅將近 53%。
1995年中國試射飛彈
1995 年 7 月 18 日,中國宣布將於 7 月 21 日至 28 日進行飛彈試射,該消息引發了台股的短期波動。加權指數從宣布當天的收盤 5,416 點下跌,最低跌至 8 月 15 日的 4,474 點,跌幅達17.39%。不過市場很快反彈,顯示當時台股對地緣政治風險有一定的抗壓能力。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
1997 年 7 月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給台股帶來了嚴重衝擊。危機始於泰國,迅速蔓延至整個亞洲。這次危機持續近兩年,台灣加權指數從 1997 年 8 月 26 日的 10,116 點開始暴跌,直到 1999 年 2 月 5 日才在 5,474 點徘徊,累計跌幅超過 45%。
2000年網路泡沫
2000 年全球科技股泡沫破裂,台股也未能倖免。加權指數從 2000 年 2 月 5 日的 10,202 點開始下跌,直到 2001 年 9 月 20 日才在 3,446 點見底,跌幅超過 66%。這次股災不僅重創了投資人的信心,也對台灣的科技產業造成了嚴重影響。
2003年SARS疫情
2003 年初,SARS 疫情在亞洲地區爆發,引發了市場恐慌。台股加權指數從 2003 年 4 月 18 日的 4,633 點開始下跌,短短 10 天內暴跌 600 點,最低跌至 4 月 28 日的 4,044 點。
2004年陳水扁319槍擊案
2004 年 3 月 19 日,時任總統候選人陳水扁在台南遭遇槍擊事件,引發政治不確定性。台股加權指數從 6,833 點跌至 5,355 點,跌幅達 21.63%。
2007年次級房貸危機
2008 年全球次貸危機對台股造成了重創,加權指數從 2008 年 5 月 19 日的 9,295 點開始暴跌,直到同年 11 月 20 日才在 4,089 點見底,累計跌幅超過 56%。
2011年美債危機
2009 年歐洲發生主權債務危機,在 2011 年 8 月歐洲和美國的債務談判陷入僵局,引發全球股市動盪。台股加權指數從當年 8 月開始下跌,到 12 月最低跌至 6,609 點,成為台股近 10 年來的低點。
2015年中國股市危機
2015 年中國股市崩盤,加上國際油價大跌,對台股造成了雙重打擊。加權指數從 2015 年 4 月的 10,014 點一路下跌,最低跌至 7,203.07 點,8 月 24 日單日最大跌幅達 7.49%。
2018年中美貿易戰
2018 年 3 月爆發的中美貿易戰給全球股市帶來了新的不確定性,台股加權指數從 2018 年 10 月初開始下跌,最低跌至 9,382.51 點。
2020年COVID-19疫情
2020 年初爆發的新冠疫情引發了全球股市的大幅波動,台股加權指數從 11,525 點暴跌至 8,523 點,跌幅超過 26%。雖然在全球央行聯手救市下市場快速反彈,但這次事件凸顯了全球性風險事件對台股的影響可以有多深。
2022年台股股災
2022 年受俄烏戰爭、全球通膨高漲、美聯儲加息等因素影響,台股再次遭遇重創。加權指數從年初的 18,619 點最低跌至 10 月 25 日的 12,629 點,累計跌幅達 32%。
股市崩盤對市場和民眾會帶來什麼影響?
