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預測2025年全球經濟將出現「軟著陸」,通貨膨脹率下降的同時,經濟依然維持強勁態勢;有些經濟學家則持相反意見,預測會出現「不著陸」的情況。
究竟什麼是經濟軟著陸、硬著陸和不著陸?對股市有什麼影響?美聯儲的升息、降息,之後引發地連鎖反應,如:通膨、就業或失業率都會影響經濟的走向,投資者應該如何面對?讓我們一起深入了解。
經濟中說的軟著陸、硬著陸、不著陸意思是什麼?
「著陸」(英語:Landing)一詞為航空航天領域常用詞,多用於形容飛機、熱氣球、航天器等航天工具降落地面的過程,從接觸地表、減速,到最後達成完全靜止的狀態。
延伸至經濟領域,「著陸」被用於形容一個經濟體在經過高速增長後的調整方式,令各項指標回歸到適度成長區間,達到改善經濟體質的目的。這就是經濟的「著陸」,大致分為「軟著陸」、「硬著陸」和「不著陸」三種經濟情境。
軟著陸意思
軟著陸(英語:Soft Landing),指經濟體在執行緊縮的貨幣政策後,並沒有對國家經濟造成太大的影響,經濟放緩、通貨膨脹接近目標水平,但又不至於引發經濟衰退的情境。經濟增長從高速轉向緩慢下行,就像飛機降落後慢慢減速,最後安全降落在指定區域,但距離完美的金髮女孩經濟還差一點距離。
一般上,當經濟過熱、通貨膨脹開始惡化,政府將會透過升息來抑制通膨。但過度緊縮的貨幣政策可能會過度抑制經濟,投資與生產放緩,導致失業率升高甚至帶來痛苦的經濟衰退,效果適得其反。若政府把控得當,在抑制通膨的同時還能保持經濟適度成長,這就是經濟軟著陸。
在這個過程中,經濟相對穩定地降溫但保持溫和成長,通貨膨脹壓力緩和,金融市場穩定,失業率也沒有顯著下跌。
美國歷史上的經濟軟著陸
歷史上,美國聯準會在達成經濟軟著陸的過往紀錄好壞參半。在1965年、1984年、1994年曾經歷成功的經濟軟著陸,升息並沒有造成嚴重的經濟衰退。
1965年軟著陸
50年代美國正處於二戰結束後經濟嚴重停滯的情境,時任美國總統甘迺迪在1963年實施減稅政策,將最高稅率下降70%,針對貧困家庭進行補貼,向低收入人群提供了大量的援助,並對輟學失業的青年提供就業培訓和基本技能訓練。減稅和激進的扶貧政策使經濟重回增長軌道,但同時也引起通脹的擔憂。1965年12月聯準會開始升息,直至1966年11月,一共升息7碼(即175 bps)。這次升息並未真正導致經濟衰退,被視為近代美國第一次成功的經濟軟著陸。
1984年軟著陸
1970年代全球爆發兩次石油危機,嚴重的石油短缺和石油價格上漲,引發美國經濟大幅衰退。時任美國總統雷根在1981年提出「經濟復興計畫」,實施了大幅減稅、減少政府開支、放鬆管制、強硬國防和外交等政策,同時以「高利率」、「強勢美元」打擊通貨膨脹。
從1983年到1984年,美聯儲連續18個月小幅提高利率,共上調了313個基點,這次調整更像是對政策的重新校準,而不是為了進一步打壓通脹。儘管如此,這段時間內經濟依然強勁增長,失業率持續下降,通脹則維持在3%至4.5%的範圍內,沒有出現1970年代那種失控的局面。
到了1984年8月後,經濟表現更為平穩,GDP持續增長,失業率略有下降,而通脹則穩定在約4%。這標誌著美國經濟進入「大緩和時期」,一個波動顯著減少的時代。許多經濟學者認為,這場軟著陸的成功既有運氣成分,也離不開美聯儲在貨幣政策上的良好把握。
1994年軟著陸
最引人關注的經濟軟著陸發生在1994年,時任聯準會主席 Alan Greenspan 在該年2月開始升息,直到1995年2月再度加息2碼,利率從3%調高一倍至6%,累計加息幅度為12碼。這次快速加息成功讓經濟放緩,而且並沒有引起衰退。最主要是聯準會在當時通貨膨脹並未過度(2.7%),失業率為5.5%、經濟尚未過熱的背景下便執行了預防式升息,有效讓經濟放緩,同時還能維持一定的成長動能。這次升息被視為一次成功的經濟軟著陸。
「軟著陸」一詞也在 Alan Greenspan 手中流行起來,在個人回憶錄《我們的新世界》一書中,他提到軟著陸一詞源自美國和蘇聯在70年代的太空競賽,有些太空船成功在某些星球軟著陸,而1995年美國經濟軟著陸是他個人在聯準會任期中最值得驕傲的成就。
延伸閱讀:
- 「金髮女孩經濟」最理想的經濟體系狀態!有何原則?對投資影響?
