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每當我們要購買一項商品,心理多少都會給予這項商品特定的「價值」,我們願意花多少錢來購買。
假如發現這項商品實際「價格」超出我們原先所認定的「價值」時,就會覺得太貴而買不下手;但假如這項商品「價格」低於我們所認定的「價值」,買到就會覺得賺到了。
在投資市場中我們也能利用估值的方式來評估股票的「價值」,當股價低於價值時就是一個值得出手的投資機會。因此本篇將和各位分享8種在市場上常見的估值方法。
什麼是股票估值?
股票估值(valuation)指的是對一家企業估算其內在的價值,經由估算後的「價值」與企業當前股票的「價格」相互比較,進一步找出「被低估」或「被高估」的企業。
因此,假如股價低於企業價值,處於被低估的情況下,投資人就可以考慮進場投資;相反的,假如股價高於企業價值,處於被高估的情況下,就可以賣出股票。
股票估值基本可以分為兩大類:絕對估值及相對估值。
絕對估值 vs 相對估值
絕對估值 Absolute Valuation
絕對估值(Absolute Valuation)主要是針對企業的基本面作分析,透過企業過去的財務報告、經營績效,以及企業對未來的營運狀況預測進行估算,並得出企業真實的內在價值。
這類的估值類型主要有以下幾種:
- 股息折現模型(DDM)
- 現金流折現模型(DCF)
相對估值 Relative Valuation
相對估值(Relative Valuation)沒有絕對的參考值,主要是透過相同產業的公司之間進行相互比較,進而評估出企業的價值是被低估還是高估。
這類的估值類型主要有以下幾種:
- 本益比(P/E)估值法
- 本益成長比(PEG)估值法
- 股價淨值比(P/B)估值法
- 股價營收比(P/S)估值法
8種常見的股票估值法
股息折現模型(DDM)
公式:
股票價值=每股預期股利 ÷(折現率-股利增長率)
股息折現模型(Dividend Discount Model, DDM)是透過公司未來發放的股利進行折現計算,來評估公司目前股價合理性的一種絕對估值的方法,通常適合用在股息連續發放且持續成長的企業上。
經由計算得到的結果,假如結果高於當前的股價,則表示當前股價被低估,具有投資潛力值得購買;反之,假如 DDM 計算後得到的結果低於當前股價,代表股價被高估,則潛在報酬相對偏低。
對於很少發放股利、發放股利不穩定、或經常虧損無法發出股利的企業來說,要預測股利增長率是有困難的,因此就不適用這個模型。
現金流折現模型(DCF)
現金流折現模型(Discounted Cash Flow, DCF)是透過預估企業未來的現金流估算投資的價值,根據未來的預期現金流經過折現計算內在價值,評估當前公司的股票價值是否存在潛在的投資機會。
隨著通貨膨脹而形成的物價上漲,會使貨幣產生貶值,也就是說現在的1,000元,在10年前可以購買到的東西比現在更多;相對的,現在的1,000元也比10年後更有價值,未來能夠買到的東西將會更少。
那麼,如果想要知道10年後,1,000元會等於現在多少價值?就需要將未來某個時間點貨幣的價值,經過折現後回推計算成現在的價值,這個就是折現的觀念。
適用 DCF 模型的企業,需擁有確定性高及可被預測的自由現金流,通常測未來5~10年的數據。
不過,這也是使用這種估值法的缺陷。因為,要能準確預測未來所發生的事是極其困難的,而在充滿不確定的情況下計算出來的結果就不具有參考性。
當期股利估價法
當期股利估價法是藉由過去一年公司所發放的股利,或今年已經公布即將發放的股利來計算出合理的股價。這種估算法適合以長期投資的存股族做為參考。
而台股有些公司除了會發放「現金股利 Cash Dividend」外,也會發放「股票股利 Stock Dividend」,因此假如是兩種都有發放的企業,可以將兩者相加一起做計算。
- 便宜價=當期股利 x 15倍(殖利率約等於6.6%)
- 合理價=當期股利 x 20倍(殖利率約等於5%)
- 昂貴價=當期股利 x 30倍(殖利率約等於3.3%)
舉例來說,A公司今年預計發放3元現金股利,就可以判斷當股價低於45元,股價處於便宜價,現金殖利率超過6.6%;
假如股價高於90元,則股價已來到昂貴價。對於以長期投資的存股族來說,可以考慮等待股價回到便宜價,再進場投資。
平均股利估價法
平均股利估價法是當期股利估價法的延伸,適用於長期股利發放穩定的企業,根據過去5至10年歷年所發放的股利總和的平均值來進行估價,不過這項估價法較難準確預估未來性。
舉例來說,一家公司過去10年每年都有發放現金股利介於2~3元,且10年下來平均現金股利為2.5元,那麼根據以下公式計算,就能估算當前股價的合理性。
- 便宜價=10年平均現金股利 x 15倍=2.5 x 15=37.5
- 合理價=10年平均現金股利 x 20倍=2.5 x 20=50
- 昂貴價=10年平均現金股利 x 30倍=2.5 x 30=75
假如當前股價低於37.5元,則屬於便宜的價格,可以考慮買進;但是,假如當前股價已經漲至75元以上,則屬於昂貴價,可以考慮減碼或出場。
推薦閱讀:小心賺了股息卻賠了本金!你該知道的3個常見高股息陷阱
本益比(P/E)估值法
公式:
本益比(P/E)=股價 ÷ 每股盈餘(EPS)
本益比(P/E)是市場上最常被用來評估股價是否被低估或高估的一種估值方法,根據所選用的數據,可以分為兩種計算方式。
第一種是利用過去的每股盈餘(Earnings per Share, EPS)來計算歷史本益比,又稱為靜態本益;另一種是利用預估未來每股盈餘來計算預估本益比,又稱為動態本益比。
一般來說,投資人看到本益比的數據結果,通常是採用近期每股盈餘計算出來的結果。假如根據當前的本益比結果,來判斷股價是否昂貴還是便宜,經常容易出現誤判的結果。
因此,使用本益比來估算當前股價是否值得投資,應採用預估本益比,也就是預估未來企業的每股盈餘來計算,並與該企業歷史本益比區間變化、及相同產業的企業平均本益比作比較,進而評估當前的股價是否值得買進。
推薦閱讀:什麼是本益比?教你如何用本益比買對股票!
