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經濟體排名是根據名目 GDP(Nominal GDP) 來計算的。那麼 GDP 是什麽、GDP 對人民的影響是什麽、爲什麽世界各國都會每年公佈自己國家的 GDP,到底這些數字對大家有什麽用處呢?
GDP是什麼?
GDP 是一個衡量國家產出的重要經濟指標,不會計算經濟產出背後的成本與代價,也沒辦法衡量人民的貧富差距、生活幸福程度等,也就是説這個數據的計算不包括人民的生活水平。這就是爲什麽有些國家的 GDP 在成長,人民卻無感。
GDP 只計算涉及金錢交易的勞動事項,就是一個國家所創造的金錢總額。國家的 GDP 高,代表他們的生產水平高。此外,外國人來馬來西亞旅行消費也是有算 GDP,只要是外國人來馬來西亞消費,就算是我國的 GDP。
本文會涉及以下4種GDP的衡量方式:
- 名義 GDP(Nominal GDP in current U.S. dollars):以當前市場價格計算的 GDP,然後換算成美元,使用當時的匯率進行轉換。這是最基本、最常見的 GDP 衡量方式,經常用來排名各國經濟總量。因為依賴市場匯率,可能會受到貨幣貶值或升值的影響,導致不同國家之間的 GDP 變動較大。例如,當我們說美國是全球 GDP 最大的國家,中國排名第二,這通常是指名義 GDP。
- GDP 增長率(GDP growth):GDP 與前一年相比的成長百分比,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的增長速度。這是衡量經濟是否擴張或衰退的重要指標。一般來說,發展中國家 GDP 增長率較高,而已開發國家增長較低但穩定。如果中國 2023 年 GDP 成長 5%,美國成長 2%,這表示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比美國快,但不代表中國經濟總量比美國大。
- 人均 GDP(GDP per capita in current U.S. dollars):GDP 除以總人口,表示每個人平均創造的 GDP,可以當作個人收入或生活水準的粗略指標。名義 GDP 可能很高,但如果人口多,人均 GDP 可能較低。例如,中國 GDP 世界第二,但人均 GDP 遠低於美國或歐洲國家。例如:美國人均 GDP 89680 萬美元)顯示整體經濟發達,人均收入較高。
印度人均 GDP 2940 美元)顯示印度總體 GDP 很大,但由於人口眾多,人均 GDP 較低。 - 購買力平價(PPP)調整後的 GDP(PPP-adjusted GDP in current international dollars):根據各國當地物價水準調整後的 GDP,使用購買力平價(PPP) 換算成國際美元(International dollars)。這種計算方式不受匯率波動影響,而是考慮相同金額在不同國家能購買的商品和服務,可以更準確地比較不同國家的生活成本與經濟實力。如果在美國 1 美元能買 1 罐可樂,但在印度 1 美元能買 3 罐可樂,那麼 PPP 會調整匯率,使印度的 GDP 顯得更高。在 PPP 計算下,中國的 GDP 其實已超過美國,因為中國物價較低,所以 GDP 在購買力平價下會顯得更大。
延伸閱讀:
世界 GDP 排名 2025(2024全年)
排名 | 國家/ 地區 | 名目GDP (萬億/兆美元) | 經濟成長率 (%) | 人均GDP (美元) | PPP (美元) |
---|---|---|---|---|---|
1 | 美國 | 30.34 | 2.2% | 89680 | 89680 |
2 | 中國 | 19.53 | 4.5% | 13870 | 28010 |
3 | 德國 | 4.92 | 0.8% | 57910 | 72660 |
4 | 日本 | 4.39 | 1.1% | 35610 | 54910 |
5 | 印度 | 4.27 | 6.5% | 2940 | 11940 |
6 | 英國 | 3.73 | 1.5% | 54280 | 64380 |
7 | 法國 | 3.28 | 1.1% | 49530 | 67660 |
8 | 義大利 | 2.46 | 0.8% | 41710 | 62600 |
9 | 加拿大 | 2.33 | 2.4% | 55890 | 64570 |
10 | 巴西 | 2.31 | 2.2% | 10820 | 22930 |
11 | 俄羅斯 | 2.20 | 1.3% | 15080 | 48960 |
12 | 韓國(南韓) | 1.95 | 2.2% | 37670 | 65580 |
13 | 澳大利亞(澳洲) | 1.88 | 2.1% | 67980 | 71310 |
14 | 西班牙 | 1.83 | 2.1% | 37360 | 56660 |
15 | 墨西哥 | 1.82 | 1.3% | 13630 | 25560 |
16 | 印度尼西亞(印尼) | 1.49 | 5.1% | 5250 | 17520 |
17 | 土耳其 | 1.46 | 2.7% | 16880 | 41910 |
18 | 荷蘭 | 1.27 | 1.6% | 70610 | 83820 |
19 | 沙烏地阿拉伯 | 1.14 | 4.6% | 32390 | 65880 |
20 | 瑞士 | 1.00 | 1.3% | 111720 | 98140 |
21 | 波蘭 | 0.92 | 3.5% | 25040 | 54500 |
22 | 台灣 | 0.81 | 2.7% | 34920 | 82610 |
23 | 比利時 | 0.69 | 1.2% | 58250 | 75190 |
24 | 瑞典 | 0.64 | 2.4% | 59510 | 74140 |
25 | 愛爾蘭 | 0.59 | 2.2% | 107240 | 131550 |
26 | 阿根廷 | 0.57 | 5% | 12050 | 30380 |
27 |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阿聯酋,UAE) | 0.57 | 5.1% | 51290 | 82000 |
28 | 新加坡 | 0.56 | 2.5% | 93960 | 153610 |
29 | 奧地利 | 0.56 | 1.1% | 61080 | 74980 |
30 | 以色列 | 0.55 | 2.7% | 54370 | 55850 |
34 | 馬來西亞 | 0.49 | 4.4% | 14420 | 43100 |
39 | 香港 | 0.42 | 3% | 55610 | 78720 |
2025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為全球經濟成長疲軟、通膨下降,2025 年和 2026 年的全球經濟成長率預測為 3.3%,低於 2000-2019 年的歷史平均(3.7%)。美國成長上修,但其他主要經濟體下調2025 年 全球通膨預計降至 4.2%,2026 年進一步降至 3.5%。已開發經濟體比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更快達成目標。
世界銀行也認為全球通膨在貨幣寬鬆的政策下,已經取得進展,全球經濟會溫和增長2.7%,但發展中國家的情況不容樂觀,可能會引起更劇烈的貧富差距。
然而,2024年尾川普上任後帶實習的關稅政策有可能引發貿易戰,導致政策不確定性上升,美國降息進程可能暫停,通膨重新上升。同時,美國俄羅斯和烏克蘭的談判可能會激化地緣政治衝突,而中國的刺激性措施可能使中國經濟得到增長,加上各國極端天氣的變化,都可能讓全球經濟的增長無法抵銷這些負面傷害。
最直接看出一個國家經濟狀況的數據就是 GDP。面對著經濟情況不容樂觀的時代,一起往下看這些國家在2025年的經濟表現以及哪些領域增長强勁或疲軟,以便你在當地股市投資不踩雷。
世界經濟體排名 TOP 30 介紹
香港 GDP 世界排名 39
- 名目 GDP:422.06(十億美元)
- 實質GDP 年成長率變動:3%
- 人均 GDP(GDP per capita):55610 美元
- 購買力平價 GDP(PPP Adjusted GDP):78720 美元
香港是全球排名前三,亞洲第一的國際金融中心,因此4大支柱產業和金融高度有關,分別是:金融服務(佔GDP的24.9%)、貿易及物流(佔GDP的18.8%)、專業及工商業支援服務(佔GDP的10.8%)和旅遊(佔GDP的2.6%)。
2024年,香港的GDP 全年增長 2.5%,屬於溫和增長。香港的經濟高度和中國相關,本次的經濟增長與主要動力主要由這3個項目推動:
- 貨物出口:全年增長 4.7%,主要受惠於環球貿易回穩,尤其是對中國內地、東南亞市場的出口回升。
- 服務輸出:增長 4.8%,當中旅遊業回暖、金融與專業服務業的寬鬆政策,帶動香港作為國際商業樞紐的優勢。
- 固定資本投資:增長 2.4%,反映企業與政府在基建與發展項目的投入增加,樓宇建造相關投資更增長 3.1%。
雖然對外需求回升,但香港本地經濟動力較弱,私人消費開支下降 0.6%,反映市民消費意欲仍然謹慎。
- 消費模式改變:港人更傾向外遊消費,而非在本地消費,影響零售與服務業復甦。
- 高息環境影響開支:儘管就業與收入持續增長,利率仍然處於較高水平,影響按揭與消費貸款,導致家庭消費意欲下降。
- 租金與物價壓力仍存:雖然整體通脹溫和(1.1%),但部分生活成本仍然上升,影響中產及基層家庭的購買力。
香港2025年經濟預計增長 2% 至 3%,通脹預測1.5%,主要受惠於全球經濟回穩與中國內地政策支持。但美國的貨幣政策和關稅將會是香港經濟的變數。
推薦閱讀:
馬來西亞 GDP 世界排名37
- 名目 GDP:488.25(十億美元)
- 實質GDP 年成長率變動:4.4%
- 人均 GDP(GDP per capita):14420 美元
- 購買力平價 GDP(PPP Adjusted GDP):43100 美元
馬來西亞的經濟以服務業(59.3%)、製造業(3.2%)、農業(6.3%)、礦業(6%)和建築業(4%)為主要支柱。
2024年,馬來西亞經濟成長 5.1%,遠高於2023年的 3.6%,主要受到國內需求增長與出口回升推動。出口額更是1.508兆令吉,貿易順差1368.8億令吉,主要出口目的地:
- 亞細安(又稱東協、東盟、ASEAN):4379.2億令吉
- 美國:3249.1億令吉
- 台灣:1761億令吉
然而,第四季度的經濟成長放緩至 5.0%(第三季度為5.4%),且經季調後,GDP 環比下降1.1%,顯示部分行業開始降溫。2025年,經濟成長仍將受到投資擴張、家庭消費韌性以及出口改善支撐,但全球經濟放緩仍可能帶來挑戰。
2024年,政府的工資成長政策與就業市場改善,使得國內需求強勁,家庭支出持續成長,支撐服務業成長,非銀金融成長5.2%。
政府推出的產業政策(如:新工業政策(New Industrial Master Plan), 國家能源轉型路線(National Energy Transition Roadmap) 和 國家半導體戰略(National Semiconductor Strategy))已經更高的外資批准率和效率,帶動投資成長12%,總體投資批准金額3785億令吉,1155億6000萬令吉的潛在投資,創下12年來新高,特別是在電子與電氣(E&E)與新能源領域佔了投資額的86%。同時,出口表現回升,受惠於全球科技產業成長、非電子產品需求增加以及旅遊業復甦。不過,石油與棕櫚油產量下降,對大宗商品出口帶來壓力。此外,第四季度經濟成長放緩,顯示高利率與國際經濟不確定性開始影響市場。
建築業維持雙位數成長,住宅、商業與基礎建設活動穩定推進,房屋貸款增加5.9%。然而,高利率環境仍對房地產市場造成壓力,未來增長可能有所放緩。
馬幣兌新幣和美元都呈現出升值趨勢(NEER 2024: 7.5%),兌美元更是增長了2.7%。
財政赤字也從4.3%下降至4.1%。2024 年全年整體通膨率和核心通膨率均下降至 1.8%(2023 年:分別為 2.5% 和 3.0%),主要受通訊服務和能源價格下降影響。但是家庭債務卻依然龐大,達1兆6300億令吉,佔 GDP 的84.2%。
展望2025,投資、貿易及工業部長扎夫魯預測大馬經濟將成長4.5%-5.5%。
推薦閱讀:
- 【马股新手投资入门】如何买股票?1lot是多少?股票交易所、费用、交易时间
- 马来西亚建筑公司排名10大推荐!2024马来西亚建筑股前景大好!CAGR 8.55%!
- 马来西亚半导体上市公司有哪些?马来西亚半导体要崛起?
- 马来西亚科技股有哪些板块?马来西亚科技公司排名 Top 10!
- 马币兑新币曾是1:1,为什么现在马币一直跌?马币贬值会影响投资和生活吗?