- 搞懂通貨膨脹意思、原因、影響及投資策略 | 通膨升息有何關係?
- 非農就業數據是什麼?怎麼看?公布時間?大小非農區別?對股市、匯市、黃金影響?
- 什麼是升息?聯準會升息能抗通膨?|盤點升息的4大影響
- 美聯儲FED是什麼?聯準會會議時間?最新利率結果?FOMC升降息影響全球
硬著陸意思
硬著陸(英語:Hard Landing)是「軟著陸」的反向概念,指經濟體執行了緊縮的貨幣政策,因為過度控制經濟,或無法控制通膨,致使經濟急遽放緩,甚至陷入嚴重衰退,出現大幅度通貨膨脹、失業率高企、資產價格暴跌、企業倒閉等負面情境,更甚者會引發全球範圍內的金融風暴。
就像飛機以比正常更大的垂直速度和力度著陸,在碰撞跑道時會產生強烈震動。機上的乘客在飛機硬著陸時會感到不適與害怕,同理,當經濟硬著陸,市場也會因此動盪不安。此時政府需要採取大量措施穩定經濟活動、創造就業機會,才有望恢復消費者和投資者對市場的信心。
軟著陸和硬著陸的差別在於,前者以溫和的舉措讓經濟平緩過度,後者則會帶給經濟劇烈影響甚至引發經濟衰退。
美國歷史上的經濟硬著陸
歷史數據顯示,儘管聯準會在執行緊縮貨幣政策時竭力避免衰退,但事實上,每當通貨膨脹率超過5%時,經濟衰退往往如約而至,包括1970年、1974年、1980年、1990年、2000年和2008年。
1970年代硬著陸
1970年代美國發生大通脹,尼克松政府在1971年實施工資與物價管制,短暫壓低了通脹,但在1973-1974年取消後,價格迅速飆升。此外,美聯儲在1972年總統大選前放寬貨幣政策,導致需求過熱,進一步推高通脹。
越戰帶來的龐大軍事開銷,再加上1973年 OPEC 發動石油禁運,使能源價格暴漲,加劇了通脹壓力。
時任總統尼克森單方面拒絕向國外中央銀行出售黃金,瓦解了布雷頓森林體系,再加上擴張型貨幣政策、聯準會超發貨幣,大量資金熱錢的湧入,導致通膨高漲。1969年美國通貨膨脹率已經上升至6.20%,到了1980年更漲到12.50%,失業率達7.2%。
美聯儲在1972-1974年間大幅提高利率以遏制通脹,但結果是經濟陷入嚴重衰退,失業率飆升,形成了硬著陸。
1980年硬著陸
1980年代,另一波通脹危機來襲,這次的主因是石油價格再次暴漲,部分原因是伊朗革命與伊拉克入侵伊朗的影響。
當時的美聯儲主席沃克爾(Paul Volcker)決心徹底遏制通脹,採取激進緊縮貨幣政策,強勢將聯邦儲備利率提高到20%,超高利率衝擊美國經濟,陷入大蕭條。
這種強硬的措施確實成功壓制了通脹,卻也導致在1981-1982年出現兩次嚴重的經濟衰退,經濟硬著陸的艱難下,1982年美國GDP衰退1.8%,通膨率終於回落到3.80%,失業率10.8%。
這次的硬著陸雖然極為痛苦,但最終讓美國擺脫了長期高通脹的陰影,從1981年初的11.4%下降到1983年中短暫觸及3%。
1990年硬著陸
1990年代的硬著陸主要是因為美聯儲在1988年至1989年間逐步升息後,突如其來的海灣戰爭導致油價飆升,使得經濟衰退無可避免。當時,美聯儲在1988年初開始收緊貨幣政策,將聯邦基金利率從6.6%逐步上調至1989年初的9.75%,累計上升約326個基點。這種緩慢但穩定的加息,原本有望讓經濟溫和降溫,而不至於陷入嚴重衰退。