股市崩盤可能引發熊市,甚至可能演變成全面的經濟衰退。熊市的特徵之一就是投資人情緒低迷,對企業前景普遍悲觀,雖然它是周期性的,但如果持續時間過長,也有可能導致經濟衰退。
對企業來說,股票是重要的融資來源,股價也是衡量公司價值的重要指標,當股價下跌時,企業的成長動力就會受到阻礙,有可能導致裁員、失業率上升、消費支出減少,最終導致經濟收縮。歷史上 2008 年的次貸危機和 1929 年的華爾街股災就是由股市崩盤所引發的。
對普通民眾而言,股災的影響可能更為直接。投資人的財富會大幅縮水這不用多說,那些將大部分積蓄投入股市的人更慘。
其次,隨著企業裁員和經濟衰退,失業風險增加,收入可能減少。
再來消費信心下降可能導致房地產等資產價格下跌。而且如果股災演變成經濟衰退,政府可能會減少稅收,進而可能影響公共服務的品質。
股災會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
股災一定會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股市修正是不可避免的,就像經濟一樣,股價也是循環變動的。
投機行為持續到最後幾乎會失控,因為市場參與者普遍會受到貪婪和恐懼等情緒影響。如果股票估值正在受到投機而非基本面驅動所刺激,市場最終必然會回歸到合理估值,股價終究會下跌。如果不幸一點,這些修正有時可能會過度擴張,最終演變成股災。
系統性風險也可能引發市場崩盤,而且這種風險往往更難以被察覺,當它被發現時往往已經為時已晚。
所以可以說股災在未來幾乎是必然會再發生的,甚至要認知到「股災是會周期性出現的」。
所以投資人不可以掉以輕心,投機行為、過度槓桿、高頻率交易正是在經濟繁榮時期最容易出現的,這些人為行為一定會為未來的股災埋下隱患,泡沫就是這樣產生的。因此,投資人應該時刻保持警惕,不要被短期的高漲情緒蒙蔽了雙眼,而是要關注長期的基本面和潛在風險,同時要做好適度的分散投資和控制槓桿水平,也算是提早做好準備面對未來一定會發生的股災。
過往股災發生後,美國發展出的防患機制
為了防止股災重演,美國市場和監管機構率先提出了一系列防範機制,有些措施也被其他國家效仿。這些機制旨在緩解恐慌性拋售,穩定市場情緒,避免股市暴跌演變成全面崩盤。以下是美國 2 個重要的防患機制:
1. 熔斷機制
熔斷機制是自 1929 年和 1987 年股災後引入的防患措施,熔斷機制會在股價急劇下跌時,暫停所有交易活動一段時間,希望藉此讓投資人有時間理性思考,進而避免用情緒來破壞市場穩定性,防止股市進一步下跌。
以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為例,它設置了一套預防股災的閾值系統。當標準普爾 500 指數(S&P500)單日跌幅到達以下標準時,就會觸發全市場交易暫停:
- 7% 跌幅,觸發一級熔斷
- 13% 跌幅,觸發二級熔斷
- 20% 跌幅,觸發三級熔斷
如果一級或二級熔斷在美國時間下午 3.25 之前觸發,交易將暫停 15 分鐘。但如果在下午 3.25 之後觸發,則不會暫停交易。若觸發三級熔斷,無論何時都會暫停當天的所有交易。
其他股市也出現了漲停和跌停機制,以避免股價波動太大,確保股市的理性。
延伸閲讀:
2. 防跌機制
這是所謂的「救市」行動。大型機構通過大量買入股票來穩定市場,為個人投資者製造信心,阻止恐慌性拋售。一個著名的例子是 1907 年的金融恐慌。當時紐約股市暴跌 50%,金融體系處在崩潰邊緣,這時著名金融家 J.P. 摩根說服紐約的銀行家們介入,使用個人和機構資金來支撐整個市場。
要怎麼發現股市崩盤的前兆?
在探討了股災的種種原因和影響後,相信許多投資人希望能夠及早識別出股災的前兆,以便能及時採取防範措施。
股災的徵兆通常可以從市場面和非市場面 2 個層面來觀察,這些崩盤的前兆,不僅適用於美股,馬股、台股等其他市場的股市也非常適用:
市場面的前兆
- 大盤本益比偏高:當市場整體本益比(Price-to-Earning Ratio)遠遠超過長期平均水位時,可能意味著股票估值已經過高,存在泡沫風險。投資人應該密切關注這個指標,並與歷史數據進行比較。
- 過度槓桿:當市場流動性過度氾濫,同時投資人過度使用保證金和槓桿交易時,市場風險會大幅提升。這種情況可以透過觀察融資餘額、證券劃撥存款餘額等指標來判斷。如果這些指標來到異常高位,可能預示著市場即將面臨危機。
- 企業過度擴張:在低利率環境、創新氛圍濃厚或經濟數據異常亮眼的情況下,企業可能會出現過度擴張、大量舉債的行為。這種情況可能導致企業財務結構惡化,增加未來違約的風險。
- 投資者情緒過熱:當市場充斥著過度樂觀情緒,加上投資人普遍忽視風險時,往往代表市場已經處於高位,隨時可能出現調整。這種情況可以通過觀察市場恐懼貪婪指數(Fear and Greed Index)等情緒指標來判斷。
延伸閲讀:
非市場面的前兆
- 國際政治不確定性:譬如中美貿易戰、俄烏戰爭、兩岸關係緊張等國際政治事件,都可能引發全球金融市場動盪。這些事件通常會導致貿易規則被改變或產業發展受阻,進而影響企業盈利和股市表現,所以投資人應該密切關注國際政經局勢的變化。
- 自然災害:極端氣候事件如颱風、地震、乾旱與森林大火等不僅會直接造成民眾的財產損失,還可能導致相關原物料歉收,進而引發全球經濟動盪。雖然這類事件難以預測,但投資人可以關注氣候變化趨勢和相關預警資訊。
- 重大政策轉變:政府當局的重大政策實行,如聯準會重啟升息循環,往往會對市場造成顯著影響。不過政府在實施這類政策前通常會與市場進行充分溝通和分析,投資人這時能做的就是應該密切關注央行的行為和政策背後的含義。
- 金融創新風險:新的金融產品或交易方式可能隱藏著系統性風險。例如 2008 年金融危機會爆發就是因為複雜的衍生品——次級房貸為市場埋下了巨大隱患,所以投資人應該對市場上出現的新型金融工具保持警惕。
投資人要怎麼面對股災?