你也可以通過以下這支影片,深入地了解本益比估值法的運用:
本益成長比(PEG)估值法
公式:
本益成長比(PEG)=本益比(P/E)÷ 盈餘成長率
本益成長比(Price/Earnings to Growth Ratio, PEG)主要是用來評估一家具有成長性的企業當前股價是否合理的一項指標。
為了彌補在使用本益比(P/E)進行估算時會遇到的盲點,像是當遇到正處於快速成長階段的企業時,市場給予的本益比也會偏高。此時如果根據本益比來評估股價,容易因此錯失投資時機。
而本益成長比對於成長型的企業股價估值,能夠更有效的掌握股價的合理性。一般在使用時,當本益成長比計算結果等於1,判斷股價處於合理的價格;當 PEG 大於1時,代表股價被高估;而當 PEG 小於1時,代表股價被低估。
不過,要能準確預估未來盈餘成長率是一件困難的事情。每個人判斷的結果可能都不相同,且從企業過去獲利能力來看,也無法保證未來一定能繼續保持。因此,仍須結合多項指標數據結果綜合評估,才能更有效地掌握股價合理性。
延伸閱讀:本益成長比PEG是什麼?一次看懂PEG定義、公式、查詢方法、選股實例
股價淨值比(P/B)估值法
公式:
股價淨值比(P/B)=股價 ÷ 每股淨值
股價淨值比(P/B)又稱市淨率或市賬率,是以目前股價與每股淨值的關係,反映出企業當前的價值,進一步評估股價合理性的方法,能夠判斷當前股價處於被低估或是被高估的狀態。這個估值法較適合用在資產較大,且賬面價值較穩定企業,如銀行、保險、證券業。
一般股價淨值比以1作為分界,當股價淨值小於1,代表當前股價被低估,潛在報酬相對就偏高;相反的,當股價淨值大於1比,表示股價目前偏貴,潛在報酬相對就偏低。
不過,一家企業假如處於虧損的狀態,淨值或許會越來越低。經由股價淨值比計算出來的結果,雖然現在可能顯示該股價有被低估的情形。但是。如果未來隨著淨值下滑,你現在看到的便宜價,就會是未來的昂貴價。
因此,使用股價淨值比評估企業價值時,仍須考量企業在未來是否具有競爭力、獲利是否能夠成長?才能避免誤判的情況發生。
推薦閱讀:
股價營收比(P/S)估值法
公式:
股價營收比(P/S)=股價 ÷ 每股營收
(每股營收=近12個月的營收 ÷ 流通在外的股數)
股價營收比(Price-to-Sales Ratio, P/S 或 PSR),又稱為市銷率,能夠用來反映出投資人願意用付多少價格購買公司每1元的營業額。
一般來說,當股價營收比小於1,代表投資人付出不到1元的價格就能獲得公司1元的營業額,公司的股票可能明顯被低估,具有投資的價值;
股價營收比介於1到2之間是正常的投資水準,但是當股價營收比高於3,投資人則需要慎重考量。
股價營收比(P/S)較適用於評估暫時出現虧損的企業,因為企業的營收不會呈現負值。當淨利潤呈現虧損(每股盈餘呈現負值)時無法計算本益比,則會使用股價營收比來評估企業的價值。
也經常使用在新創企業、潛在高成長性的企業,不過很多新興企業由於發展快速,使股價營收比結果超過3倍、5倍甚至更高。這並不代表就不值得投資,在評估時一定要把企業未來成長潛力也一起考量。
總結
在投資之前,利用估值能夠幫助投資人了解股票的價值是多少,我們就能等待適當的時機,用低於股票價值的價格便宜買進。
不過,由於估值的計算大多是來自對企業未來的預期,且每個人對於公司體質、狀況、以及未來的看法可能會有所差異,因此對於估值計算結果可能就會產生非常大的不同。
免責聲明
此文章內容僅作為教學、分享及參考的用途,而非專業的投資建議。由於個人的情況及需求不同,你可以聯係 Spark Spark Finance 團隊或咨詢你的理財規劃師,以取得專業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