- 大宗商品是什麼?有哪些商品?一次看懂大宗商品定義、期貨交易、交易平台、優缺點
30.以色列
- 名目 GDP:550.91 (十億美元)
- 實質GDP 年成長率變動:2.7%
- 人均 GDP(GDP per capita):54370 美元
- 購買力平價 GDP(PPP Adjusted GDP):55850 美元
以色列的經濟以高科技產業和創新為主,特別是在資訊技術和生物技術領域,其他的產業包括工業製造、鑽石、通訊運輸、農業和服務業等。
以色列的經濟在2024年增長疲軟,全年GDP僅增長1%,遠低於以往的水準。主要原因是以哈戰爭影響了投資和出口,但政府的軍事支出大幅增加43%,成為支撐經濟的主要動力。這一年,以色列經濟可以說是坐了一趟過山車——第四季度的GDP年增率為2.5%,低於市場預期的5.7%,但已比之前的萎縮有所回升。
以哈衝突自2023年10月爆發,以色列不僅在加薩作戰,也在黎巴嫩與真主黨發生軍事衝突。儘管目前已達成停火協議,但戰爭對經濟的打擊不容忽視。成千上萬的人被徵召入伍,使得勞動力短缺,影響了企業運營。同時,以色列的商業活動(扣除政府支出)下降0.6%,顯示私營部門未能帶動經濟增長。固定資產投資繼去年下降1.8%之後,又下降5.9%。 2024 年商品和服務出口下降 5.6%,而 2023 年下降 1.1%。
經濟低迷的同時,通膨卻不斷升高。1月的年通膨率達到3.8%,比12月的3.2%還要高,這使得以色列央行無法在短期內降息。政策制定者表示,若通膨放緩,可能會在2025年晚些時候考慮降息。
儘管2024年經濟增長不振,但市場對2025年較為樂觀。以色列央行預測GDP將增長4%,甚至2026年可能達到4.5%。但這些樂觀預測建立在停火協議能夠持續的前提下。如果衝突再次升級,經濟復甦恐怕會受阻。
29. 奧地利
- 名目 GDP:559.22(十億美元)
- 實質GDP 年成長率變動:1.1%
- 人均 GDP(GDP per capita):61080 美元
- 購買力平價 GDP(PPP Adjusted GDP):74980 美元
奧地利的經濟目前仍處於衰退,2023年GDP下降1%,2024年預計再縮減0.6%。這主要受到通膨、高利率與能源成本上升的影響,導致消費與投資疲弱,特別是建築業與工業受到嚴重打擊。
奧地利的經濟高度依賴出口(約佔GDP的117%),特別是中間產品與機械設備。然而,由於主要貿易夥伴的經濟疲軟,需求下降,影響了奧地利的工業發展。此外,奧地利的單位勞動成本增幅高於歐盟平均水準,使得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下降,導致出口減少。
建築業則是另一個重災區,2023年與2024年的住宅建設量減少了18%,主要是因為高利率抑制了房市投資。企業整體投資意願也受到影響,使經濟復甦更加困難。
目前,奧地利的經濟狀況不佳,持續衰退中。不過,2025年起,經濟成長預計回升,GDP增長1%,2026年進一步加快至1.4%。主要推動力包括:
- 消費回升:隨著通膨下降,消費者信心回暖,私人消費有望擺脫停滯狀態。
- 投資回升:隨著貿易夥伴需求回升、能源成本下降以及融資條件改善,企業投資預計將恢復。
- 建築業復甦:2025年將推出住房建設刺激計劃,加上貨幣政策寬鬆,建築業有望擺脫長達兩年的低迷。
通膨雖然仍高,但已明顯回落,從2023年的7.7%下降至2024年9月的1.8%。不過,由於工資增長較快,服務業的價格仍然較高,預計2025年通膨將降至2.1%,2026年進一步回落至1.7%。
失業率則略有上升,從2023年的5.1%增加至2024年的5.3%,主要是因為經濟疲弱影響就業市場。不過,由於許多工人達到退休年齡,加上移民補充勞動力,失業率的上升幅度相對有限。2026年,隨著經濟復甦,失業率預計將回落至5.1%。
值得注意的是政府財政赤字擴大,2024年赤字占GDP的3.6%,2025年進一步升至3.7%,主要原因是政府增加支出,包括:
- 公共支出指數化:政府薪資、養老金與社會福利與通膨掛鉤,增加財政負擔。
- 社會支出:托兒、醫療、長期照護等領域的支出增加。
- 能源補貼:電價補貼等措施延長至年底,以減輕能源價格對民眾的影響。
由於政府支出增加,國債占GDP的比率從2023年的78.6%上升至80%以上。惠譽評級也表示奧地利經濟風險明顯傾向於下行。
延伸閲讀:
新加坡 GDP 世界排名 28
- 名目 GDP:561.73(十億美元)
- 實質GDP 年成長率變動:2.5%
- 人均 GDP(GDP per capita):93960 美元
- 購買力平價 GDP(PPP Adjusted GDP):153610 美元
新加坡的經濟在2024年表現亮眼,全年GDP成長 4.4%,大幅優於2023年的1.8%。然而,政府對2025年的成長預測較為保守,預計介於 1.0% 至 3.0% 之間,而且國內家庭債務穩定,總債務佔可支配收入的比例是1.1倍,總財富淨值3萬億新幣。
2024年,經濟增長主要由批發貿易、金融與保險、以及製造業推動:
- 電子業復甦 帶動 製造業成長4.3%,扭轉2023年 -4.2% 的衰退。
- 金融與保險業增長 6.8%,受惠於資本市場交易活動上升,銀行與基金管理業務成長穩健。
- 批發貿易業成長 5.1%,機械與電子零組件的全球需求回升,帶動新加坡貿易活動。
然而,部分行業表現不佳:
- 零售業與餐飲業萎縮,分別衰退 0.4% 和 0.9%,主要因為本地消費者更傾向出國旅遊,而非在國內消費,連帶住宿業也從15.7%下跌至7.1%
- 建築業從2023年的5.8%,下滑到4.5%
- 房地產市場疲弱,全年僅微增 0.2%。
- 資訊與通訊業增長緩慢,2024全年增長5.0%(2023年為11.2%)
新加坡是一個開放型經濟體,依賴國際貿易、金融服務和高科技製造業。2024年的經濟成長率遠高於2023年,整體來說表現不錯,但也有隱憂,因此預測2025 GDP將較2024放緩:
- 全球需求放緩:2025年,主要貿易夥伴如美國和中國的成長預計會受川普關稅政策減弱,進一步引發貿易摩擦,這可能影響新加坡的出口表現。畢竟新加坡的主要出口國是美國(出口額511億)、歐盟(出口額735億)、中國(出口額292億)和東協(出口額381億,其中馬來西亞是最大貿易夥伴)。
- 通膨下降但仍需關注: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在2024年上升 2.4%,較2023年的 4.8% 明顯回落,但高昂的生活成本仍影響消費者信心。
- 金融市場波動:隨著全球金融政策變動,投資環境仍存在不確定性。
- 受影響的產業有:
- 製造業成長將趨緩,但電子業需求穩定,仍能提供一定支撐。
- 金融與保險業仍將保持增長,尤其是跨境交易與數位金融服務需求上升。
- 消費市場不確定,零售與餐飲業仍可能受本地消費者支出疲弱影響。
- 建築業可望回升,因政府推出住房建設刺激方案
推薦閱讀:
27.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United Arab Emirates
- 名目 GDP:568.57(十億美元)
- 實質GDP 年成長率變動:5.1%
- 人均 GDP(GDP per capita):51290 美元
- 購買力平價 GDP(PPP Adjusted GDP):82000 美元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或稱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簡稱阿聯酋,UAE)是由7個國家:阿布達比(Abu Dhabi)、杜拜(Dubai)、沙迦(Sharjah)、阿吉曼(Ajman)、歐姆庫溫(Umm Al Quwain)、及富傑拉(Fujairah)、拉斯海瑪邦(Ras Al Khaimah)組成的聯邦。
傳統上,成員經濟主要依賴石油經濟,因此 OPEC 的增產、減產決定都會影響阿聯酋的經濟走向。然而,石油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再加上2024年原油價格因供過於求,節節敗退。因此,不能依靠單一經濟,尤其今年清潔能源越發盛行。
因此,阿聯酋正在積極進行經濟轉型,把國內經濟分為石油經濟和非石油經濟兩大類。目前,非石油產業已佔全國GDP的75%,主要增長動力來自運輸與倉儲、金融保險、建築、資訊與通訊以及旅遊業。
僅僅是2024上半年,GDP成長3.6%,實質GDP達到8796億迪拉姆(約2400億美元);名目GDP達 9810億迪拉姆(約2670億美元),增長 5.6%;非石油GDP增長 6.8%,達6600億迪拉姆(約1800億美元),非石油經濟增長4.4%,顯示經濟多元化政策取得顯著成效。
以下是非石油經濟產業的表現:
- 運輸與倉儲(Transportation & Storage):增長8.4%,是非石油產業中成長最快的,歸因於物流、航空與海運需求增加,杜拜國際機場(DXB)旅客流量回升,港口貿易活動活躍。
- 金融與保險(Finance & Insurance):增長7.6%(非石油GDP佔比12.5%),主要受國際投資流動性增加,銀行貸款需求增加,投資活動強勁,資本市場交易活躍。
- 建築業(Construction):受政府推動大型基礎建設計畫,如:新能源、智能城市與旅遊基建,增長7.3%(非石油GDP佔比11.6%)。
- 資訊與通訊(Information & Communication):因數位化轉型加速,科技公司投資增加,人工智慧(AI)與雲端計算需求提升,增長5.3%。
- 旅遊與酒店(Accommodation & Restaurants):旅遊業復甦,2024年上半年酒店收入達246億迪拉姆(約67億美元),增長7%,總遊客達1530萬人,增長10.5%,總體增長5.1%。
- 製造業(Manufacturing)在工業發展政策與外商直接投資(FDI)的帶動下,非石油GDP佔比15%。
- 房地產(Real Estate):非石油GDP佔比7.6%,高端房地產需求持續增加,尤其杜拜與阿布達比吸引大量海外買家。
- 貿易(Trade):非石油GDP佔比16.5%,是最大貢獻者)。杜拜與阿布達比作為全球貿易樞紐,進出口持續增長。
為了在全球經濟不確定性下仍保持競爭力,阿聯酋依靠貿易開放、投資促進以及大型基礎建設,保持了穩健增長,並朝著「We the UAE 2031」計劃目標邁進,致力於在未來十年內將GDP提高至3兆迪拉姆。
延伸閱讀:
26. 阿根廷
- 名目 GDP:574.2(十億美元)
- 實質GDP 年成長率變動:5%
- 人均 GDP(GDP per capita):12050 美元
- 購買力平價 GDP(PPP Adjusted GDP):30380 美元
阿根廷位於南美洲,其經濟主要由商品生產部門和服務業組成。商品生產部門最大的是製造業,涵蓋食品加工、汽車、紡織等領域。其次就是農業、採礦(以石油、天然氣和礦產資源為主)和建築業。服務業則包括金融、零售和旅遊等行業,其中零售、房地產和運輸佔比最大。
值得注意的是,阿根廷是全球重要的農產品出口國,主要生產大豆、玉米和小麥,農業出口占國家外匯收入的重要部分。
阿根廷的經濟一直以來都處於較爲脆弱的邊緣。一,是它高度依賴於對外貿易,特別是農產品等資源型經濟產品的出口,工業化進展全靠外債融資。大量舉債導致阿根廷在2001年和2018年曾爆發過貨幣危機。
由於長期的經濟危機、貨幣貶值、高通膨和政府財政問題,阿根廷的經濟發展一直受阻。
根據阿根廷國家統計與普查研究所(INDEC)的數據,2024年第三季度,阿根廷經濟環比增長3.9%,結束了連續三個季度的下滑趨勢。然而,與去年同期相比,GDP下降了2.1%,這已是連續第六個季度同比下滑。
具體行業表現方面,農業在2024年上半年增長了81.2%,礦業增長6.6%。然而,建築業、製造業和貿易分別下滑了22%、17.4%和15.7%。私人消費減少9.8%,投資下降29.4%。
在新任總統哈維爾·米萊(Javier Milei)的領導下,政府實施了嚴格的財政緊縮政策,包括削減社會支出和公共部門裁員。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通貨膨脹,年通脹率降至166%。然而,經濟活動放緩,貧困率超過50%。
25. 愛爾蘭
- 名目 GDP:587.23(十億美元)
- 實質GDP 年成長率變動:2.2%
- 人均 GDP(GDP per capita):107240 美元
- 購買力平價 GDP(PPP Adjusted GDP):131550 美元
愛爾蘭超低的稅收政策,再加上優質的投資條件以及以英語爲主的語言環境,一直都深受國際企業的青睞,近年來越來越多跨國公司在愛爾蘭設立歐洲總部。隨著英國脫歐,大批企業爲了服務歐盟客戶必須為公司重新選址。作爲歐盟唯一使用英語為母語的國家,愛爾蘭是最理想的落脚點。