然而,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後,西德州中質原油(WTI)價格從7月的約16美元暴漲至10月的超過40美元,使得企業成本飆升、消費者支出受抑,經濟活動大幅放緩。受到這波油價衝擊,該年美國通貨膨脹率已經上升至6.10%,1991年美國GDP衰退0.1%,失業率達7.3%。
1990年第三季至1991年第一季的GDP年增率平均為-1.7%,顯示經濟陷入衰退。雖然經濟在1991年3月正式走出衰退,但失業率仍然持續上升,從1989年底的5.3%攀升至1992年6月的7.8%,導致這段時期被稱為「無就業復甦」。
在通脹方面,核心CPI年增率從1989年秋季的4.3%上升到1991年初的5.6%,而整體CPI受油價飆升影響更為明顯,在1990年底突破6%。但美聯儲選擇忽視這波短期通脹壓力,轉而專注於支撐經濟復甦,與1979–1980年時對抗滯脹的強硬作風截然不同。
總結來說,1990年代初期的硬著陸並非單純由美聯儲的貨幣政策造成,而是因為突發的油價危機導致經濟衰退。若非這場地緣政治衝擊,這次緊縮政策可能會帶來一次成功的軟著陸。然而,由於油價劇烈上升抑制經濟活動,GDP萎縮、失業率上升,美國經濟仍經歷了一場較為痛苦的調整。
2000年硬著陸
2000年代初期的經濟調整雖然伴隨著一場短暫衰退,但整體而言,美國經濟實現了一次「相對溫和」的著陸。這一時期的貨幣政策調整始於1999年,當時美聯儲開始收緊政策,將聯邦基金利率從4.75%逐步提高到2000年7月的6.5%。這一輪升息總共累計191個基點,力度不算強,但在2000年科技股泡沫破裂的背景下,已足以對經濟產生影響。
隨著網際網路泡沫破滅,股市大幅下跌,市場信心受挫,企業投資放緩,經濟增長開始減弱。2001年,美國GDP在第一季和第三季分別錄得-1.3%和-1.6%的年化負增長,但全年GDP仍然增長1%,顯示這次衰退的幅度較小,因此被一些經濟學家戲稱為「輕度衰退」(recessionette)。
與此同時,通脹保持在較低且穩定的水平。核心CPI在1999年維持在2%,並在2000年至2001年間略微上升至2.6%,隨後又在2002年回落至1.9%。如果美聯儲當時的通脹目標是1.5%–2.0%,那麼這次調整幾乎精準地達到了預期。
此外,1990年代末的生產力提升為經濟提供了額外的支撐,減輕了升息帶來的負面影響,使得美聯儲能夠在不引發嚴重經濟下滑的情況下控制通脹。相比於1980年代和1990年代初期的硬著陸,這次經濟放緩更為溫和,失業率的上升幅度也相對有限。因此,儘管技術上來說,美國在2001年經歷了一場衰退,但整體經濟調整過程仍然被視為一次接近軟著陸的成功案例。
2008年硬著陸
2008年的經濟危機可以說是一次極端的硬著陸,但與以往的貨幣緊縮導致的衰退不同,它的根源不在於美聯儲的升息,而是房地產泡沫破裂與金融系統的崩潰。早在2000年代初,美國房價開始飆升,投資者和銀行沉迷於高風險的房貸證券,監管機構對這些風險視而不見。美聯儲在2004年至2006年間將聯邦基金利率從1%提高到5.25%,總共加息425個基點,雖然試圖抑制泡沫,但這樣的升息幅度並不足以戳破房市狂熱。
即便美聯儲開始收緊貨幣政策,試圖為當時過熱的房市和股市降溫,聯邦儲備利率從2007年7月的5.25%,降至2008年12月的0~0.25%,但是經濟增長在2007年仍維持在2.2%,而2008年上半年仍錄得0.3%的正增長,顯示經濟並未立即陷入衰退。
