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資產配置新趨勢,美股不再是首選?
美國銀行(BoFA)最新報告揭示了 2025 年的投資方向,全球投資資金正在重新配置,傳統上被視為 「無敵」的美股地位受到挑戰。根據這份報告,2025 年全球投資首選資產排名如下:
- 全球股票(包括中國、歐洲、新興市場)
- 黃金(避險需求推動)
- 美股(仍具吸引力,但風險增加)
- 美債(預期降息將推動債券價格上漲)
這份排名標誌著全球投資人的偏好轉向,也反映出「美國例外論」(American Exceptionalism)可能正在走向終結。
美國例外論失寵?
所謂的美國例外論,是指美股的表現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能保持「例外主義」,表現格外好。美國作為全球經濟領頭羊,能夠長期保持超越其他國家的經濟增長與市場表現。過去,美股一直被認為是全球投資的最佳選擇,但華爾街分析師指出,美國目前面臨多項經濟與市場風險,使得其他市場更具吸引力。
面對這一變局,投資者該如何調整投資策略?
美國經濟不再獨強?投資人為何轉向全球市場?
1. 經濟衰退風險上升, 「薩姆規則」亮紅燈
經濟處於衰退邊緣,2025年的2月非農數據不上不下(就業15萬,失業率4%),但只要維持這種頹勢,薩姆規則必然會亮起紅燈,有硬著陸的風險。
延伸閱讀:
- 非農就業數據是什麼?怎麼看?公布時間?大小非農區別?對股市、匯市、黃金影響?
- 薩姆規則神預測經濟衰退?一文認識什麼是薩姆規則Sahm Rule
- 2025美國經濟軟著陸?搞懂軟著陸、硬著陸、不著陸,對股市影響
2. 美國增速趨緩,歐洲與其他市場崛起
根據市場數據,歐洲企業債息差已經低於美國,這是 2021 年以來的首次,顯示市場對歐洲財政刺激政策的信心增強。美國的經濟增長正在放緩,但歐洲、亞洲等地區的經濟增長勢頭更強。

延伸閱讀:
3. 降息預期不明朗,美聯儲 vs. 歐洲央行
美聯儲的降息預期仍不明朗,通脹雖然有下降趨勢,但是關稅和川普未來的政策加大不可控性,投資人對其政策調整的信心減弱。相比之下,歐洲央行的降息態度更為確定,通脹明顯降溫至如今2.4%,接近2%目標,使得資本流向歐洲市場。
雖然德國 10 年期國債殖利率上升至 2.84%,代表債券價格下跌,但可以確定的是歐洲央行(ECB)或許會減少降息次數,但不會暫停降息。

延伸閱讀:
4. 關稅政策影響,美股表現受壓
川普關稅政策已經從2025年2月開始影響市場,拖累美股表現。2025 年初,美股開局不利,標普500 指數表現低迷,年初至今下跌3.91%,甚至一度跌破 200 日均線,這是自 2023 年 10 月以來的首次。

200 日均線(200DMA)是市場技術分析中非常重要的指標,代表長期趨勢。如果標普 500 指數跌破這條均線,通常被視為「技術性轉弱」,可能會引發更多賣壓,導致股市進一步回調。尤其是當交易量增加、短期均線(如 50 日均線)也向下突破時,市場可能進入更深的修正甚至熊市階段。
延伸閱讀:
5. 川普回歸,美股不再是 KPI
與上次任職不同,川普此次競選更關注壓低長期債券殖利率,而非炒作美股表現,炫耀美股漲幅。這使得市場對美股的支撐力減弱,資本開始尋找新的投資機會。
延伸閱讀:
2025投資方向:BIG 投資策略!
美國銀行首席測類分析師 Michael Harnett 就提出2025年的投資策略是 BIG,做多:
- B:Bonds 美債
- I:International Stocks 國際股票
- G:Gold 黃金
做多國際股票
1. 亞歐股市表現優於美股
美國銀行報告指出,全球股票市場的表現顯著優於美股。迄今為止(YTD)陸股、港股和歐股的漲幅均超過標普 500 指數,這種差距已經擴大:
– 港股:上漲超過 20%

– 中國股市(陸股):上漲 4% – 8%



– 德國 DAX 指數:上漲近 15%

– Euro Stoxx 指數:上漲近 10%

標普 500 指數:下跌近 4%

2. 科技股震盪,美股 “七巨頭” 市值蒸發
美國科技股受 DeepSeek 人工智慧(AI)衝擊影響,美股七巨頭(Magnificent 7)市值蒸發2.7萬億美元。中國科技股(BATX – 百度、阿里巴巴、騰訊、小米)市值 翻倍,達1.6萬億美元。
延伸閱讀:
美國銀行首席策略師 Michael Hartnett認為,對於不願在當前水準追逐中國科技、歐洲銀行/工業等股票的投資者來說,下一個交易機會將是逢低買入超跌的美國半導體股票,買入滯漲的印度(小盤股自2024年9月高點以來下跌了20%)以及受益於弱美元的美股。