其中,表現最爲亮眼的就是愛爾蘭的製藥產業群,全球排名前十的製藥大廠均在這裡設有分公司,愛爾蘭還一度成爲歐盟第三大藥品出口國。
因此,愛爾蘭的經濟高度依賴跨國企業(MNEs),特別是在製藥、科技(如資訊與通訊技術 ICT)、以及金融服務領域。這些外資企業不僅帶動出口,也對當地投資與就業產生重大影響。此外,愛爾蘭擁有蓬勃發展的農業與食品加工業,並且是歐洲主要的科技與金融樞紐。近年來,房地產與基礎建設投資也成為驅動經濟成長的重要部分。
2024年,愛爾蘭經濟活動持續擴張,第三季度GDP增長2.9%,終結了此前六個季度的負增長。經濟成長主要受到投資增加的推動,特別是跨國企業投資增長13.9%。此外,本地企業的經濟活動也增長了1.5%。服務業與製造業的增長帶動了總體經濟復甦,而出口則強勁反彈,全年增長10.5%,其中製藥與化學品出口分別增長31%和25%。
然而,愛爾蘭內需仍然疲弱,消費支出在第三季度較前一季度下降0.2%,零售銷售量同比下降0.2%。,房地產市場表現不佳,2024年住宅建設停滯,全年新屋完工數較去年下降3.3%。
但服務業需求仍然強勁,2024年9月的服務業交易量較去年同期成長9%。就業市場依然穩健,2024年前三季就業人數增加88,400人,失業率維持在4.5%的低水平。
通膨方面,受能源與服務價格下降影響,2024年HICP(調和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為1.3%,顯著低於2023年的5.2%。但服務業通膨仍相對較高,達到2.9%,主要來自娛樂與住房服務價格上漲。
2025年經濟預計成長3.1%,2026年與2027年則分別為2.5%。整體而言,愛爾蘭經濟回暖,但仍需關注歐洲市場需求疲軟、全球貿易壁壘上升等風險。
24. 瑞典
- 名目 GDP:638.78(十億美元)
- 實質GDP 年成長率變動:2.4%
- 人均 GDP(GDP per capita):59510 美元
- 購買力平價 GDP(PPP Adjusted GDP):74140 美元
瑞典式出口導向型國家,主要出口各類工業產品,如:鋼鐵、汽車、電子機械、化學、農產品,還因豐富的綠色能源和核電為其他歐洲國家輸送電力。
目前瑞典經濟仍陷於衰退,短期內難以改善,預計要到2025年第二季才會開始緩慢復甦,但整體經濟疲弱狀態將持續到2026年。2024年,瑞典的GDP成長率僅為0.5%,2025年預計成長1.4%,2026年則有望回升至2.9%。主要是因為瑞典是第一批降息的國家,有望隨著進一步的降息刺激經濟。
瑞典經濟的低迷主要受到3個因素影響:
- 家庭消費疲弱:過去幾年的物價飆升與利率上升,嚴重侵蝕了家庭可支配所得,使消費者更為謹慎,僅增長0.2%。儘管通膨率已降至約2%以下(11月CPIF 1.9%;CPI 2.9%),且預期瑞典央行(Riksbank)會在2025年6月前將政策利率降至1.5%,但短期內家庭消費仍難有顯著增長。
- 歐洲市場需求疲弱:歐元區經濟成長疲軟,尤其是德國製造業的困境,使瑞典的出口面臨壓力。雖然美國經濟相對穩健,但整體貿易需求仍偏弱,導致瑞典的商品出口成長放緩至2%。
- 企業投資減弱:高利率與經濟不確定性,使企業對擴張投資更為保守,特別是房地產與建築業,過去連續九個季度的住宅投資下降,導致整體投資活動受限。
唯二貢獻增長的是庫存投資,上升了0.3%,但這種情況是由於生產中斷造成的,長期來看並不樂觀。政府持續投入國防與公共服務支出,使公部門在整體經濟中仍保持一定的成長動能。
失業率在2024年升至8.4%,預計2025年仍將維持在8.5%,直到2026年才會略降至8.2%。雖然政府增加公共支出與投資,但整體經濟低迷,使就業市場難有顯著改善。
23. 比利時
- 名目 GDP:689.36(十億美元)
- 實質GDP 年成長率變動:1.2%
- 人均 GDP(GDP per capita):58250 美元
- 購買力平價 GDP(PPP Adjusted GDP):75190 美元
比利時是歐洲最早進入工業化的國家,經濟高度依賴服務業、工業與貿易的出口,包括比利時巧克力、汽車、鑽石、機械、藥品、紡織品、鋼鐵等。
其中服務業佔GDP約70%,製造業則以化學品、製藥、汽車與機械為主。比利時的地理位置優越,是歐洲貿易樞紐之一,與德國、法國及荷蘭等鄰國的貿易聯繫緊密,這些市場對比利時的經濟影響深遠。
2024年比利時經濟維持緩慢增長,第三季度GDP增長 0.3%,略高於9月的預測值 0.2%。第四季度的成長預估與前期相同,維持在 0.3%。2024年全年GDP成長約 1.2%,2025年預期成長將維持在 1.3% 左右。
比利時的增長和衰退主要來自:
- 家庭消費成長 1.4%,為疫情後最快的單季增幅,但第四季度可能放緩。消費者信心仍然疲弱,通膨下降但購買力增長有限,預計2025年消費支出成長將趨於穩定。
- 受選舉週期影響,政府支出的穩定。
- 企業投資在第三季為負增長,目前比利時整在進行能源轉型,以達到歐盟的排碳標準,因此推測第四季度預計會有所改善,主要是來自於數位化與綠能投資。
- 製造業和出口受到能源價格高企影影響歐洲工業競爭力以及歐洲貿易疲弱影響,對GDP的貢獻仍然低迷,但好消息是比利時的通膨下降,失業率也處於低位,通膨和勞動成本上升趨勢已減緩,未來出口市場可望逐步回穩。但是,比利時出口市場能否回暖取決於德國與法國經濟狀況。
- 住宅投資在第二季度大跌 2% 後,第三季度短暫回升,但預計第四季度將再次下滑,主要原因是建築業需求疲軟,房地產交易減少,商業與住宅開發計畫放緩。
台灣 GDP 排名世界第 22
- 名目 GDP:814.44(十億美元)
- 實質GDP 年成長率變動:2.7%
- 人均 GDP(GDP per capita):34920 美元
- 購買力平價 GDP(PPP Adjusted GDP):82610 美元
台灣經濟以出口導向的製造業與科技產業為主,尤其台灣是半導體生產大國,產值全球第二,市占率超過六成,相當於握住了整個AI生態的命脈。除了半導體,電子產品與資通訊技術(ICT)也是天核心產業。因此,台灣的經濟也受到全球貿易與科技產業循環的高度影響,內需市場則主要由家庭消費與政府投資支撐。
不過,按照GDP比重來看,台灣最大的產業大實際上是服務業(56.56%)、工業(42.02%)和農林牧漁業(1.42%)。細分來看,最大的產業支柱則是製造業(37%,歸類在工業),其次是批發及零售業(12.89%,歸類在服務業)和金融保險業(6.32%,歸類在服務業)。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發布的最新數據,2024年全年經濟成長率(GDP增長率)為4.30%,較2023年明顯回升,顯示經濟已走出前幾年的低迷狀態。前三季成長率分別為6.64%、4.89%與4.17%,顯示2024年上半年表現較佳,但是第四季度經濟成長率(yoy)為1.84%,增長趨勢放緩。
台灣的經濟增長主要受AI技術與資通產品需求驅動,科技與電子產品出口表現亮眼,第四季商品出口年增9.09%(以新台幣計價增9.96%)。半導體產業持續帶動台灣出口,但三角貿易與航運服務的增長幅度未達預期,影響出口表現。
內需方面,民間消費實質成長1.94%,低於前幾季,主要受薪資穩健成長與股市上漲帶動,但增速有限。餐飲與零售業年增率分別為3.50%與1.53%,歲末消費旺季帶動部分成長。
資本形成(固定投資與存貨變動)成長17.53%,高於預期,顯示企業投資意願回升。營建工程與機械設備投資持續增長,但房地產市場表現仍需觀察。
貿易與淨出口方面,進口增長18.19%(以美元計價),主要受出口與投資需求帶動,其中資本設備進口增39.98%,顯示企業擴張動能強勁。淨出口對GDP貢獻為-3.50個百分點,顯示進口增長快於出口,部分抵銷了經濟增長的正向影響。
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增長1.96%,通膨壓力溫和。
但是,隨著川普揮出「關稅」大刀,半導體將倍徵收25%關稅,台灣的經濟有可能受到波及。
延伸閱讀:
- 川普關稅2.0是什麼?中美貿易戰再掀!5種投資應對美國關稅風險
- 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是什麼?公布時間?最新美國CPI數據,對股市影響
- 半導體ETF值得投資嗎?精選4檔台股+5檔美股半導體ETF
- AI ETF值得投資嗎?8檔美股和台股AI ETF推薦
21. 波蘭
- 名目 GDP:915.45(十億美元)
- 實質GDP 年成長率變動:3.5%
- 人均 GDP(GDP per capita):25040 美元
- 購買力平價 GDP(PPP Adjusted GDP):54500 美元
波蘭經濟以貿易、機動車修理、運輸和儲存、住宿和餐飲、資訊和通信為主,佔了GDP的25.9%,特別是其汽車、巴士、家電和美妝都是出口的主力。接下來則是工業23.6%、產品稅減免補貼22%、其他服務10.9%、金融保險和房地產9.3%、5.5%建築和2.8%的農林牧漁業,出口高度依賴歐盟市場。
2024年波蘭經濟增長 2.9%,是歐盟最高。相較於2023年僅 0.1% 的微幅成長,展現了顯著的復甦。這一增長速度略高於市場預測的 2.8%,但未達政府原先目標 3.0-3.1%。
原因是國內需求成長 4.1%,顯示內部經濟活動回溫,相較2023年 -3.1% 的萎縮,表現顯著改善。特別是工業產值受惠於出口需求改善,但歐洲市場需求疲弱,增長 1.0%,結束2023年 -0.8% 的負成長,但增速仍低。建築業產值下降 6.7%,為主要拖累經濟的因素,相較2023年 0.4% 的微幅成長,建築業表現不佳。
房地產市場仍低迷,企業投資信心尚未完全恢復。家庭消費增長 3.1%,遠高於2023年 -0.3%,顯示消費信心回升。投資成長 1.3%,但較2023年 12.6% 的高成長大幅放緩。
20. 瑞士
- 名目 GDP:999.6(十億美元)
- 實質GDP 年成長率變動:1.3%
- 人均 GDP(GDP per capita):111720 美元
- 購買力平價 GDP(PPP Adjusted GDP):98140 美元
瑞士是歐盟最富有的國家之一,國家有74%的經濟依靠服務業支撐,25%則是工業,是世界上最大的鐘錶出口國,機械、電子聞名全球,化學和製藥領域也不俗,最大的出口目的地是歐盟(50%)。
根據瑞士經濟事務國家秘書處(SECO)發布的數據,2024年瑞士 GDP 成長 0.9%(經季節性調整並剔除體育賽事影響),低於 2023 年的 1.2%。如果不調整體育賽事影響,2024 年的 GDP 成長 1.3%,相比 2023 年的 0.7% 有所改善
在 2024 年第四季度,瑞士 GDP 季調後環比增長 0.5%,高於第三季度的 0.2%。這一增長主要受到工業與服務業雙支撐。其中化學與製藥產業成長 2.7%,帶動出口增長 4.2%。水力發電增加,能源產業增長 2.6%,補足了前幾季的疲弱表現。國際旅客的回流,特別是在阿爾卑斯滑雪季的貢獻下,帶動了住宿與餐飲業的成長 3.5%,全年增長 3.2%,交通與通訊產業也因此受益 (+0.9%)
瑞士的內需表現強勁,私人消費在 2024 年增長 1.8%,政府消費增長 1.9%。第四季度,個人消費增長 0.5%,主要由健康、娛樂與文化支出推動。此外,建築投資在 2024 年回升 2.4%,主要來自航空與特定機械設備投資。
雖然 2024 年第四季度出口成長 6.9%,但全年來看,瑞士的商品出口僅增長 0.3%,大幅低於 2023 年的 2.4%。特別是「商品轉售」(merchanting)下降,影響外貿對經濟的貢獻,主因是瑞士法郎持續走強,對出口企業造成壓力,瑞士央行維持較低利率,目前已降息至0.5%,以刺激經濟成長。此外,瑞士與歐洲主要經濟體關係緊密,2024 年歐洲經濟成長疲弱,特別是德國經濟降溫,對瑞士出口造成一定影響。
2024 年瑞士的金融與保險業表現不佳,全年萎縮0.4%,連續兩年衰退。商業服務業也幾乎沒有增長,僅 0.3%,顯示企業活動疲軟,投資意願下降。
企業設備與軟體投資在 2024 年下降 2.6%,歸因於全球經濟不確定性、瑞士法郎走強影響企業獲利,以及歐洲需求減少有關。
19. 沙地阿拉伯
- 名目 GDP:1136.58(十億美元)
- 實質GDP 年成長率變動:4.6%
- 人均 GDP(GDP per capita):32390 美元
- 購買力平價 GDP(PPP Adjusted GDP):65880 美元
沙地阿拉伯位於中東,也是 OPEC 成員國之一,經濟有20%以上的GDP高度依賴石油。2025年3月,OPEC 終於恢復增產計畫,但原油價格下跌可能會波及阿拉伯接下來的經濟表現。
非石油經濟則包含政府活動(16%);批發、零售、餐飲、酒店(10%);製造業(8.3%);房地產(6.5%);保險金融(6.3%);建築(5.6%)。
