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正在無時無刻監控全球的經濟發展,在必要時會伸手支(干)援(涉)國家的金融政策。
這個組織曾拯救過許多陷入金融危機的國家,最經典的例子就是「韓國 IMF 事件」———1997 年亞洲金融風暴時,韓國幾乎面臨國家破產,最後是靠 IMF 伸出援手,才度過難關。
許多人或許有聽過這個組織的名字,但不一定清楚它到底在幹嘛。IMF 不是銀行、也不是慈善機構,它的角色更像是一個國際經濟的「調解員」與「經濟急診室」,在各國遇到外匯枯竭、債務危機或經濟崩盤時,提供短期貸款、政策建議甚至技術支援,協助國家穩住經濟。
那麼,IMF 是什麼?它的功能與任務有哪些?和世界銀行又有什麼差別?它公布的全球 GDP 經濟預測真的值得參考嗎?有存在的必要性嗎?這些問題,本篇文章將為你一一解答。如果你對國際經濟脈動感興趣,或是單純想搞懂「IMF」這三個字母代表什麼,那就繼續看下去吧!
IMF 是什麼?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MF全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是一個1944年二戰結束前夕就誕生的國際組織,總部位於美國華盛頓。它的出現,正是為了避免世界再次陷入像「大蕭條」那樣的大規模經濟崩潰。
簡單來說,IMF 就像是一個由全球191個成員國共同出資組成的「國際經濟診所」,主要任務是促進全球經濟成長、維持金融穩定、鼓勵國際貿易、還有協助降低貧窮。當一個國家財政出問題、外匯快見底、資本外逃,或是陷入通貨膨脹失控時,IMF 可以出手提供「緊急貸款」與政策建議,幫助它撐過難關。
IMF 也是聯合國底下的一個專門機構,它的任務不只是「發錢救國」,還包括幫助各國進行經濟體檢,像是檢查政府預算、貨幣政策、金融監管、勞動市場等。也就是說,IMF 不只是救急,更希望能從制度面強化國家的經濟體質,讓它們不再頻頻出問題。
如今,全球有195個國家,而 IMF 的成員國多達191個,幾乎涵蓋全世界,是名副其實的「國際經濟總司令部」。但它的角色也並非毫無爭議,許多學者批評 IMF 的政策「一刀切」、對發展中國家太過苛刻,因此我們也會在後文中深入探討這些爭議與挑戰。
IMF成員國有哪些?台灣不在內
IMF 組織旗下擁有 191 個成員國,其中包括美國、日本、中國、德國、法國、英國、義大利、馬來西亞、沙烏地阿拉伯、澳洲、韓國、俄羅斯、印尼等國。
想要成為成員國,基本上要先得到其他大部分現有成員國的同意才行。
台灣目前並非 IMF 的成員國,主要原因並不是因為經濟或金融體系不符合條件,而是高度政治性的國際承認問題。
IMF 的會員資格只開放給聯合國會員國或經聯合國大會推薦、IMF 執行董事會批准的國家或政府。
而台灣因為不是聯合國會員國,加上中國的強烈反對,因此無法獲得 IMF 成員資格。
1971年,聯合國第2758號決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被承認為「中國在聯合國的唯一合法代表」,同時取代了中華民國(台灣)在聯合國的席位。自此之後,台灣就無法再參與多數聯合國專屬機構,包括 IMF、世界銀行、WHO 等。
IMF 的重大決策需要多數票通過(如入會須85%以上投票同意),而中國目前在 IMF 的投票權為6.08%,且為五大擁有否決權的國家之一(特殊議案門檻85%,美國持有16.49%,具實質否決權)。因此,中國有足夠的政治資本阻止台灣加入 IMF,也會持續在各種國際組織中打壓台灣的正式代表地位。
根據報導,台灣正積極尋求加入 IMF,以加強其金融安全,尤其是面對來自中國的潛在經濟威脅。然而,由於中國在 IMF 中的影響力,台灣的加入面臨重大障礙。美國眾議院委員通過「不歧視台灣法案」,要求支持台灣加入國際貨幣基金(IMF),現在就看站在中方美方的支持者哪邊更多了。
雖然不能成為正式成員,台灣有時會透過以「台北」名義參與技術會議,與 IMF 保持非正式互動,但這些都無法替代正名、投票權與正式代表地位。
IMF 如何運作?根據成員國的投票權來決定!