3. 巴菲特押注日股,全球資本流入
「股神」巴菲特繼續大舉投資日股,顯示其對日本市場的信心,還罕見批評川普政策將導致美股災難。
延伸閱讀:
4. 美股估值過高,全球市場更具吸引力
這些低估值市場相較於美股,具備更大的上漲空間。
5.地緣政治風險緩解
地緣政治風險的緩解也是全球市場受益的重要因素。隨著俄烏衝突等地緣政治問題逐漸降溫,市場的風險偏好上升,尤其是對於高度依賴石油的亞洲和歐洲而言,和平帶來了更多經濟增長的可能性。但是要不要投資石油股,也先考慮到 OPEC 和川普增產,聯手壓低油價,對石油公司業績並不太友好。
延伸閱讀:
如果你是外國人,你也可以關注本地以內需為主的股票,即80%業務和盈利都在本國進行,盈利以本國貨幣計價,避免投資在出口導向型公司,就可以對沖關稅風險。
做多美債
美國銀行首席策略師 Michael Hartnett 強調,2025 年可能是「債券之年」。他建議投資者買入 30 年期美國國債,因為美國政府的財政刺激已經結束,可能會轉向財政緊縮。過去5年政府支出增長65%至7萬億美元,過去12個月增長12%。
延伸閱讀:

這預示著「美國政府衰退」的開始,「投資」和「消費」也面臨下行壓力,而美國通脹仍高於3%,這意味著美聯儲在第一季度無法降息的可能性增大。這也將導致就業市場疲軟。此外,美國家庭的儲蓄率正在上升,因為他們對政府提供「財政救助」的信心減弱。
這些因素可能會進一步壓低美國國債殖利率,使其跌破 4%。事實上,受川普關稅影響,基準10年期美債殖利率今年以來已下跌約40個基點,還一度跌破4%,經濟學家稱關稅措施增加了經濟衰退的風險。債券殖利率下降將成為經濟增長的自動穩定器。
債券殖利率下跌不是壞事嗎?為什麼還要做多債券?
先搞懂一個觀念:
- 債券價格上漲 → 殖利率下降
- 債券價格下跌 → 殖利率上升
你可以想像,殖利率(Yield)就是「你用多少錢買這張債券,會拿到多少利息的回報」。如果大家都搶著買,價格變貴了,那你拿到的利息回報率自然就變低,這就叫「殖利率下降」。
殖利率下降,代表債券價格會漲,做多債券就會賺!殖利率下降 ≠ 壞事,如果你在殖利率高的時候買債券,等它跌下來(價格漲上去),你就賺了價差!
簡單來說就是:
- 現在殖利率還不低(約4%),進場機會好
- 一旦經濟下滑,投資人就會搶進債券避險 → 價格漲、殖利率跌到3.5%、3%
- 你現在買,未來殖利率跌、債券價格漲,你就賺了!
這個策略也叫做「利率交易」(Rate Play),其實是許多機構投資者在預測經濟轉折點時會採取的佈局。
但是,小編對於這個說法有所保留。一方面,隨著經濟轉弱、避險情緒升溫,全球資金湧入美國長期國債,推高了債券價格。這對已經持有債券的投資者來說是大利多,因為價格上漲會帶來資本利得。然而,對新買入的投資者來說,問題卻來了:債券價格越高,殖利率(也就是投資回報率)就越低。
也就是說,越多人買,殖利率就越跌;殖利率越低,對新投資者的吸引力就越差。這形成一個微妙的困境:買入債券的動能愈強,長期而言反而可能使其吸引力減弱,這就是市場眼下的「收益困境」。