根據沙烏地阿拉伯統計總局(GASTAT)的數據,2024 年沙國經濟全年 GDP 成長1.3%,較 2023 年略有回升。然而,這一增速仍顯著低於 2021-2022 年間的高增長時期。
值得注意的是,2024 年第四季度的 GDP 成長4.4%,創下近兩年來最高季度增幅。這一回升主要來自非石油產業的強勁增長,全年整張4.3%(季增+4.6%),顯示沙國在「2030 願景計畫(Vision 2030)」的推動下,已逐步擺脫對石油的單一依賴。
加上政府活動擴張全年增長 2.6%,第四季成長 2.2%,顯示政府在基礎建設、公共服務及經濟多元化領域持續投資。
雖然 2024 年石油產業全年萎縮 4.5%,但第四季度回升 3.4%,顯示短期內石油仍是國家財政與經濟的關鍵支柱。沙國曾在 2023 年因 OPEC+ 減產協議而削減石油產量,導致油氣收入下降。然而,隨著全球能源需求在 2024 年第四季回升,石油出口有所改善,帶動 GDP 上升。
延伸閱讀:
18. 荷蘭
- 名目 GDP:1272.96(十億美元)
- 實質GDP 年成長率變動:1.6%
- 人均 GDP(GDP per capita):70610 美元
- 購買力平價 GDP(PPP Adjusted GDP):83820 美元
荷蘭擁有高度開放的經濟體系,以貿易、製造業、農業、金融與服務業為主要支柱。鹿特丹港是歐洲最大的港口,使荷蘭成為歐洲貿易與物流的重要樞紐。製造業以高科技、機械、化學與食品加工為主,而農業則以高效能的農業技術與食品出口聞名。此外,荷蘭也是全球主要的金融與保險中心之一。
根據荷蘭統計局(CBS)的數據,2024年第四季荷蘭經濟成長 0.9%,比2023年 0.1% 的低增長有所回升,但仍屬於低迷狀態。第四季出口成長 0.4%,而進口萎縮 0.6%,使貿易順差增加 7%,這是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之一 。
產業方面,投資成長 3.0%,主要來自汽車與航空領域的增長,顯示企業與家庭的投資信心有所恢復 。政府支出,家庭消費增長 0.9%,其中消費者對汽車的購買需求較高,主因是荷蘭汽 。製造業增 0.8%,但較前一季 1.5% 的增幅有所放緩,顯示工業生產增速減緩 。機械與食品加工業表現最佳,帶動製造業增長。農林牧漁業季增 5.8%,是所有產業中增長最快的部門,反映農業出口需求強勁 。貿易與運輸業季增 0.4%,建築業僅增長 0.2%,房地產活動仍較低迷,反映利率上升。公共部門與醫療季增 0.6%,是經濟成長的另一支撐力量,主要來自醫療與公共行政的增加。
荷蘭的主要貿易夥伴德國與法國在2024年第四季GDP分別萎縮 -0.2% ,歐盟整體僅增長 0.1%,顯示歐洲市場需求疲弱,可能影響2025年荷蘭的出口表現 。
然而,歐盟資金與環保政策可能帶動投資成長,特別是綠能與基礎設施建設,但企業仍面臨高融資成本問題。
17. 土耳其
- 名目 GDP:1455.41(十億美元)
- 實質GDP 年成長率變動:2.7%
- 人均 GDP(GDP per capita):16880 美元
- 購買力平價 GDP(PPP Adjusted GDP):41910 美元
土耳其的4大經濟支柱是製造業(20%)、批發零售(13%)、運輸儲存(10%)和農業(6%)。農業方面,土耳其是全球主要的農產品生產國之一,特別是在水果、蔬菜和堅果的生產上具有領先地位。工業領域,該國在紡織品、汽車製造、家用電子產品和建築材料等方面表現突出。服務業則包括旅遊、金融和交通運輸等行業。
土耳其另一大經濟支柱是其強大的物流市場,市場總規模達1,000億美元,在歐洲排名第五,全球排名第十一,因此,對於中國一帶一路的施行即將分走物流蛋糕也頗爲忌憚。
另外,靠著游戲產業,土耳其也吸金3.62億美元,成為該領域全球外國直接投資(FDI)第四高國家。
然而,土耳其的經濟有個致命傷,那就是過於依賴外資與借貸。2002年以來,土耳其政府為了刺激經濟,大量吸引外資,並鼓勵企業和民眾舉債消費。這種經濟模式確實讓土耳其在2000年代高速成長,GDP增長一度達 11.2%(2011年)。但問題是,土耳其的貿易長期處於逆差(進口大於出口),沒有累積足夠的外匯儲備來支撐經濟。
2018年,土耳其發生貨幣危機,原因是外國資金開始撤離,導致里拉大跌。企業大量借美元貸款,但里拉貶值後,還款壓力驟增,許多企業陷入財務困境。這場危機讓投資者對土耳其經濟失去信心,也讓政府的財政狀況變得更糟。
2021年,在全世界采取升息的貨幣政策之下,只有土耳其反其道而行,總統艾爾多安(Erdogan)堅信「降息能抑制通膨」,推行「新經濟政策(NEP)」,強行調降利率,希望藉由刺激出口來拯救經濟。
結果適得其反,里拉迅速貶值,從 8.5 里拉兌 1 美元(2021年)跌到 26 里拉兌 1 美元(2023年),貶值了90%。2022年 CPI 指數暴漲 85.51%,創24年來的新高,外匯净儲備來到負數。
2023年大選後,政府開始意識到過去的錯誤,連續8次暴力升息,基準利率來到45%的高峰,但截至2024年2月,土耳其通膨仍未降溫,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較去年同期上漲67.1%,月度通膨則在2024年2月降到4.5%。
2024 年,土耳其 GDP 全年增長 3.2%,顯示經濟保持正向擴張,但成長率較 2023 年略有下降。從季度表現來看,第四季度 GDP 年增 3.0%,季增 1.7%,反映出經濟動能在年末有所回升。土耳其 2024 年以當前價格計算的 GDP 增長 63.5%,達到 43.41 兆土耳其里拉(TRY),這主要是受到通膨影響導致名目數據膨脹 。
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是建築業增長 9.3%,是成長最快的產業之一,主要是因為土耳其歷經地震後,政府推動的大型基礎建設計畫、城市更新以及災後重建工作有關 。金融與服務業成長 4.9%,顯示銀行與金融市場仍保持活力。農業成長 3.9%,高於去年的表現,顯示食品與農產品市場需求穩定。資訊與通訊產業增長 3.4%,反映出數位經濟的發展。整體服務業(GHI)成長 3.1%,包括零售、旅遊與運輸業,顯示內需市場仍具韌性 。
內需仍是主要支撐,最終消費支出增加 3.7%,顯示消費者需求保持穩定,且在第四季度進一步增長 3.9%。由於土耳其的家庭消費佔 GDP 59.2%,因此消費支出的持續成長對經濟至關重要 。
然而,雖然土耳其的員工薪資總額在 2024 年增長 90.0%,但名義薪資膨脹,而非實質購買力的提升 。目前,土耳其的通膨仍然很高,目前為44.37%,長期以往實際收入仍可能下降。為此,土耳其已經降息2次,以確保人民消費來支持經濟。
2024 年,投資增長 6.1%,顯示企業投資環境仍然活躍,特別是在機械設備與建築領域 。
然而,土耳其出口僅成長 0.9%。這是因為歐洲經濟增長放緩,影響了土耳其的主要出口市場,特別是汽車、家電與紡織品的需求減少。而進口則下降 4.1%。這可能和土耳其里拉在 2024 年持續貶值,這使得進口成本上升,進一步影響貿易與消費價格,對家庭可支配收入帶來壓力。在第四季度,出口甚至下降 2.0%,進口則上升 1.6%,顯示土耳其的貿易條件可能惡化 。
此外,專業與行政服務(+1.4%)、公共行政與社會服務(+1.8%) 的成長幅度有限,可能意味著政府部門與企業的投資與支出仍受到抑制 。
16. 印度尼西亞 / 印尼
- 名目 GDP:1492.62(十億美元)
- 實質GDP 年成長率變動:5.1%
- 人均 GDP(GDP per capita):5250 美元
- 購買力平價 GDP(PPP Adjusted GDP):17520 美元
印尼是東協(ASEAN)的最大經濟體、領頭羊,經濟以製造業、農業、貿易、建築業、礦業為主要支柱。2024年,這五大產業占印尼GDP的 63.9%:
- 製造業(18.98%):機械、紡織、電子等領域為主,對外資與出口依賴較高,2024年增長4.43%,增速有放緩。
- 批發與零售貿易(13.07%):內需強勁,汽車與摩托車市場活躍。
- 農業、林業與漁業(12.61%):農產品出口為主要收入來源,尤其是稻米、棕櫚油、咖啡、橡膠等是印尼的出口支柱,但成長率較低(2024年僅 0.67%)。
- 建築業(10.09%):基礎建設投資驅動,成長7.2%,但高利率可能影響增長。
- 礦業與採石業(9.15%):有豐富天然資源,如煤炭、鎳、天然氣,然而受全球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影響,近年來有所下滑,僅增長4.9%。值得注意的是,印尼也是資源型經濟出口國。
此外,運輸倉儲(8.69%)、住宿餐飲(8.56%)、資訊通信(7.57%) 是增長最快的產業,反映印尼經濟逐步走向多元化。
印尼 2024 年經濟成長 5.03%,略低於 2023 年的 5.05%,第四季 GDP(Q4 2024)同比成長 5.02%,顯示經濟動能保持穩定。
印尼的經濟增長驅動源自於其內需穩定、政府支出和出口強勁。家庭消費占GDP 54.04%,全年增長 4.94%,顯示民間需求仍強。商品與服務出口年增 6.51%,顯示國際市場需求仍強勁。政府最終消費支出(GGFCE)增長 6.61%,特別是在公共建設與國防領域。
需要注意的是,印尼地域遼闊,所以各地的經濟發展程度相當不均衡。爪哇島支撐了印尼57.02%的經濟,增長 4.92%,而東部地區(馬魯古與巴布亞) 貢獻不足3%,雖然增長快,達 7.81%,但基礎建設仍落後,發展需更多政策支持。
此外,印尼進口增長 7.95%,高於出口增長 6.51%,如果這種趨勢持續,可能影響貿易平衡。
15. 墨西哥
- 名目 GDP:1817.82(十億美元)
- 實質GDP 年成長率變動:1.3%
- 人均 GDP(GDP per capita):13630 美元
- 購買力平價 GDP(PPP Adjusted GDP):25560 美元
墨西哥是拉丁美洲第二大經濟體,也是是全球最開放的經濟體之一,擁有50項自由貿易協定(FTA),貿易夥伴遍及美國、歐盟、亞太地區等主要市場,3大經濟支柱是製造($6.58T MX)、零售($3.43T MX)和批發($3.31T MX)。
由於墨西哥在經濟上高度依賴美國,所以未來走向很大程度取決於美國的經濟走向和經濟政策。像是2025年美國準備像墨西哥徵收25%關稅,從去年年底川普上任以來,墨西哥披索2024全年已經大跌23%。但是,中美關係緊張也讓墨西哥漁翁得利,一舉超越中國,成為美國第二的貿易伙伴,並連續3年成為全球前十大外商直接投資(FDI)目的國。
墨西哥2024 年 GDP 成長 1.5%,遠低於 2023 年的 3.3%,經濟明顯放緩,主要受出口成長趨緩影響。雖然美國經濟仍具韌性,但全球需求波動影響墨西哥製造業。
值得注意的是,墨西哥通膨回落,2024 年底年增率4.51%(Q3 為 5.04%),核心通膨也持續下降,貨幣政策趨於寬鬆。墨西哥央行四季度連續降息,將基準利率調降至 9.5%,希望提振經濟活動。雖然失業率仍處低點,但新增就業趨勢減弱,顯示勞動市場成長放緩。
14. 西班牙
- 名目 GDP:1827.58(十億美元)
- 實質GDP 年成長率變動:2.1%
- 人均 GDP(GDP per capita):37360 美元
- 購買力平價 GDP(PPP Adjusted GDP):56660 美元
西班牙是歐元區的第四大經濟體,2024年表現為全球主要發達經濟體中成長最快的國家之一。
根據西班牙統計局(INE)的統計,2024全年西班牙GDP 增長 3.2%,在2024年第四季,GDP相較前一季增長0.8%。這個增長率幾乎是歐元區平均成長的五倍,快於歐盟整體(EU 2024年增長1.0%),也優於法國(1.2%)和德國(-0.3%),增速較慢甚至超過美國。
西班牙的經濟以服務業為主,佔GDP的絕大部分,特別是旅遊、貿易和交通運輸。此外,工業、建築和農業也是重要產業。2024年第四季,除了初級產業(農業、漁業)略微下降0.7%,其他行業均有增長。其中,工業產值增長0.3%,製造業成長0.5%,建築業增長2.6%,服務業則增長0.9%。
2024年的經濟增長主要來自內需。家庭消費成長3.7%,政府支出成長4.9%,固定資本形成(投資)增加2.4%。出口方面,商品與服務出口成長3.0%,但進口成長3.4%,導致淨外需對GDP的貢獻接近零。
就就業而言,第四季實際工作時數同比增長2.8%,全職等值就業人數同比增長2.3%。薪資總額成長7.6%,其中平均薪資增長4.9%
根據《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12 月的排名,西班牙在 GDP 增長、股市表現、核心通膨、失業率和政府赤字 五項指標中表現最佳,在 37 個主要經濟體中排名第一。展望 2025 年,各項經濟預測依然樂觀,顯示西班牙的經濟韌性和持續成長的潛力。
為什麼西班牙表現如此亮眼?