然而,真正的衝擊來自金融市場。2008年9月,雷曼兄弟破產,金融系統全面崩潰,信用市場凍結,企業和消費者支出驟減,導致經濟在2008年第四季暴跌8.5%,2009年第一季再跌4.6%。整場衰退持續六個季度,GDP總體萎縮3.8%,失業率在2009年達到10%。
這次危機與其說是貨幣政策導致的硬著陸,不如說是金融體系自身的崩潰使經濟墜入深淵。如果沒有雷曼兄弟破產,或許經濟還能勉強維持緩慢增長,甚至實現軟著陸。但現實是,金融市場的劇烈震盪讓這場危機成為了獨一無二的經濟災難,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貨幣緊縮後的著陸。

延伸閱讀:
- 薩姆規則神預測經濟衰退?一文認識什麼是薩姆規則Sahm Rule
- 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是什麼?公布時間?最新美國CPI數據,對股市影響
- 盤點歷史8個金融危機事件所帶來的影響及啟示
- GDP是什麼?公式怎麼算?了解名目和實質GDP的差別
- 全球最大經濟體排名|盤點2024世界GDP排名最高的30個國家
不著陸意思
不著陸(英語:No Landing)則是經濟情境的的第三種可能性,指的是儘管聯準會已經實施一系列舉措遏制通脹,但經濟仍在加速、利率與就業市場強勁,而通脹依舊無法被有效控制。
和經濟軟著陸、硬著陸相比,不著陸是高利率、經濟持續增長,但通脹頑強。
聯準會的目標是將通脹控制在2%內,如果經濟不著陸,通脹率始終僵持不下,聯準會將不得不繼續升息,直到通脹壓力緩解。換句話説,經濟不著陸只是一種滯後情境,經濟風險在不斷延後中逐漸積累,最終依然會出現硬著陸或軟著陸。
自從疫情以來,市場對美國經濟是否衰退一直存在疑慮,在經濟究竟會軟著陸、硬著陸或者不著陸三種情境下搖擺不定。
這幾年疫情重創美國和其他經濟體同步呈現衰退,美聯儲在2015年至2018年間將聯邦基金利率從接近零提升到2.4%,升息幅度達228個基點,這被視為從金融危機後的超低利率政策回歸正常水準的過程。
然而,這次升息並未導致經濟衰退。到2019年底,美國經濟仍保持穩健增長,全年GDP增長率為2.3%,失業率維持在50年低點的3.5%,核心通膨率則約為1.6%至2.3%之間,顯示經濟沒有因緊縮政策而明顯降溫。
真正的衰退來自2020年初的新冠疫情,而非貨幣政策。隨著疫情爆發,企業關閉、消費驟降,經濟在2020年第一季下滑5.1%,第二季更大幅萎縮31.4%。這場衰退雖然極端,但並非美聯儲升息的結果,而是來自外部的黑天鵝事件。
疫情之後美國經濟開始保持「超預期增長模式」,基準利率持續高企、強勁的消費者支出數據、出現降溫跡象的勞動力市場,使得2024年美國經濟增速依然強勁。
經過11次升息後,聯準會終於在2024年9月開啟了新一輪降息週期後,美國通膨持續朝聯準會的2%目標邁進,當前許多經濟學家與分析師設想的經濟情境都傾向於「軟著陸」,降息可解決高利率並降低經濟衰退的風險。但新任美國總統川普一連串關稅、科技戰到能源策略的政策增加了不確定性。2025年美國經濟著陸何處依然有待觀察。
軟著陸、硬著陸、不著陸有什麼不一樣?