而真正讓市場擔心的,其實還有第二層風險:外資需求正在出現鬆動。
根據巴克萊銀行的資金流動數據分析,外國資金持有的美國國債占總市場約三分之一。2024年外國部門淨買入了約9100億美元的美國債券,其中約有一半是美國國債,顯示外資依然是美債市場不可或缺的主要買家。
但問題是,這些外資主要集中在長期的美債。一旦外資資金流出、或購買意願下降,會直接影響的是長期國債的需求與價格穩定性。
這就引出了另一個更深層的風險:殖利率曲線(yield curve)的變陡化(steepening)。什麼意思呢?簡單來說:
- 如果外資撤出長期債券市場,就會導致長期利率上升(價格下跌)。而截至2025年4月9日,10年期美債殖利率上升0.07至4.33%(雖然今年以來是下跌);30年期美債上升0.10%至4.82%。
- 而短期利率可能因為聯準會維持利率不變,或未來預期降息而停在原地;
- 結果就是,短期利率沒動、長期利率上升 → 殖利率曲線變陡。
這與過去兩年美國經歷的「殖利率倒掛」剛好相反,也代表市場對未來的通脹與借貸成本會有重新定價。
而這樣的變化,對投資者來說至關重要。因為:
- 如果你現在押注的是長期債券價格會上漲(殖利率會下降),那外資需求一旦撤出,可能會反向壓低債券價格,帶來損失。
- 殖利率曲線變陡,也會影響股市估值邏輯與信貸市場情緒,因為企業長期融資成本上升,會壓抑投資與利潤。
而這樣的敘事,讓美債避險地位岌岌可危。
傳統避險邏輯是這樣的:當全球市場出現風險(例如地緣政治、股市暴跌),投資者會拋售股票、湧入美國國債 → 推高債券價格 → 推低殖利率,同時帶動美元升值。
這就是經典的「美元微笑曲線左側」:
壞消息來了 → 投資人逃進美債 → 美債漲、美股跌、美元升值
但現在呢?邏輯反過來了:
- 由於大量外資持有美股,當美股暴跌,這些海外資金不僅賣出股票,還把資金撤出美國 → 連美債也不碰,甚至拋售;
- 這導致美元和美債同步下跌,避險機制斷鏈!
這就是為什麼近期在市場劇烈波動時,我們反而看到美元貶值、美債殖利率上升(價格下跌),這在過去是非常罕見的。
簡而言之,若你相信經濟將持續疲弱,且聯準會未來將被迫降息,則買進長期國債依然有利可圖。
但若外資需求繼續減弱、地緣政治干擾持續上升,則債券價格上行空間有限,甚至會出現短期波動。
Hartnett 也特別指出,特朗普可能不會大幅提高關稅,因為這將導致第二波通脹,進一步推動債券市場的需求。此外,隨著美國經濟距離衰退僅一步之遙,美聯儲在 2025 年上半年可能無法先發制人地降息,而債券收益率的下降將成為經濟增長的自動穩定器。
哪些債券應該避免?
相較於美國國債,Hartnett 建議投資者避免英國和歐盟債券。他指出,歐洲目前正積極強化國防開支,不再依賴美國,這將導致財政支出大幅上升。德國的國防開支僅占美國的 7%,英國也只有 8%,這意味著歐盟與英國的重整軍備計畫將造成驚人的財政超支,進一步推高債券收益率。根據他的預測,德國國債收益率可能突破 3%,達到 15 年來的高點,而英國國債收益率可能超過 5.5%,創下 27 年來的新高。