關鍵因素是移民潮帶來的人口紅利。來自哥倫比亞、委內瑞拉、摩洛哥 和其他拉美國家的移民,使勞動市場更加活躍,促進了內需增長。根據西班牙的全國勞工調查,近 90% 的新工作職缺由外國移民或擁有雙重國籍的人才填補。這不僅解決了勞動力短缺問題,也推動了消費市場的擴張,使西班牙內需在 2024 年成為 GDP 增長的主要動力,貢獻 3.5 個百分點。
此外,旅遊業、公部門投資、出口成長與低能源成本,都是西班牙經濟成功的驅動力:
- 旅遊業復甦強勁:2024年服務業增長 3.9%,其中旅遊相關產業表現尤為突出,吸引大量歐洲遊客,也推高了消費與就業。
- 歐盟復甦基金(NextGenerationEU)助力基礎建設與科技發展:政府投資支出成長 4.9%,有效推動公部門建設與數位轉型。
- 出口成長持續:儘管 Q4 出口僅成長 0.1%,全年出口仍保持穩定,特別是工業與科技產品銷往歐洲市場。
- 低能源成本提升競爭力:西班牙在可再生能源領域領先歐洲,降低了企業與家庭能源開支,使西班牙在製造業與科技業更具競爭力。
- 勞工改革提升內需:政府自 2018 年以來將最低工資提高超過 50%,提高了低收入族群的消費能力,進一步刺激經濟成長。
儘管經濟成長強勁,西班牙仍然面臨4個結構性問題:
1. 低生產力與薪資成長不均
西班牙 GDP 增長雖然亮眼,但 人均 GDP 成長幅度較小,顯示經濟成長主要來自人口增加,而非生產力提升。雖然 2024 年工資增長 7.6%,但與北歐國家相比,西班牙薪資仍偏低,影響長期競爭力。
2. 旅遊業帶來的房市壓力與反彈
旅遊業雖然是西班牙經濟的支柱之一,但也推高了房價,導致房屋供應短缺,引發部分居民對短租平台與投資客的反彈。特別是在馬德里和巴塞隆納,部分政治人物指責來自委內瑞拉與哥倫比亞的富裕移民炒高高端住宅市場,使當地居民更難負擔房價。
3. 外來移民與社會融合問題
雖然移民為西班牙帶來了勞動力與消費動能,但也加劇了社會壓力。部分北非移民仍遭遇歧視與低薪剝削,特別是在非法勞動市場,導致社會不平等問題加深。此外,地方政府對於如何安置未成年移民仍意見分歧,成為政策爭議點之一。
4. 貿易與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
西班牙雖然在 2024 年保持出口成長,但 Q4 的數據顯示出口動能減弱,外部需求對 GDP 的貢獻幾乎為零。此外,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包括美國潛在的貿易政策變動,可能影響西班牙與美國的出口關係。若歐洲鄰國經濟疲弱,將進一步影響西班牙的外貿增長。
13. 澳大利亞 / 澳洲
- 名目 GDP:1881.14(十億美元)
- 實質GDP 年成長率變動:2.1%
- 人均 GDP(GDP per capita):67980 美元
- 購買力平價 GDP(PPP Adjusted GDP):71310 美元
澳大利亞的經濟主要由醫療和教育(13.4%)、礦業(12.2)、金融(7.5%)、建築業(7.5%)和製造業(5.9%)組成。其中資源型出口佔所有出口額的59.5%、服務業(19.7)、鄉村(10.7%)和製造(5.9%)。
而對於人口不到2600萬的澳大利亞來説,國内消費市場不大,消費主力軍則是移民人口。
國內無法消耗掉大量的天然氣、糧食、奶製品、鐵礦石、銅礦石、煤炭、肉類等,就成了國家重要的經濟支柱。這些大宗商品走強,將推動相關產業的利潤增加,拉動經濟成長率。但遺憾的是2024年,澳洲的出口依賴中國和亞洲市場,2024年由於中國對用於煉鋼的冶金煤和鐵礦石需求疲軟,使得澳洲出口-2.6%,導致經常帳赤字連續6季擴大,連帶的企業投資額都受礦業與設備投資減少影響下降了0.6%。
2024年,澳大利亞經濟增長0.3%(Q3 季增),年增0.8%,這是 2020年以來最低的年度成長率,顯示經濟明顯放緩。然而,澳洲的通膨降至2021年以來最低,CPI 年增 2.8%,其中商品通膨僅 1.4%,但服務通膨仍高達4.6%,主要因租金與保險費用上漲。
雖然物價壓力減少,但薪資增長未能跟上長期通膨的影響,僅成長 3.5%,為 2023 年 6 月以來首次跌破 4%,導致實質購買力未顯著提升,影響消費與房市需求。聯邦政府的稅改雖然讓家庭所得提升1.5%,但消費仍較為保守,儲蓄率上升至 3.2%,內需仍然疲弱。
澳洲2024年的經濟增長主要受政府投資增長 6.3%,主要來自國防、基礎建設(道路、鐵路、再生能源)與醫療設施。雖然職缺下降,但就業需求仍高,失業率維持低點。
12. 韓國 / 南韓
- 名目 GDP:1947.13(十億美元)
- 實質GDP 年成長率變動:2.2%
- 人均 GDP(GDP per capita):37670 美元
- 購買力平價 GDP(PPP Adjusted GDP):65580 美元
韓國是亞洲四小龍之一,在2021年正式被聯合國認定為發達國家。
韓國雖然以 K-POP 著稱,但其製造業實力非常強勁,從1960年起就佈局工業化,有自己的國產車(如起亞KIA、現代Hyundai),涉足石油化工、鋼鐵造船等,創造「漢江奇蹟」。字1970年的金融風暴,韓國接受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金融援助,開始以「科技立國」,涉足半導體(雖然三星半導體這一年來表現糟糕,製程速度落後,財報業績不佳)、手機、顯示器等,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導體、汽車及其零部件、機械、石油產品等出口國之一,和52個國家有自由貿易協定。
2024年,韓國的實質本地生產總值(GDP)增長 2.0%,較2023年 1.4% 的增長率有所回升,但整體增長仍然低於歷史平均水平。這次經濟增長主要受出口表現回暖,其中半導體、IT產品的需求回升,帶動出口增長6.9%。
但是韓國的內需增長放緩,私人消費增長僅1.1%,低於2023年 1.8% 的增長,顯示家庭開支仍受高物價(2025年1月CPI年增2.2%)及債務影響。截至 2024 年底,韓國家庭債務總額為 1,927.3 兆韓元(1.34 兆美元),較上年增加 2.2%,為兩年半以來的最快增幅。建築投資收縮2.6%,而設備投資僅增長1.8%,顯示企業擴張意願仍低。目前,內需都靠政府的消費支出來撐著,增長1.7%,持續投入社會福利與基建項目。
11. 俄羅斯
- 名目 GDP:2195.17(十億美元)
- 實質GDP 年成長率變動:1.3%
- 人均 GDP(GDP per capita):15080 美元
- 購買力平價 GDP(PPP Adjusted GDP):48960 美元
俄羅斯是金磚五國(BRICS)之一,是資源型經濟國家,高度依賴能源與大宗商品出口,特別是石油、天然氣、金屬與農產品。俄羅斯是全球主要的糧食出口國之一,特別是小麥;全球第二大原油與天然氣生產國,能源出口佔總商品出口的60%,其中原油佔28%,精煉石油產品佔17%;還是全球第二大鋁、鉑金與金屬生產國,貿易業是國家GDP的主力軍,佔15%左右。
當然作為「戰鬥民族」,俄羅斯軍事相關的工業也是很厲害的,特別是在核能、石化、行業、冶煉方面,是世界第二大的軍火出口國,製造業佔GDP的13%左右,國防工業佔GDP的7%左右。
俄羅斯的金融和房地產業也不俗,佔GDP的14%左右,不過俄羅斯的金融有50%都集中在2大銀行,整個體系風險較高,也會比發達國家稍微落後。
2024年,俄羅斯經濟增長4.1%,略高於俄羅斯央行此前的預測,主要由於國內需求強勁增長全健康,特別是政府大量財政消費與投資增長。
因俄烏戰爭,西方各國從民生企業、工業原料、能源等各方面都對俄羅斯進行經濟制裁。然而,在這樣的經濟圍剿下,俄羅斯能源出口仍然強勁,2024年,貿易順差擴大7.8%,達 1509億美元,出口增長2.0%,進口則下降0.8%,顯示俄羅斯在貿易上仍維持強勁表現。
主要是它聰明地轉向亞洲市場,特別是中國、印度等成為主要貿易夥伴,貿易額增長5.4%,佔俄羅斯總貿易的 72.6%。俄羅斯對歐洲出口下降20.4%,進口下降6.9%。油氣收入增加26%,達到1080億美元,儘管日均石油和凝析氣產量下降 2.8% 。俄羅斯天然氣出口量60萬噸,較2023年增長4% 。
但是,俄羅斯也面臨著高通脹、勞動力短缺及經濟過熱的風險。俄羅斯目前缺少約270萬名勞動力,導致工資上升快於生產力增長,進一步推動通脹 。全年平均通脹率達9.5%,其中第四季度更高達12.1%。這導致央行多次升息,並將基準利率維持在21%,創近年新高。2025年通脹仍可能達7%-8%,遠高於俄羅斯央行4%的目標 。
這導致消費信貸和企業貸款成長放緩,零售貸款甚至出現下降 。2024年前三季度,企業破產數量較2023年同期增長26%,總計6392家 。
政府也面臨著巨大的財務壓力俄羅斯2024年連續第三年出現財政赤字,規模超過3兆盧布(344億美元,佔GDP的1.7%)的預算赤字。
但是隨著美國重啟俄羅愛和烏克蘭談判,且隱隱有倒向俄方的趨勢,要烏克蘭的礦產資源,拒絕加入北約,也不提俄羅斯佔去的國土,相信俄羅斯政府可以減少國防方面的開支(2025財政預算案是13兆5000億盧布,佔 GDP 的32.5%)。
10. 巴西
- 名目 GDP:2307.16(十億美元)
- 實質GDP 年成長率變動:2.2%
- 人均 GDP(GDP per capita):10820 美元
- 購買力平價 GDP(PPP Adjusted GDP):22930 美元
巴西是拉丁美洲最大經濟體,其經濟主要依賴農業(佔GDP的8%)、工業(20%)、服務業(71%),出口主要依靠大宗商品。巴西是全球最大的大豆、咖啡、可可糖和牛肉出口國,2024年農業創下歷史最大收成計畫,農業信貸達 6180億雷亞爾(約1240億美元),2024年開放 300個新市場,對中國、日本、新加坡等國的農產品與肉類出口增長。
不過,大宗商品的經濟表現易受國際市場波動和氣候變化等的影響,投資和技術的短缺也是巴西經濟最棘手的難題。2024年,恰好遇上可可和咖啡頭短缺,價格分別大漲200%和72%,才讓巴西農業一下增長15%。
工業則涵蓋製造業、汽車、鋼鐵、能源等領域,2024年政府促進再工業化,吸引 2.2兆雷亞爾(約4400億美元)私營投資。
服務業部分則以旅遊、金融、零售為核心,2024年吸引620萬國際遊客,創歷史新高,旅遊收入突破 66.2億美元。
巴西在2024年GDP增長3.5%,高於2023年的3.2%,展現強勁復甦。失業率降至6.1%,創2012年以來最低,總就業人數達 1.039億人,正式就業增加 370萬個。最低工資提高至 1518雷亞爾(約245美元),比2024年增長 7.5%,提高低收入家庭購買力。基礎設施與投資強勁,1000億雷亞爾用於房屋計畫,恢復 4.4萬個停滯建案,新能源與交通建設持續發展。
糟糕的是,巴西政府債務水平龐大,佔GDP的83.7%,央行難以控制通脹,年通脹4.96%,導致巴西雷亞爾去年全年貶值27%,可能會推高進口商品的成本,進而助長通脹並進一步推高利率,目前是12.25%。
9. 加拿大
- 名目 GDP:2330.31(十億美元)
- 實質GDP 年成長率變動:2.4%
- 人均 GDP(GDP per capita):55890 美元
- 購買力平價 GDP(PPP Adjusted GDP):64570 美元
加拿大的經濟結構以服務業為主,約佔GDP的70%以上,主要涵蓋金融、房地產、醫療、教育、批發零售及科技產業,人民消費更是加拿大的經濟支柱。
製造業和資源產業(包括石油、天然氣、礦業)則是加拿大的傳統支柱,雖然佔比不如服務業高,但對出口貢獻巨大。農業雖然佔GDP比重較小,但加拿大作為糧食和農產品出口大國,在全球市場仍具競爭力。
2024年,加拿大的經濟以年率計算增長2.6%,整體呈現低迷但仍穩定的狀態。雖然經濟保持成長,但增幅相較於過去幾年明顯放緩,這主要受到多重因素影響,包括消費者支出疲軟、投資減少以及全球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
從數據來看,加拿大在2024年第四季度的GDP成長率為0.6%,略高於前一季度的0.5%。驅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是家庭最終消費支出的提升、出口回暖以及企業投資的增加。然而,企業存貨縮減和進口增長對整體經濟表現產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消費方面,2024年全年家庭支出成長2.4%,其中商品消費成長1.6%,服務消費成長3.0%。這顯示加拿大人仍願意消費,但增幅較前幾年有所下降,特別是受到高物價和利率影響,購買力受到壓制。
投資方面,2024年企業在非住宅建築上的投資減少1.8%,主要受到建築業萎縮的影響;而機械與設備投資則下降2.1%,顯示企業對未來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較高。此外,加拿大央行在2024年內五次降息,以應對經濟成長疲軟的挑戰。
出口方面,全年成長0.6%,其中原油、瀝青、旅遊服務及醫藥產品的出口有所增長,但進口亦增長0.6%,導致貿易盈餘未有明顯改善。
整體而言,加拿大2024年的經濟表現不算差,但成長明顯放緩,並且人均GDP出現1.4%的下滑。即使總體經濟活動有所擴張,但由於人口增長至4200萬等因素影響,每個人的經濟產出實際上是在下降的。
造成這種增長放緩的原因主要有幾個方面。首先,加拿大的家庭負債水平仍然處於較高水準,這導致消費者在利率高企的情況下不得不減少支出。加拿大是七國集團(G7)中家庭債務水平最高的,達到180%以上。
其次,企業投資表現疲軟,2024年商業投資在非住宅建築領域下降1.8%,機械設備投資也下降2.1%。此外,住宅建設在2024年仍然疲弱,全年下降1.1%,儘管第四季度有3.9%的反彈,但整體仍未能完全恢復。
另一方面,通膨的影響仍然存在。儘管2024年加拿大央行降息五次,但物價水準仍然上升,尤其是消費價格指數(CPI)全年增長2.7%。這進一步壓縮了家庭可支配收入,使得消費者的購買力受到削弱。
此外,加拿大最大的貿易夥伴就是美國,經濟依賴程度很高。隨著美國在2025年3月4日對加拿大加徵關稅,加拿大勢必要重新增強基礎設施,拓寬貿易夥伴。
8. 義大利 / 意大利
- 名目 GDP:2459.60(十億美元)
- 實質GDP 年成長率變動:0.8%
- 人均 GDP(GDP per capita):41710 美元
- 購買力平價 GDP(PPP Adjusted GDP):62600 美元
意大利的經濟主要由三大類產業組成:
- 服務業(佔GDP的74.6%):這是意大利經濟的核心,包括旅遊、房地產與租賃(13.2%)、金融(7.4%)、零售(5.1%)、公共行政(7.4%)、醫療(8.1%)和教育(5.6%)等。其中,旅遊業特別重要,義大利是全球最受歡迎的旅遊目的地之一,每年吸引數千萬國際遊客。
- 工業(佔GDP的25.5%):製造業(9.1%)是工業的主要組成部分,尤其是機械設備、汽車(如法拉利、菲亞特)、時尚奢侈品(如Gucci、Prada)和食品加工(如意大利麵、葡萄酒)。此外,意大利的中小企業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重要角色。此外,建築業(7.3%) 、能源產業(6.8%) 、礦業與石油天然氣開採(5.2%)均是意大利重要支柱。
- 農業(佔GDP的1.8%):儘管占比不大,意大利的農業以高品質農產品著稱,如橄欖油、葡萄酒和乳製品(如帕馬森起司)。
根據意大利國家統計局(ISTAT)的數據顯示,2024年意大利的GDP按當前價格計算增長了 2.9%,達到 2.19 兆歐元,而經通膨調整後的實質 GDP 增幅則僅為 0.7%。這說明意大利經濟雖然名義上成長不錯,但實際經濟動能相對疲弱。
意大利經濟主要驅動力來自國內需求和出口,其中:
- 固定資本形成增長 0.5%,顯示投資活動略有擴張,但成長動能不強。
- 最終消費支出增長 0.6%,其中家庭消費僅增長 0.4%,表明消費者支出仍然受到通膨與高利率影響。
- 政府支出增長 1.1%,反映政府在支撐經濟方面發揮了一定作用。
- 出口成長0.4%,而 進口減少0.7%,顯示外部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較有限。
從產業角度來看:
- 農業、林業、漁業增長 2.0%,算是表現較佳的產業。
- 建築業增長 1.2%,雖仍在擴張,但與 2023 年的 6.9% 相比,動能明顯減弱。
- 服務業增長 0.6%,顯示內需市場仍然疲軟。
- 製造業、採礦業與其他工業部門則萎縮 0.1%,其中製造業本身下降 0.7%,反映意大利的工業基礎仍面臨壓力。
製造業是意大利的重要支柱之一,但 2024 年整體表現不佳,主要受到全球需求疲弱、能源成本高企以及供應鏈問題影響。儘管通膨有所降溫,但高利率影響家庭支出能力,使得消費成長低迷。
此外,意大利也面臨著公共財政的壓力。儘管政府赤字從 2023 年的 -7.2% GDP 降至 2024 年的 -3.4%,但公共債務水準依然很高,達 135.3% GDP,未來財政政策的空間有限。
7. 法國
- 名目 GDP:3283.43(十億美元)
- 實質GDP 年成長率變動:1.1%
- 人均 GDP(GDP per capita):49530 美元
- 購買力平價 GDP(PPP Adjusted GDP):67660 美元
法國是歐盟第二大經濟體,法國經濟結構以服務業為主導,工業和農業則在某些領域具有全球競爭力。服務業貢獻了69.7% 的 GDP,其中金融、零售、觀光、教育、醫療、資訊技術和公共服務占據重要地位。巴黎作為歐洲金融中心之一,吸引大量國際資本,而法國的觀光業更是全球領先,每年吸引數千萬名遊客,對經濟有顯著貢獻。
工業部門雖然僅占18.5% 的 GDP,但法國仍是歐洲主要的製造業國家之一,特別是在航空航太(空中巴士)、汽車(雷諾、標緻雪鐵龍)、核能、化學、製藥、奢侈品(LVMH、香奈兒)等領域擁有強大競爭力。法國的能源產業亦相當發達,核能發電占全國電力供應 70% 以上,確保能源自主性。
農業則占 GDP 不到 2%,但法國仍是歐盟最大農業生產國,在葡萄酒、奶製品、穀物、肉類和高端食品領域擁有極高的出口優勢。法國的農業政策受到歐盟共同農業政策(CAP)支持,使其在全球市場維持競爭力。
值得注意的是,法國是是2024年巴黎奧運會的東道主,那麼奧運會對法國究竟有沒有助力呢?