IMF 之所以被稱為「基金」,是因為它的資金來自會員國的「配額」(quota),也就是各國按照自己經濟規模,繳交一筆「會費」給 IMF,這筆錢會進入一個共用的「國際大金庫」。誰經濟大、繳得多,就擁有更多的投票權與影響力,也能在有需要時借到更多的資金。
比方說,美國的出資比例高達 17.42%,幾乎能左右 IMF 的大部分決策,而小國如塞席爾(Seychelles Islands)的配額僅為 0.005%,基本就是坐在旁邊聽聽。
下表是依據投票權大小排序的前 10 大成員國(截至 2025/4/23):
排名 | 成員國 | 投票權 | 配額 (百萬SDRs) | 配額比例 |
---|---|---|---|---|
1 | 美國 | 16.49% | 82,994.2 | 17.42% |
2 | 日本 | 6.14% | 30,820.5 | 6.47% |
3 | 中國 | 6.08% | 30,482.9 | 6.40% |
4 | 德國 | 5.31% | 26,634.4 | 5.59% |
5 | 法國 | 4.03% | 20,155.1 | 4.23% |
6 | 英國 | 4.03% | 20,155.1 | 4.23% |
7 | 義大利 | 3.02% | 15070 | 3.16% |
8 | 印度 | 2.63% | 13,114.4 | 2.75% |
9 | 俄羅斯 | 2.59% | 12,903.7 | 2.71% |
10 | 加拿大 | 2.22% | 11,023.9 | 2.31% |
約 40 | 馬來西亞 | 0.75% | 3,633.8 | 0.76% |
這個「會費」有25%是用一種 IMF 專屬的單位來計算,叫做特別提款權(SDRs,Special Drawing Rights)。這不是貨幣,也不是你我能拿去買東西的東西,而是一種「記帳單位」,就像國際之間互相清算時用的統一貨幣。它的價值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據一個五種主要貨幣組成的「貨幣籃子」來浮動計價,這五種貨幣包括:美元、歐元、日圓、英鎊,還有 2015 年加入的人民幣。
那 SDR 到底有什麼用?
每當 IMF 要推動計畫時,成員國都需要投票表決,SDRs 越大的成員國所擁有的投票權也越大。這些投票權的計算方式是:每10萬個特別提款權(SDR)就有一票,再加上一點基本票數。
從上表來看,如果 IMF 有重大金融改革需要推動,而若美國持反對意見,基本上就無法通過。
此外,假設某國突然外匯枯竭,手上沒美元可以進口糧食或石油,它可以拿自己的 SDR 向其他國家換取真正的可用貨幣,補足緊急需要。或者,當 IMF 要救援某國經濟時,也會根據它的配額分配 SDR 作為融資額度。
事實上,SDR 是 1969 年在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前夕誕生的。當時大家擔心金與美元儲備不足,無法支撐全球經濟成長,IMF 便創造了 SDR 來「補位」,提供額外的儲備資產。雖然現在各國已經普遍改用浮動匯率,但 SDR 在 IMF 內部仍是一切財務計算的基準,連許多國際商業銀行也接受以 SDR 計價的帳戶。
至今,IMF 已累計發放超過 7070 億 SDR(大約相當於 1兆美元),這些資產不僅是成員國之間互信的象徵,也是在全球金融市場動盪時,最後一道防線的重要工具。
IMF的資金來源
IMF 的資金是從哪來的呢?基本上 IMF 都是從成員國的配額獲取資金的,而資金的貢獻大小,則是由該成員國的經濟規模決定的,如果經濟規模大,那成員國就要貢獻更多資金給 IMF,譬如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因此 IMF 的資金貢獻也是最大的,也順理成章擁有最高的投票權。
那 IMF 是如何分配成員國配額的呢?IMF 至少每五年會進行一次配額審查,來決定是否要增加資金,以及要怎麼分配成員國的配額。如果 IMF 確定要增加或調整資金,首先要得到 85% 以上的成員國同意才行。而 IMF 會根據成員國的國家經濟來決定配額的多寡,而若成員國想提升在 IMF 的地位,也能自行調整配額。
最新 IMF GDP 世界經濟展望
這次的 IMF 世界經濟展望(2025年4月版)不像過往那樣充滿希望,反而是一份帶著濃濃「危機預警」味道的報告。全球經濟正在進入新一輪的成長下修周期。從美國、中國,到歐元區,幾乎所有經濟體的 GDP 預測都遭下調,原因不只在政策,更多來自「全球秩序的裂縫」。
經濟成長預測全面調降:全球2.8%,進一步壓低