至於日本債市,Hartnett 認為日本國債收益率已處於 17 年來的高位,達 2.5%。日本央行的政策利率為 0.5%,但市場預期它將積極收緊政策,以恢復央行的公信力。這使得日經指數的表現可能不如市場預期。
但是,在美元表現糟糕的情況下,Harnett 不看好外國債券的說法,大部分人其實是不認同的,畢竟相比美國債券的殖利率,歐洲和日圓債券更有吸引力,也更適合外國投資者在購買美國證券時對沖美元敞口。
Hartnett 最新示警:過去那種「美國買全球的商品、全球買美國的國債」的循環,現在可能正式畫下句點。這代表什麼?外資對美國資產,特別是國債、公司債、股票的熱情正在退燒,市場出現類似「買家罷工」的跡象——你賣,我不接。
尤其是在美債、企業債與股市的三大資產中,外資持有比重分別高達 33%、27%、18%——整體市場正邁入一個結構性轉折點。他預期美元將進入熊市、美債殖利率曲線趨陡(因為沒人買),標普 500 的估值「地板」20 倍已成為新的「天花板」。

在操作策略上,他主張「Long 2s, Short Spoos」,即做多兩年期美債、做空標普,直到政策面明確出現逆轉訊號。他認為可能觸發轉折的有兩大因素:
- 聯準會大幅降息以打破目前的資產清算循環;
- 川普調整關稅政策、逆轉全球衰退預期。
Hartnett 也提醒大家注意他一貫的「3P 法則」:
- Positioning(市場持倉極度悲觀):「牛熊指標」)告訴我們,現在還沒有到大家恐慌到極致的時候。因為這個指標還在 4.8,要是真的恐慌應該會低於 2。股票基金的資金也沒有大規模流出,頂多只是邊走邊看。所以 Hartnett 判斷:雖然市場情緒很差,但很多人還抱著股票沒賣,等市場一反彈,這些人就會「逢高減碼」,讓反彈撐不久。
- Profit(企業獲利預期也很慘):Hartnett 的看法是,美國如果真的要進入衰退,也會是輕微的,不會太嚴重。所以目前股市(像是標普 500)大概已經反映了這個狀況:股價反映的預期是 EPS(每股盈利)在 250 美元,配合政策支持(比如降息),P/E(本益比)大概能撐在 19~20 倍,所以股價在 4800 點左右。但有些人認為:事情可能沒這麼樂觀——如果 EPS 掉到 230 美元(比預期少 10-15%),又遇到外資撤出、美元不再強勢,本益比也許只能撐到 17~18 倍,那就可能跌到 4000點左右。
- 最後就是 Policy panic(政策恐慌):當前兩者發生時,政策通常會跳出來救火。而所謂的「好消息」是最近川普的支持率有點往下掉(從 48~50% 掉到 45%),這可能會讓他改變態度,考慮「對貿易政策鬆一點」,因為市場跟選票都在反彈。

一句話總結現在的市場策略就是:防守為主、等風來再進攻,建議投資人應在政策介入出現前,保持防禦性配置,特別是透過中短債避險,並伺機布局潛在受惠於政策鬆綁的風險資產。
做多黃金,作為避險資產的吸引力上升
正因為美債不再那麼安全,「避險資金」開始尋找新的落腳點。而這時候,黃金開始閃閃發亮,不再只是歷史課本裡的傳統商品,而是全球資本的「現實選項」。
黃金不會違約、不依賴國家信用、不受貨幣政策約束,它反而是對抗「政府失靈」的最純粹工具。當全球資金對美國的信任動搖,黃金自然成為新的信仰。
黃金在 2025 年的重要性進一步提升。美國銀行指出,在美元走弱的背景下,黃金成為對沖貿易戰與實際利率崩潰的最佳工具。

邏輯上來說,當市場風險情緒上升(如經濟衰退或股市下跌),投資人會拋售風險資產(如股票)。為了尋找安全資產,投資人通常會買入美國國債。由於美國國債需求上升,美元作為全球主要結算貨幣會升值。也就是說美股跌,美元升。
但現在的情況是外國投資者持有大量美國股票(比如科技股、標普 500 成分股)。當美股下跌時,這些外資不是轉而買美國國債,而是直接賣美股,把錢撤出美國,這導致資本外流,美元需求下降,反而讓美元下跌,等於是美股跌,美元也跌。

隨著「美國例外論」的影響力減弱,美元可能已經見頂,這使得黃金的吸引力上升。如果出現第二波通脹或美聯儲被迫大幅降息,實際利率的崩潰將進一步推動黃金價格上漲。此外,黃金也是應對全面貿易戰的最佳避險資產,這使得投資者更願意在投資組合中配置更多黃金。
黃金系列延伸閲讀:
- 黃金值得投資嗎?一文看懂黃金投資起源、優缺點、投資方法
- 實體黃金值得投資嗎?實體黃金哪裡買?投資黃金好處【黃金投資入門】
- 黃金怎麼買賣交易?為何黃金有股票和期貨?投資黃金有好處和壞處?
- 黃金存摺是什麼?黃金存摺優缺點、如何賺錢、牌價查詢、開戶方法
- 黃金ETF是什麼?有哪些?黃金ETF推薦(美股、台股和港股)
- 马来西亚哪里买金便宜? 买金值得吗?附马来西亚金店排名
- 這7種避險工具(含避險貨幣)幫你在經濟危機時自保!
2025 年投資策略總結
綜合美國銀行的報告與市場數據,2025 年投資市場呈現出明顯的轉變。美股雖仍具吸引力,但風險增加,而全球股票市場的估值與成長性更具優勢。黃金因避險需求提升,成為不可忽視的投資標的。而在債券市場,美國國債或許是 2025 年最值得配置的資產之一,而英國與歐盟債券則需謹慎應對。
美國銀行全球資產配置建議:
- 做多全球股票:陸股、港股、歐股具備較強增長潛力
- 做多黃金:作為避險資產,抵禦美元與通脹風險
- 做多美債:預期美國經濟放緩,債券收益率下降
- 避開歐洲與英國債券:軍備支出激增,財政壓力大
免責聲明
此文章內容為美國銀行首席策略師 Michael Harnett 的報告總結,文章僅作為教學、分享及參考的用途,而非專業的投資建議。由於個人的情況及需求不同,你可以聯係 Spark Spark Finance 團隊或咨詢你的理財規劃師,以取得專業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