2024全年,法國的 GDP 成長 1.1%,與 2023 年持平,但整體增長趨勢疲弱。尤其在 2024 年第四季度,GDP 萎縮 0.1%,這是全年唯一的負增長季度,顯示經濟正在失去動能。
2024年第三季度因巴黎奧運帶動旅遊、消費和投資,GDP 增長 0.4%,但第四季度回落至 -0.1%,顯示奧運效應的短暫性,並未能持續刺激經濟。
尤其是法國的消費表現放緩,家庭消費支出 Q4 成長 0.3%,低於 Q3 的 0.6%;服務消費下降 0.1%;而商品消費則保持小幅增長 0.2%;能源消費下降 0.9%,反映能源價格波動影響消費者行為。
但是,消費者購買力全年增長 2.5%,高於 2023 年的 0.9%,顯示薪資成長與社會補助幫助了家庭收入。儲蓄率仍維持高位(18.2%),顯示法國家庭財務狀況相對穩健。
法國貿易表現回穩出口 Q4 成長 0.4%,主要來自化工產品的需求上升。進口亦增長 0.4%,其中能源進口增加,抵消了貿易順差的影響。整體來看,淨外貿易對 GDP 成長的貢獻為 0.0%,即對經濟未產生明顯助益。
這種情況使得稅收收入減少,影響政府財政。由於法國的主要貿易夥伴德國陷入衰退,法國的出口需求受挫,進一步拖累經濟成長。
企業投資表現也依然低迷,固定資本形成(GFCF)在 Q4 下降 0.1%,連續兩季萎縮,全年下降1.5%。尤其是建築業 (-2.4%) 和製造業 (-4.6%)建築業,這可能與利率上升、房地產市場疲軟有關。運輸設備投資則反彈 2.3%,顯示部分企業仍持續投入新技術與設備。
非金融企業的利潤率從 Q3 的 32.4% 降至 Q4 的 32.2%,全年平均為 32.1%,低於 2023 年的 32.9%。薪資成本上升,影響企業獲利,但消費者價格相對穩定,使企業無法輕易轉嫁成本。企業庫存減少,對 GDP 的貢獻為 -0.3 個百分點,顯示企業可能在需求放緩的情況下減少生產。
企業投資疲軟,也造成失業率上升。2024 年第四季,法國 A 類失業人數增加 3.9%,為近十年來最高增幅。同時,企業破產率上升 18%,反映商業環境惡化。
法國的公共債務已達 GDP 的 112%,占整個歐盟公共債務的四分之一。更嚴重的是,法國的財政赤字在 2024 年進一步擴大至 6.1%,遠超過歐盟規定的 3% 上限,這使得歐盟在 2024 年 7 月對法國採取正式行動,要求其削減赤字。然而,政府的高支出模式難以迅速轉向,尤其在 2024 年,法國的公共支出已占 GDP 的 57%,為全球最高水平之一。由於財政壓力巨大,政府原本承諾在 2027 年達成 3% 的赤字目標,但現在不得不推遲至 2029 年。
2024 年 6 月國民議會解散後,法國的政治版圖變得極度分裂。議會內部分為左派、右派與馬克宏派(中間派)三大陣營,政府已無法輕易獲得支持,因此每項政策都需建立脆弱的聯盟來推動。這導致政府難以有效執行財政改革,例如在 2024 年 2 月才勉強通過的政府預算案,歷經多次不信任投票與政治妥協才得以勉強過關。這種不確定性使市場信心受損,企業和家庭對未來充滿疑慮。
此外,法國近年來的退休改革更是政治爭議的焦點。馬克宏政府在 2023 年推動退休年齡由 62 歲提高至 64 歲,雖然此舉旨在縮減退休金赤字(每年短缺 700 億歐元),但左派與極右翼強烈反對,並試圖廢除這項改革。如果該改革被推翻,將進一步擴大政府預算缺口,並影響勞動力市場的長期發展。
由於財政赤字失控與政治動盪,投資人對法國的信心明顯下降。2024 年 1 月 14 日,法國 10 年期國債利率攀升至 3.47%,而法國與德國國債之間的利差擴大至 90 個基點,為 12 年來最高水準。更令人擔憂的是,法國的國債收益率已經與希臘持平,這對於一個歐元區核心國家來說,是一個嚴重的預警信號。
國際信評機構對法國的財政前景表示擔憂,標普(S&P)與惠譽(Fitch)調降法國評級展望至負面,而穆迪(Moody’s)甚至在 2024 年 12 月 13 日直接下調法國信用評級。這進一步推高了法國政府的融資成本,限制了政府透過擴張性財政政策來刺激經濟的能力。
面對財政壓力,政府計劃在未來 5 年內削減支出,並在 3 年內累計削減 1,100 億歐元,但大規模削減公共支出可能引發經濟衰退與社會動盪。法國政府試圖透過減少低效支出來平衡財政,但這樣的調整仍然可能對 醫療、教育、社會福利 造成影響,進一步加劇社會不滿。
2024 年 1 月 14 日,總理巴魯(François Bayrou)在國民議會發表演說時強調,政府將保護中產階級免於更高稅負,但同時也需要確保公共財政的穩定。然而,由於政治上的兩極分化,政府未能在減稅、支出削減、與經濟刺激之間取得平衡。即便經濟學上有所謂的 “拉弗曲線”(Laffer Curve),即減稅可能在中期刺激經濟,但短期內仍會加劇財政赤字,導致政府無法實行大規模減稅政策。
延伸閱讀:
6. 英國
- 名目 GDP:3730.26(十億美元)
- 實質GDP 年成長率變動:1.5%
- 人均 GDP(GDP per capita):54280 美元
- 購買力平價 GDP(PPP Adjusted GDP):64380 美元
英國是一個以服務業為主的經濟體,該產業不僅占 GDP 超過 80%,同時也是就業市場的主要來源。其中,以下幾個領域最具代表性:
- 金融與保險業:倫敦是全球金融中心之一,擁有強大的銀行、保險、資產管理及外匯市場。
- 商業與專業服務:包含法律、會計、管理諮詢、廣告與市場行銷等高附加值產業,支撐企業運營。
- 醫療與社會照護:英國的 NHS(國民健康服務)是全球最具規模的公立醫療體系之一,帶動醫療與護理服務業的發展。
- 零售與娛樂:消費市場包括電商、實體零售、酒店、餐飲及娛樂產業,儘管面臨通膨壓力,仍是重要經濟支柱。
- 教育與科技:英國擁有世界頂尖大學,教育輸出與國際留學生市場對經濟有穩定貢獻,科技與創新產業也快速發展,特別是 AI、金融科技(FinTech)與生物科技領域。
- 旅行:遊客在英國旅行的花銷達311亿英镑
英國的工業產值在過去幾十年來逐漸下滑,但某些高技術領域仍具競爭力。如其製造業(約 9% GDP),雖然總體表現低迷,但航空、航太、精密儀器與製藥業仍是英國強項,例如 Rolls-Royce(航空發動機)與 AstraZeneca(製藥)。英國曾是汽車製造大國,但目前主要是高端車品牌(如 Jaguar、Land Rover)與電動車產業轉型中的一部分。2024 年,運輸設備製造下降 2.3%,顯示行業面臨挑戰。北海油氣田曾是英國能源戰略重點,但產量逐步下降,近年來逐步轉向綠色能源與風能發電。
建築業約占 GDP 6%雖然占比不大,但與房地產市場密切相關,而基礎設施建設則受到財政政策影響。
英國農業產值較低,占 GDP 的比重少於1%,但影響層面包括食品供應鏈、環境政策、鄉村經濟發展等。農業以畜牧(牛羊肉、奶製品)和穀物(小麥、大麥)為主,並受到氣候變遷與貿易政策影響。
根據最新季度報告,2024 年英國全年實際 GDP成長 0.9%,但人均實際 GDP(Real GDP per head)卻下降 0.1%。第四季度 GDP 則成長 0.2%,顯示經濟雖未陷入衰退,但增長疲弱。
在產業方面,服務業全年增長 1.3%,其中企業服務(+1.6%)支撐大局,但消費者相關服務卻下滑 0.2%,反映消費市場仍顯脆弱。建築業則在私人住宅建設的推動下,全年成長 0.4%。相較之下,製造業全年萎縮 0.7%,主要受運輸設備與製藥業低迷影響,而整體生產業(含工業、採礦等)則大幅衰退 1.7%,呈現連續下滑的趨勢。
英國 2025年1月的通脹率為 3.9%,全年 GDP 平減指數上升 4.2%,顯示整體價格仍維持上升趨勢,主要來自政府與家庭消費的價格上漲,仍高於英國央行 2% 的目標,失業率達到4.4%。英國央行雖然在 2024 年將基準利率降至 4.5%。
但這種高物價、高利率環境使得家庭消費支出全年年增長 0.7%,影響了居民的購買力。然而,英國2025年4月工資將增長約 6.7%,或許能繼續支撐消費。其中餐飲與住房開支較為強勁,但食品與教育支出走弱,顯示消費力道仍有不均。
英國政府在 2024 年持續面臨高財政赤字,國債規模達 GDP 的約 95% 以上,使政府的財政空間受限。在這情況下,政府支出仍成長 2.1%,主要來自公共行政、國防與醫療等領域的支出擴張。
企業投資全年增長 0.8%,雖然仍呈現正向成長,但 2024 年最後一季出現 3.2% 的明顯下滑,反映企業對未來經濟的不確定性增加。
貿易方面,全年出口下降 1.7%,其中工業品與機械設備出口疲弱,拖累整體表現;進口則較去年成長 2.1%,導致全年貿易逆差擴大至 GDP 的 1.6%。
事實上,英國經濟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已陷入15年停滯不前的狀態,特別是在投資、工資、經濟增長和生長率這4大方面。
根據調查,英國2024年的薪資基本和2008年一樣,英國的低收入家庭與法國、德國的低收入家庭之間的收入差距已擴大到27%左右。這也造成了今年的罷工潮。
而金融危機以後,因擔心債務攀升,應該采取公共支出緊縮的政策,導致公共投資嚴重不足,基礎設施跟不上企業需求,影響企業信心,私人投資也在 G7 中墊底。
英國是一個依賴國際貿易的國家,但自從脫歐(Brexit)後,因與歐盟之間的貿易壁壘增加而受挫,導致英國企業出口成本上升、競爭力下降,進而抑制生產活動。此外,脫歐導致的移民政策變動,使企業在考量勞動力供應與市場不確定性時趨於保守,進一步抑制投資增長。
其次,新冠疫情對英國經濟的影響與其他國家相比更加嚴重,且復甦速度較慢。脫歐後,移民政策收緊,許多歐洲技術工人減少,影響醫療、餐飲、建築等行業的勞動力供應,推高了勞動力成本。英國的薪資補貼計畫」(Furlough Scheme)雖然短期內保住了就業,但部分經濟學家認為,與美國擴大失業補貼的做法相比,這種模式可能讓英國勞動市場適應新經濟環境的速度變慢,導致經濟復甦乏力。
最後,烏克蘭戰爭導致的能源危機進一步惡化了英國的通膨問題。英國高度依賴進口天然氣,當俄羅斯供應受阻後,能源價格暴漲推高了生活成本。相比之下,美國擁有自給自足的能源供應,而法國則依賴核能,因此受到的衝擊較小,復甦速度更快。為了遏制通膨,英國央行採取高利率政策,進一步壓抑經濟增長。
5. 印度
- 名目 GDP:4271.92(十億美元)
- 實質GDP 年成長率變動:6.5%
- 人均 GDP(GDP per capita):2940 美元
- 購買力平價 GDP(PPP Adjusted GDP):11940 美元
印度是近來被譽爲世界上增速最快的經濟體,經濟表現頗受矚目。
印度經濟近年來表現不俗,2023-24財年,印度的實際GDP成長率達9.2%,為近12年來的最高水平之一(除2021-22財年外)。然而,2024-25財年的成長率預計降至6.5%。這顯示出印度經濟仍在增長,但增速有所放緩。
印度的經濟結構可以分為三大支柱:
- 第一產業(農業、畜牧、林業、漁業、採礦):9.3%
- 第二產業(製造業、建築業、公用事業):24.6%
- 第三產業(服務業):66.1%
印度的製造業很強,像是生產化學產品,石油化工,還生產大量世界藥品,以及價值數十億美元的汽車、摩托車、工具、拖拉機、機械和鍛鋼,這些都是印度出口的主力軍。很多世界科技巨頭,如:英特爾 (INTC)、德州儀器 (TXN)、雅虎 (YHOO)、Meta (META)、Google (GOOG) 和微軟 (MSFT)都在這裡市設廠,把業務外包出去,電信、IT 和軟體是印度領先的服務業。
印度還開採大量寶石和礦物,如:鐵礦石、鋁土礦和黃金以及石棉、鈾、石灰石和大理石。
其他服務業部分則強烈以來電力生產和醫療旅遊經濟。
2023-24財年,製造業增長12.3%,建築業增長10.4%,金融、房地產及專業服務增長10.3%。這些行業的強勁表現推動了整體經濟增長。
然而,進入2024-25財年,部分產業增長有所放緩。例如,製造業增速降至4.3%,建築業增速降至8.6%。金融與房地產服務業增長7.2%,貿易、酒店、交通和通訊服務業增長6.4%。儘管仍具增長動能,但整體經濟增速已不如前一年。