軟著陸 | 硬著陸 | 不著陸 | |
特點 | 緊縮貨幣政策,但未引發經濟衰退 | 緊縮貨幣政策,引發經濟衰退 | 緊縮貨幣政策,未引發經濟衰退,但無法控制通脹 |
速度與力度 | 著重經濟緩慢下行 | 經濟增長急遽放緩 | 經濟持續增長 |
通脹水平 | 逐漸下降 | 逐漸穩定或下降 | 持續高企 |
利率水平 | 逐漸上升 | 急遽上升 | 持續上升 |
失業率水平 | 相對穩定 | 急遽上升 | 相對穩定 |
影響 | 經濟成長放緩,通貨膨脹壓力緩和 | 經濟劇烈波動,通脹無法遏制,陷入嚴重衰退,甚至波及全球金融市場 | 升息或將繼續,而隱藏的經濟風險正在累積 |
延伸閱讀:
- 降息是什麽?FED降息對股市、貸款等有何影響?回顧美國降息歷史佈局投資
- 這7個金融風暴不能不懂!美國股市崩盤前都會出現這2個前兆
- 黑天鵝效應是什麼?如何應對黑天鵝事件?
- 川普關稅2.0是什麼?中美貿易戰再掀!5種投資應對美國關稅風險
軟著陸、硬著陸、不著陸對股市有什麼影響?
美國經濟動態是股市的方向標,企業是否受到影響、股市會否受到衝擊都取決於美國經濟究竟能達到軟著陸、硬著陸或不著陸。
假如經濟軟著陸,在適度的經濟成長、可控的通脹與相對穩定的失業率下,將會提高市場對美國經濟的信心,從而吸引更多資金湧入,股市有望持續成長。
歷史數據顯示,自1965年以來的4次軟著陸中,美股在聯邦儲備轉向降息後的當年平均的漲幅為21%,其中最大為34%,最小為2%。
假如經濟硬著陸,在經濟急速下行、失控的通脹(甚至可能通縮)和高企的失業率下,將會對金融市場產生重大影響,衝擊股市表現、崩盤甚至進入熊市。
歷史數據顯示,自1960年以來的9次衰退中,美股從衰退開始前高點到衰退期間的低點平均的跌幅為32%,其中最大為57%,最小為16%。
假如經濟不著陸,在經濟維持穩定增長、通膨僵持不下而勞動力市場仍然強勁下,股市有望繼續成長。不過,不著陸只是延後經濟著陸的時間,市場依然會充斥著未來是「硬著陸」還是「軟著陸」的臆測。
投資者應該如何面對?
無論是哪一種經濟著陸方式,都會對經濟表現、企業發展、資產價格等產生影響。
在經濟軟著陸時,市場普遍表現良好。儘管經濟成長放緩,但企業的成長動能依舊保持,特別是長期優質企業與成長型企業。此時投資人可一邊保持資產配置的多元性,同時考慮增持擁有良好基本面、被低估的股票,或是有成長潛力的新興市場,以增加投資組合的收益。
在經濟硬著陸時,市場波動不斷、風險指數飆升,資產價格可能會持續下探、甚至出現大幅下跌的情況。此時投資人應重新審視資產組合配置,考慮買進低波動性的資產如債券、黃金,或是優質股票等,以降低投資組合所承受的風險。此外,投資人也可以增持現金,當市場機會出現時能夠即時把握。
總結
放眼當前,投資人最關心的是「美國經濟是否能達到軟著陸」,美國就業市場超預期、失業率下降,以及新任總統川普上任後發佈一連串新政策的情況下,「聯準會還會不會降息」,因為這是經濟是否能回到平穩的成長區間的決定因素之一。
不過,無論經濟即將迎來軟著陸、硬著陸,甚至是不著陸,投資人都應該審慎檢視個人的投資策略與組合佈局,才能在任何經濟狀況下都安然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