根據 IMF 最新預測,2025年全球 GDP 成長率為 2.8%,2026年為 3.0%。這雖不代表衰退,但明顯低於疫情前的平均水準(3.5% 至 4%)。更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數字相比 1 月的預測已下修近 0.8 個百分點,代表 IMF 對全球經濟前景的整體判斷已「明顯轉向保守」。
這波下修並非單一事件,而是受到美國關稅政策、全球貿易緊張、美中科技對抗、歐洲需求疲弱等多重變數疊加影響。換句話說,這不是一個地區的問題,而是「全球化秩序的系統性減速」。
美國:經濟熱度降溫,預測從 2.7% 下調至 1.8%
IMF 把美國 2025 年成長率預測從 1 月的 2.7% 大幅下修至 1.8%,原因之一是關稅政策的反噬效應。白宮雖試圖透過提高關稅來強化在地製造,但企業投資與消費者信心都開始轉弱,加上聯準會維持較高利率以對抗通膨,美國內需動能明顯降溫。
IMF 估算,這波關稅政策將對美國 GDP 造成 0.4 至 0.5 個百分點的直接拖累。
而通膨方面也被上修,2025 年預估將維持在 3% 左右,顯示美國還未真正擺脫「高物價+低成長」的雙壓局面。
中國:結構性挑戰未解,增速下修至 4%
中國則從原本預期的 4.6% 降至 4%,調幅不算極端,卻反映出一個根本問題——外需萎縮的同時,內需也未真正復甦。儘管官方推出一系列穩增長與房地產去槓桿的政策,但年初地方債風險再度浮現,加上全球對中國科技出口的限制升級,使得投資者情緒仍偏保守。
更關鍵的是,出口衝擊不再只是暫時性問題,而是逐漸演化為「新常態」。這也代表,中國未來的增長必須更多依賴內循環與產業升級,而非靠舊有的出口與基建驅動。
歐元區:需求仍弱,GDP 只剩 0.8%
歐元區的預測數字最令人擔憂——僅 0.8% 的成長率,顯示整個區域在能源價格波動與地緣政治壓力之下,復甦動能仍極度脆弱。德國工業訂單持續低迷、法國內需表現不佳,加上義大利與西班牙財政政策空間有限,整體歐元區幾乎沒有可以突破的結構性路徑。
IMF 甚至直言,若歐洲央行在今年內不調整利率策略,這個低增長可能會延續到 2026 年甚至更久。
新興市場:下修至 3.7%,資金外流風險升高
原本被視為全球成長引擎的新興市場也遭遇冷風。IMF 將其整體成長預測下調至 3.7%,主因為全球資金趨避風險,使得這些市場面臨貨幣貶值與資金外流壓力。此外,依賴出口的國家如越南、馬來西亞、墨西哥等,都受到貿易保護主義升溫的影響。
更嚴重的是,當這些國家的外債成本飆升、信用評等面臨調降時,若無充足外匯儲備或政策靈活度,未來兩年可能會有更多「中型金融風險事件」爆發。
馬來西亞:外部逆風下的調整壓力,成長預測下修至 4.1%
在 IMF 這次的預測名單中,馬來西亞並未倖免。原本在 1 月時還抱有 4.7% 的成長預期,到了 4 月版報告中已經被下修至 4.1%,且 2026 年也僅估計成長 3.8%。這樣的數據放在區域中不算最慘,卻明確反映出兩件事:外需疲軟的影響正在擴散;而內需回升仍顯得乏力。
和其他東南亞鄰國一樣,馬來西亞正處於全球供應鏈重組與貿易碎片化的壓力點上。IMF 指出,儘管製造業活動在東協五國(包括馬來西亞)整體呈現恢復趨勢,但在美國貿易政策劇烈變化與資本流動不穩定之下,馬來西亞這類出口導向型經濟體的成長韌性面臨考驗。
尤其在 4 月初,美國宣佈近乎「全域性關稅」的當下,全球股市重挫、債市波動,也讓馬來西亞作為開放型經濟的脆弱點被放大。棕櫚油、半導體、電子出口雖然仍是支撐,但來自歐洲與美國的需求放緩,已經開始影響實體產業投資信心。
而從商品角度來看,IMF 估計 2025 年燃料下降7.9%,其中油價將下跌 15.5%,這對依賴石油與天然氣出口的馬來西亞財政構成壓力。雖然天然氣價格預計將上漲,但對整體出口貿易的補益相對有限。
此外,馬來西亞國內政策轉型(如補貼改革與財政重整)亦將影響中短期消費信心。這些結構性調整雖有其必要,但短期內將壓抑內需動能。
從 IMF 的角度來看,馬來西亞目前的處境可用「不進則退」來形容:若無法在地緣風險下強化自主供應鏈、穩住投資信心,那麼成長數字恐怕還有進一步被下修的可能。
不只是馬來西亞,IMF 同時也下調了東南亞其他主要經濟體的預測:
- 印尼從 5.1% 降至 4.7%
- 菲律賓從 6.1% 降至 5.5%
- 泰國從 2.9% 大幅下修至 1.8%
這些數據表明,整個區域正面對同一場風暴:全球資本退潮、新興市場資產承壓、出口需求不振,再加上能源與原物料價格劇烈波動,讓東協國家在 2025 年面臨「成長疲軟」的新常態。
台灣:上調經濟表現至2.9%
在全球經濟面臨政策不確定與貿易緊張之際,台灣的表現可以說是「逆風飛揚」。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新發布的《2025 年世界經濟展望》,台灣 2025 年的 GDP 成長預測被上調至 2.9%,高於去年 10 月預估的 2.7%。這不僅顯示出台灣經濟的彈性,也反映出台積電領銜的半導體業,在全球供應鏈重組中持續扮演關鍵角色。