消費與投資方面,私人最終消費支出(PFCE)在2024-25財年成長7.6%,高於2023-24財年的5.6%。這顯示出內需仍在擴張,消費市場仍然活躍。政府最終消費支出(GFCE)增長3.8%,相較於2023-24年的8.1%有所減緩,顯示政府支出的推動力減弱。
貿易方面,出口在2024-25財年成長7.1%,而進口則下降1.1%。這可能受到全球需求波動與印度內部產能提升的影響。
印度經濟雖持續增長,但也面臨挑戰。首先,農業部門增長相對疲弱,2024-25財年的增長率僅為4.6%。其次,通膨壓力仍然存在,2024年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約為5.6%,對消費支出產生一定影響。再者,政府支出增長放緩,政府最終消費支出(GFCE)增速僅為3.8%,低於往年的增長水平。
2024年,印度經濟的重要事件包括政府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尤其是在建築業和交通運輸方面,帶動了固定資本形成總額(GFCF)成長6.1%。此外,隨著全球供應鏈重組,印度持續吸引外資投資高科技製造業與可再生能源產業,試圖提升競爭力。全球經濟環境變數大,貿易摩擦、能源價格波動及地緣政治風險等,都可能影響印度的經濟前景。
整體而言,印度經濟仍處於增長階段,但增速有所放緩。內需仍具支撐力,特別是在消費和投資領域。然而,製造業及貿易成長減弱,加上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使印度經濟未來仍充滿挑戰。
4. 日本
- 名目 GDP:4389.33(十億美元)
- 實質GDP 年成長率變動:1.1%
- 人均 GDP(GDP per capita):35610 美元
- 購買力平價 GDP(PPP Adjusted GDP):54910 美元
日本的經濟是一種高度發達的混合經濟,以製造業、服務業和國際貿易為主要支柱。日本是出口導向型經濟,主要出口商品包括汽車、半導體、機械,主要貿易夥伴是美國、中國、歐盟。
其中服務業佔了日本七成的經濟,尤其日圓貶值下,旅遊業已經成為日本經濟支柱,規模達7.2億日圓,僅次於日本汽車出口總額的17.3億日圓,
製造業與建設業也是日本經濟支柱,特別是以汽車、電子產品、機械設備聞名,如豐田、本田、索尼、日立等企業都是全球領導者。
但這兩者對GDP的貢獻近年來比例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在就業市場的影響力逐漸縮小。此外,地區經濟發展不均衡,東京、大阪、名古屋等三大都市圈仍然是經濟活動的核心,而農村地區的製造業與建設業就業機會持續減少
2024 年對日本經濟來說是一個充滿矛盾的年份。根據政府公布的數據,日本全年 GDP 只成長 0.1%,遠低於 2023 年的 1.5%。儘管第四季 GDP 季增 0.7%,優於市場預期的 0.3%,年增率為 2.8%,優於市場預測的 1%,但實際上,若不考慮歷史數據的修正,日本經濟在 2024 年可能已經陷入萎縮。
日本 GDP 在 2024 年的增長主要來自出口的強勁表現,增長4.3%,進口則 -2.4%,主要受日圓貶值影響。
而內需表現則相對疲弱,家庭支出在 2024 年多數時間呈現萎縮,僅 12 月才出現 2.7% 的增長,主要原因是薪資已經連續3年下降,企業破產升至15%。因此,企業投資僅增長 0.5%,表示企業對未來經濟成長較保守。
同時,日本的人口老化限制了內需擴張。2024年日本新生兒數量為720988人,較上年下降5%,已經連續第九年創新低與此同時,死亡人數卻上升至創紀錄的162萬,導致日本總人口出現有史以來最大的年度降幅。
人口的持續萎縮,使得本已不堪重負的日本政府面臨更加緊迫的挑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報告顯示,今年日本的公共債務將達到 GDP 的232.7%。
好消息是,日圓貶值,使得日本股市在2023年、2024年屢創新高,成為全球表現最佳的主要指數,就連巴菲特也在2024年股東信上說要繼續加碼投資日本五大商社。日本似乎要擺脫失落的三十年,定期存款利率終於被修改,調漲至100%,從2024年6月走出通貨緊縮,並開始了逐步加息的政策。這使日本成為世界上最後一個退出負利率體系的國家。
然而,日本面對的挑戰是通脹問題,目前日本通貨膨脹率是4%(核心2.5%,整體通脹率3.6%),如果過度加息會讓通脹回落,導致經濟再次放緩。不過,新任首相石破茂上任後,就暫停了加息腳步。
雖然2024年日本經濟增長未陷入衰退,但實際成長幾乎停滯,日本依舊面臨結構性問題。未來若無強勁的內需回升或生產力提升,經濟恐難擺脫低成長困境,因此不少人也開始質疑日圓作為避險貨幣究竟還安全嗎?
延伸閱讀:
3. 德國
- 名目 GDP:4921.56(十億美元)
- 實質GDP 年成長率變動:0.8%
- 人均 GDP(GDP per capita):57910 美元
- 購買力平價 GDP(PPP Adjusted GDP):72660 美元
德國是歐洲最大的經濟體,一直被視爲歐洲的主要經濟火車頭,其中工業在 GDP 中的占比約為20%,遠高於其他西歐國家。
德國是全球最大的汽車生產國之一,擁有大眾(Volkswagen)、賓士(Mercedes-Benz)、BMW、奧迪(Audi)等世界級品牌。德國高端機械設備也享譽全球,如西門子(Siemens)、博世(Bosch)。巴斯夫(BASF)則是全球最大化工企業之一,拜耳(Bayer)則在製藥領域領先。同時,德國也是世界上積極發展綠色能源的國家之一。
而服務業為最大經濟部門,涵蓋金融、商業服務、零售、醫療、教育與公共行政等領域。然而,相較於美國與英國,德國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較小,消費力也弱,這也是德國經濟較依賴出口的原因之一。
德國的法蘭克福是歐洲重要的金融中心,德意志銀行、安聯(Allianz)等大型金融機構具有全球影響力。德國的商業與專業服務:包括法律、會計、顧問與技術支援,但受限於高監管成本,成長速度低於其他歐洲國家。
德國農業佔GDP不足1%,但非常高度機械化,以畜牧業(奶製品、豬肉)與穀物種植(小麥、大麥)為主。農產品主要供應國內市場,但出口競爭力不及法國與荷蘭。
然而,這個火車頭卻罕見地在2022年開始面臨最嚴重的衰退,至今都還在「熄火」。
2024 年對於德國經濟而言,是充滿挑戰的一年。全年 GDP 萎縮 0.2%,顯示德國經濟未能擺脫低增長的困境。而在 2024 年第四季度,GDP 較前一季度下滑 0.2%,較 2023 年同期下降 0.4%,這意味著德國經濟正處於技術性衰退的邊緣,且過去七年來經濟增長僅 1.6%,遠低於歐盟平均的 9.5%。歐盟委員會預測,2025 年德國經濟增長僅為 0.7%,將是所有歐盟國家中表現最差的。
德國一直以來都是以製造業、工業强國的面貌示人,其科技產品帶動出口產業長期順差,但是縱觀市值排行榜,德國沒有消費大品牌,製藥方面在歐洲不算突出,能源打不過美國,著名的汽車行業又遭受中美電動車衝擊,種種跡象導致德國國内外需求降低。
如比亞迪(BYD)與蔚來(NIO),透過政府補貼與供應鏈整合,已在技術與價格上超越德國品牌。2024 年,德國汽車產量較 2017 年下降 25%,而中國車廠則加速進入歐洲市場,對德國品牌造成壓力。
除了中國競爭,德國汽車產業還面臨美國的貿易壁壘。特朗普政府計劃對德國汽車加徵 25% 關稅,這將進一步削弱德國汽車出口,對經濟造成更大衝擊
作為出口導向型經濟體,德國在 2024 年第四季度面臨出口下降 2.2%(較上季度),而與 2023 年同期相比,出口更是暴跌 3.2%。其中,商品出口下降 5.2%。主要原因是受全球需求減弱,特別是來自中國的訂單減少,直接衝擊德國製造業,受影響的關鍵產業包括機械與設備製造業(連續七個季度衰退)、汽車製造業及電子設備等。
2024 年財政赤字(政府淨借款)達到 1188 億歐元,比 2023 年增加了 150 億歐元。
從 GDP 的角度來看,赤字占 GDP 的比例從 2023 年的 2.5% 上升到 2024 年的 2.8%,這表示政府開支超過收入的情況加劇。
然而,德國的公共投資卻嚴重不足,2024 年政府投資僅占 GDP 的 2.8%,遠低於歐盟平均 3.6%,甚至落後於波蘭 5.1% 與瑞典 5.2%。官僚體系冗長、規範過於嚴格,使得基礎建設計畫難以推動,影響德國在數位化、AI、電動車與半導體領域的競爭力。
2024 年,德國企業投資下降 2.7%,其中機械設備投資暴跌 6.4%,建築投資下降 1.9%,工業產值連續萎縮,生產業整體下降 1.6%,製造業更是大幅下滑 3.5%。這表明企業對未來經濟環境缺乏信心,不願投入資本擴張。
儘管政府支出與家庭消費小幅增長,但無法填補出口與投資的下滑:
- 家庭消費年增 0.3%,主要來自健康、食品與燃料支出,但增幅有限。
- 政府支出成為主要支撐力,全年增長 4.0%,主要用於醫療補助、社會福利與公共服務,但政府財政壓力加重,未來可持續性存疑。
除此以外,能源價格一直是德國工業競爭力的重要變數。2022 年俄烏戰爭爆發後,德國被迫尋找俄羅斯天然氣的替代來源,導致能源價格大幅上升。儘管 2024 年能源價格已回落至戰前水準,但相較於歐盟其他國家,德國的能源價格仍然偏高,對高能耗產業如化工、鋼鐵與機械製造造成沉重負擔。
更嚴重的是,德國在能源轉型上的規劃不夠完善,過度依賴再生能源,卻未能同步投資電網升級與儲能技術。這導致能源供應不穩定,增加企業經營風險,並促使部分工廠選擇遷移至能源成本較低的國家,如美國與波蘭。
2024 年第四季度,德國就業人數維持在 4630 萬人,基本與去年同期持平。但值得注意的是,勞動生產力(每小時 GDP 產出)下降 1.1%,這意味著即便就業市場穩定,經濟增長仍未能提升生產效率。德國的勞動市場長期面臨人口老化問題,企業招聘困難且工資上升。雖然 2024 年失業率維持在 5%,但產業結構正在轉變,許多傳統製造業工人正面臨裁員與轉型壓力。
此外,移民政策的不確定性也使得德國無法有效補充勞動力缺口。過去十年,移民人口幫助德國維持了穩定的就業市場,但未來政策變動可能使這股勞動力補充趨勢放緩。
最糟的是,德國經濟這艘大船,暫時還沒有明確的掌舵人。德國 2025 年大選前的政治格局高度分裂,民調顯示:
- 基民盟(CDU)/基社盟(CSU) 支持率約 30%,但難以單獨執政。
- 極右派另類選擇黨(AfD) 支持率高達 22%,但其他政黨不願與其結盟,使組閣更加困難。
- 社民黨(SPD)、綠黨與自由民主黨(FDP)支持率低迷,使「紅綠燈聯盟」難以延續。
這意味著組閣談判將極為複雜,可能拖累經濟決策的效率,無論最終由誰執政,都將面臨經濟改革推動困難的局面。
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
- 名目 GDP:19534.89(十億美元)
- 實質GDP 年成長率變動:4.5%
- 人均 GDP(GDP per capita):13870 美元
- 購買力平價 GDP(PPP Adjusted GDP):28010 美元
中國經濟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主要由三大產業組成:
- 第一產業(農業):包括糧食種植、畜牧業、漁業等。2024 年糧食產量 1.4 萬億斤,創歷史新高,全年增長3.5%,但農業在 GDP 佔比較低。
- 第二產業(工業與建築業):涵蓋製造業、基礎建設等,是中國經濟的重要支柱,2024 年 工業增加值成長 5.8%,裝備製造業、高技術製造業增長尤為亮眼。中國是全球第一製造業大國,佔全球製造業的佔比中達到28%。
- 第三產業(服務業):占中國 GDP 超過 56%,包含金融、科技、物流、零售、旅遊等,是驅動經濟增長的新動力。