預測股災發生的時間是非常困難的,但當股災真的來臨時,有一些該做和不該做的事情可以幫助投資人最大化的降低虧損。以下 7 點就是投資人必須知道的應對措施:
1. 保持冷靜,避免恐慌性拋售
雖然看到自己的投資組合大幅縮水很痛苦,但歷史數據統計超過 80% 的市場崩盤在 10 個月內就觸底,損失最終都會在後續的牛市反彈而恢復,這當中的關鍵就是要持有高質量的股票,因為優質公司不僅能在艱困時期生存下來,甚至還能在逆境成長。
2. 反向投資,在恐慌中尋找機會
一個很出色的策略是在崩盤爆發之前就賣出,但這其實非常難抓到完美時間點,因為沒人知道牛市能持續多久,高點在哪裡。不過當每個人都貪婪急於進入牛市時,這可能是一個賣出的信號,因為通常這時代表樂觀情緒正在驅動市場,而非公司基本面。
另一方面,股災也可能創造出難得的買入機會,因為股災發生時往往所有好的和壞的股票都會下跌,當優質股票下跌時,長期投資人可以考慮逐步建倉。要理解股市是有周期的,時間一久股災一過,優質股票會首當其衝的恢復上漲。
延伸閲讀:
3. 重新審視投資組合
根據當前市場狀況,重新調整投資組合也是很重要的,因為這代表在股災期間,投資人將處於最佳狀態,可以在股災期間挑出最有價值的股票。建議投資人要尋找可以增加防禦性板塊的配置,試試看槓鈴策略,或者增持那些在經濟衰退時仍能保持穩定現金流的公司。
延伸閲讀:
4. 投資避險資產
如果投資人希望在股災期間做好分散風險,購買黃金可能是一個很聰明的方法。這種貴金屬一直是對沖股市崩盤的好資產,股市下跌時黃金往往會上升,反之亦然。但這需要謹慎操作,因為當股災觸底時,金屬價格可能會開始回落。
延伸閲讀:
5. 建立長期投資的觀念
要記住股災通常是短暫現象,如果投資時間夠長,投資人很可能會熬過股災,並在市場復甦時受益,而且保持長期投資的觀念,可以避免做出情緒化的決定。
6. 持續學習和適應新東西
每次股災的發生都是獨特的,每次都能教會市場新的東西。花時間研究過去的股災,了解它們的成因和影響可以幫助投資人替未來的市場動盪做好準備。同時要保持靈活也很重要,因為每次危機都可能需要不同的應對策略。
延伸閲讀:
7. 尋求專業建議
如果對如何應對股災感到不確定,也可以去尋求專業的財務顧問,他們可以根據客戶的具體情況和風險承受能力提供客製化的建議。
總結
簡單總結一下股災,股災是指股票市場在短時間內急劇下跌,往往會造成市場恐慌。歷史上出現許多的股災事件,以美國這樣的成熟市場來舉例,就爆發了很多大大小小的股災,其中這 5 個股災最深受全球熟知,甚至有些災難還波及到了全球其他市場表現:
- 1929 年華爾街股災
- 1987 年黑色星期一
- 2000 年網路泡沫
- 2008 年金融海嘯
- 2020 年新冠疫情
為什麼會發生股災呢?通常可以歸咎於下列 6 點:
- 過度投機
- 過度槓桿
- 利率發生變化
- 政治環境改變
- 稅收政策改變
- 交易頻率太高(程式交易)
股災的發生不容小覷,嚴重的話會造成經濟崩盤、失業率上升、民眾不敢消費,大大改變大家的生活品質。而身為投資人,要及早發現股市崩盤前兆和面對股災就非常重要了,投資人通常可以通過「市場面」和「非市場面」來判斷市場是否出現崩盤信號,萬一無可避免已經遇到股災,也不要慌張,投資人必須保持冷靜避免恐慌拋售,重新審視投資組合甚至可以投資一些避險資產,而在常態表現週期中,反向投資一些好股票、建立長期投資的觀念、持續學習和適應新東西也非常重要,通常只要做好這些,股災到來也不會讓資產虧損過多。
免責聲明
此文章內容僅作為教學、分享及參考的用途,而非專業的投資建議。由於個人的情況及需求不同,你可以聯係 Spark Spark Finance 團隊或咨詢你的理財規劃師,以取得專業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