中國的經濟成長模式主要依靠內需、投資、出口三大動能:
- 內需(消費):最終消費支出對 GDP 增長的貢獻率 44.5%,是主要驅動力。
- 投資:對GDP貢獻25.2%,固定資產投資成長 3.2%,其中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長 8.0%。
- 出口:2024 年淨出口對 GDP 增長貢獻率 30.3%,中國是全球83個國家和地區的最大貿易夥伴。也因此,中國的進出口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全球的經濟,成為世界最有話語權的國家之一。
根據 2024 年 GDP 數據,中國全年GDP達到1349084 億元,年增長 5.0%,也是首次破紀錄。第四季度 GDP 位373726 億元,同比增長 5.4%,較三季度回升 0.8 個百分點,環比成長 1.6%,顯示經濟逐步回暖。
中國2024年的經濟主要原因是受工業和服務業驅動,工業整體增長 5.8%,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成長 8.9%,尤其是新能源汽車產量突破 1300 萬輛,連續 10 年全球第一,電子、航太產業也成長顯著。高技術產業投資成長 8.0%,再加上政府對新能源、智慧製造等產業支付補貼,半導體、新能源、人工智慧等領域快速發展,在美國的圍剿之下完成產業升級。
第二,內需拉動。中國的就業情況穩定,城鎮調查失業率 5.1%,比去年下降 0.1 個百分點,勞動市場未出現大幅波動。這就支撐了服務業增長 5.1%,再加上中國政府透過促銷費政策,如:新能源車補貼、家電以舊換新等來刺激內需,使資訊科技、租賃商務、金融等行業增長超過 6%,2024 年網上零售額成長 6.5%,服務零售成長 6.2%。服務業的成長又反過來支持中國的就業穩定,創造許多工作崗位。
旅遊方面則因寬鬆的免簽政策,外國人出入境比上年增加了82.9%,旅行房屋進出口38.9%。
不過,中國的經濟也存在幾項挑戰。
第一,自2022年以來,中國就面臨著“房地慘”危機,大型發展商頻頻面臨債務違約而“爆雷”。要知道中國家庭儲蓄的大約70%都投在了房地產上,房價下跌危機甚至波及中國一綫城市,這讓許多人財富大幅縮水,不願意消費,導致内需疲軟。
而2021年以來,中國股市的市值已經縮水了大約6萬億美元,並在2024春節前夕跌到了五年來的最低水平,直到2024年中國政府的「降準、降息」政策,和2025年 DeepSeek 的誕生才使陸股煥發新生。
雖然2024 年房地產增加值年增 2.0%,但這只是剛剛從衰退中回升,房市仍未完全復甦。政府雖然放寬房貸政策,但市場信心不足,影響建築業與消費需求。
第二,美國關稅威脅,對中國商品加徵10%關稅。由於歐美經濟成長放緩,對中國商品需求減少,加上美中貿易摩擦,可能影響未來出口動能。2024 年雖然出口仍穩定,但未來幾年貿易環境的不確定性仍然存在。
第三,許多地方政府依賴基礎建設投資,但財政收入增速放緩,比去年下降3.4%,導致財務壓力增加。整體債務包括政府、居民和債務年增長15.3%,規模達到363萬億人民幣,負擔也較重,可能影響未來投資意願。
第四,2024 年 CPI(消費者物價指數)僅成長 0.2%,顯示國內需求仍然較弱。如果通縮持續,可能影響企業獲利與薪資成長,進而影響消費信心。
延伸閱讀:
世界最大經濟體:美國
- 名目 GDP:30337.16(十億美元)
- 實質GDP 年成長率變動:2.2%
- 人均 GDP(GDP per capita):89680 美元
- 購買力平價 GDP(PPP Adjusted GDP):89680 美元
美國是全球最大的經濟體,名列世界GDP總量的榜首。儘管近年面臨通貨膨脹、利率上升等挑戰,但美國經濟仍表現出強大的韌性。
美國經濟仍然以服務業(71.2%)為主,而製造業佔9.8%,顯示美國仍以消費和服務業為驅動:
產業 | GDP 貢獻(十億美元) | GDP 佔比(%) |
---|---|---|
私營商品生產產業(Goods-Producing) | 4,885.7 | 16.4% |
– 農業、林業、漁業、狩獵 | 251.0 | 0.8% |
– 採礦 | 390.9 | 1.3% |
– 公用事業 | 433.7 | 1.5% |
– 建築業 | 1,318.6 | 4.4% |
– 製造業 | 2,925.1 | 9.8% |
私營服務生產產業(Services-Producing) | 21,174.3 | 71.2% |
– 批發貿易 | 1,374.1 | 4.6% |
– 零售貿易 | 1,805.3 | 6.1% |
– 運輸與倉儲 | 1,148.1 | 3.9% |
– 資訊產業 | 1,850.3 | 6.2% |
– 金融、保險、不動產、租賃 | 5,429.2 | 18.3% |
– 專業與商業服務 | 3,045.8 | 10.2% |
– 教育、醫療與社會救助 | 2,824.6 | 9.5% |
– 藝術、娛樂、休閒、住宿 | 1,270.3 | 4.3% |
– 其他服務 | 632.0 | 2.1% |
政府(Government) | 3,315.0 | 11.2% |
美國最新的2024年第四季GDP數據顯示,經濟增長放緩至2.3%,比前一季的3.1%低,反映出美國經濟動能正在減弱。雖然全年GDP增長2.8%,但這次的放緩已經敲響了警鐘。
為何美國經濟增長減速?
第一,投資崩跌。企業設備投資在第四季暴跌9.0%,顯示企業不願意投入資本擴張,對未來市場需求的信心不足。第二,美國出口下降0.5%,說明外部需求不振,尤其是全球經濟成長放緩,導致美國企業的國際市場競爭壓力加大。第三,企業選擇降低庫存,意味著它們對未來的銷售預期變得更悲觀,這直接拖累了GDP增長。
但另一方面,消費支出仍然強勁,支撐了美國經濟。第四季的個人消費支出(PCE)成長4.2%,其中耐用品消費(如汽車、家具)暴增12.1%,服務支出(如醫療、餐飲、娛樂)則成長3.3%,顯示美國民眾仍然願意花錢。然而,這種消費增長能否持續,還是一個未知數,因為企業削減投資、經濟放緩,可能最終影響就業和收入。
消費支出佔美國GDP 的69%,但這次的增長是靠民眾買耐用品、花在服務上撐起來的,而企業投資下降,說明經濟增長基礎不穩。
更關鍵的是消費經濟實際上是「富人經濟」。根據穆迪分析的最新數據,美國收入最高的10%家庭(年收入約25萬美元或以上)的消費支出現已占到全國總消費的49.7%,貢獻了 1/3的GDP,創下自1989年有紀錄以來的新高,而三十年前,這個比例僅為36%。這也意味著,美國經濟對高收入群體消費的依賴程度正在不斷加深,貧富差距越來越嚴重。而富人的財富多來自於股市和房地產,一旦股市暴雷,將可能對美國經濟造成嚴重的打擊。
美國企業不願擴張,設備投資大幅下降,未來的生產力與就業市場可能受到衝擊。全球市場對美國商品和服務的需求減弱,可能與美元走強、以及關稅有關。
通膨方面,最新的 PCE 數據相對樂觀,2025年1月僅上升0.3%,年增2.5%;但 CPI 和 PPI 數據則顯現通脹仍覺頑強, CPI 比去年高3%,PPI 年增3.4%,美聯儲(FED)降息可能性撲朔迷離。
此外,非農就業市場表現不如預期,只增長14.3萬人,是3個月來最低水平,失業率則以外將至4%,這對於美國消費仍然不利,觸發薩姆規則,恐會引發經濟衰退,有經濟硬著陸的風險。
在2024年第四季,美國住宅投資(房地產市場)終於止跌回升,增長5.4%,這對美國經濟來說是個亮點,因為過去幾季房市一直表現疲弱。隨著2024年聯準會(Fed)降息3次,房貸利率有輕微回落跡象,刺激了部分購房需求。儘管如此,30年期房貸利率仍處於7%左右的高點,讓首次購房者負擔沉重。雖然利率高企,但市場上的房源依然不足,這讓房價維持在高位,吸引部分投資者進場。建商開始增加新建住房項目,以應對長期以來的供需失衡問題。
與此同時,AI人工智能等新興科技的興起,被視為能夠顯著提升生產力的潛在動力。如果這股浪潮能夠持續,將有助於美國經濟在未來繼續保持領先地位。不過,地緣政治因素的不確定性仍可能給經濟前景帶來一些風險。
這裡也插播一個趣聞,美國可能要重新定義GDP的計算方式。
2025年3月2日,美國商務部長霍華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在福克斯新聞節目中提出,應將政府支出數據從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整體計算中剔除。
2024全年政府支出佔 GDP 的17%,其中聯邦政府的支出佔 6.5%。政府支出計入 GDP 的部分包括政府購買、投資、員工薪資,但不包括社會安全(Social Security)、醫療補助(Medicaid)等轉移支付。
當時的背景是川普目前正在通過 DOGE 部門削減開支,裁員了將近100萬的聯邦工作人員。美國大部分人認為川普此舉不只是在危害政府支援的收入,還將抑制政府和消費者支出。盧特尼克表示,他不認為這些舉措會對經濟增長產生負面影響,隨後,他提出可以通過剔除政府支出來「更新」GDP計算方式。
他的觀點是這些支出雖然龐大,但不直接創造經濟產出:
如果政府購買了一輛坦克,這屬於GDP,但如果政府雇傭1000個人去討論是否要買一輛坦克,那就不算GDP。這只是浪費資源和資金,儘管這些支出會體現在GDP數據中,但我們會把它剔除,並向公眾展示這些支出的真實情況。
有興趣的可以看原影片採訪,進度條拉到10分鐘左右:
馬斯克也在X上發文支持這一論點:「更準確的GDP計算方式應剔除政府支出,否則,政府可以通過花錢在對人民生活沒有實際改善的事務上,人為地提高GDP」。
延伸閲讀:
- 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一更新,股市就大震盪?搞懂CPI對生活、通膨、市場的影響(附查詢教學)
- PCE是什麼?最新 PCE 數據?公布時間?PCE、CPI、PPI 差異
- PPI是什麽?公布時間?PPI VS CPI 關係?PPI影響股市和FED決策?
- 非農就業數據是什麼?怎麼看?公布時間?大小非農區別?對股市、匯市、黃金影響?
- 一分鐘了解聯準會(FED)是什麼?聯準會和升息有什麼關係?
- 降息是什麽?FED降息對股市、貸款等有何影響?回顧美國降息歷史佈局投資
- 一分鐘了什麼是通貨膨脹|一次看懂通膨類型、發生原因、利弊、對抗方法
- 川普關稅2.0是什麼?中美貿易戰再掀!5種投資應對美國關稅風險
- 2025美國經濟軟著陸?搞懂軟著陸、硬著陸、不著陸,對股市影響
- 薩姆規則神預測經濟衰退?一文認識什麼是薩姆規則Sahm Rule
- 新手買股票系列:最完整的美股投資懶人包
投資者爲什麽要看GDP?
GDP 是衡量國家經濟健康狀況最常用的指標,對投資者分析長期趨勢相當重要。
從各國 GDP 數據可以看出每個國家的總體和各領域的現況,投資者可從世界 GDP 排名瞭解過去的國家經濟和生產如何影響市場的波動,從中看清楚接市場走向,並通過觀察不同時期的數據來評估經濟體的未來趨勢,每一個數據都對他們的投資決策有很大的幫助。
GDP數據的優缺點
優點:
- 整體看出國家的經濟增長水平及國家發展的變化
- 為各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策略和目標提供很好的數據依據
- 反映出各個領域的發展結構和趨勢
缺點:
- 只看到數據,看不到商品或服務的進步
- 沒有提供報酬的勞力不算在内,無法反映國家的勞動成果
- 衡量不到人民的貧富差距、生活幸福程度等,無法反映人民的生活品質
免責聲明
此文章內容僅作為教學、分享及參考的用途,而非專業的投資建議。由於個人的情況及需求不同,你可以聯係 Spark Spark Finance 團隊或咨詢你的理財規劃師,以取得專業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