IMF 指出台灣 2024 年的實際經濟成長率已達 4.3%,為近年來少見的強勁表現,這背後的推力,除了出口強勁、AI 應用需求帶動晶片生產外,內需也逐步回暖,形成雙引擎拉動。
從通脹面來看,台灣 2025 年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預測為 1.8%,顯著低於全球平均水準,顯示物價壓力相對可控。而 2026 年 CPI 則預估將進一步下降至 1.6%,為政策制定者提供更大空間。
失業率方面,台灣被 IMF 認為勞動市場趨於穩定,預測 2025 與 2026 年皆將維持在 3.4%,回到疫情前的水準,也印證了企業對未來景氣的基本信心。
雖然外部風險依然存在,包括全球利率走勢、美中科技戰與地緣政治變數,但台灣的韌性經濟架構與高度產業集中優勢,使其在區域內的成長動能仍具亮點。IMF 的正面修正,也為台灣經濟未來兩年的表現添了一筆「穩中有進」的註腳。
總之,全球經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低速、分裂、不確定性」成為主旋律。
接下來,投資者、企業與政府若仍抱持過去的成長邏輯與預期,將難以應對這個時代的變局。在這個「後全球化時代」,GDP 的每一個小數點,都代表一場資源、政策與信任的博弈。
IMF 每年會固定發布 2 次全球的經濟預測,主要會分析近期和中期全球的經濟發展趨勢,內容會對世界經濟進行概述和更詳細的解析,也會探討工業國家、發展中國家、市場轉型經濟體以及市場正迫切感興趣的議題。
推薦閱讀:
IMF的由來與發展
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成立於 1945 年,而這個概念是在 1944 年 7 月,在美國的布萊頓森林的一場會議中,被當時美國副財政部長哈里·迪克特·懷特提出,過陣子各國就在會議上達成共識,於隔年成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爾後 IMF 致力於解決國際上金融危機,監督國際間的經濟動向,提供援助等等,成立至今已經處理了大大小小的事件,但不是每一件事都那麼光鮮亮麗,偶有出現一些處理不好的事件,在接下來的幾段會再仔細說明。
推薦閱讀: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功能有哪些?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基本上要履行三個職責:監督經濟走向、提供技術支援、提供財務協助(借款),以下再仔細說明:
1. 監督經濟走向(Surveillance)
IMF 收集了大量有關於各國經濟、國際貿易、全球經濟的數據。透過研究這些數據,IMF 會再定期提供國家及全球整體經濟的預測,這些預測會被整理在「World Economic Outlook」中,讓所有人都可以了解 IMF 對全球經濟走向的看法。
此外,IMF 還會對成員國提出財務政策建議,這個行為就叫「監督 Surveillance」,IMF 會識別風險並提出恰當的改善建議,力求國家經濟會成長,促進金融穩定。
舉個例子,2023 年 10 月 IMF 發布了一項對亞太地區分析的《地區經濟展望》,內容提到亞太地區在 2023 年仍是全球經濟成長的關鍵地區,主要分為三個章節:
- 展望:經濟成長和降通膨會面臨的挑戰
- 亞太近期面對的通貨膨脹情況
- 中國的趨勢成長將如何影響其他亞洲地區
為何 IMF 要做「監督」這件事呢?因為考量到要維持全球經濟穩定的情況下,一個國家的問題或政策可能會影響其他國家的利益,而 IMF 的成員國可說是囊括全世界,所以 IMF 是有能力影響各國與各國之間的經濟走向的,為了避免經濟問題發生,IMF 就要適時介入來監督某個國家的財務政策。
延伸閱讀:
2. 提供技術支援(Capacity Building)
除了提供財務政策上的建議,IMF 還能向成員國提供技術以及培訓上的支援,而且這些支援還是「客製化」的,IMF 會對各國量身定制出支援方案,包括數據收集及分析,幫助成員國有能力做出財政決策,從而建立有規模的經濟制度,促進經濟穩定,以及發展實現長期的目標。
這些決策包括:
- 編列稅收制度
- 制定預算
- 做好基礎公共設施
- 改善貨幣及匯率政策
- 提高宏觀經濟分析的能力
- 建立法律框架
- 提高數據收集能力
- 實行包容性政策,解決不平等問題等等
3. 提供財務協助 / 借款 (Lending)
IMF 還會提供資金(實際上是借款)給一些正在處於經濟困難的國家,來預防更嚴重的經濟危機(這些資金的來源就是成員國的配額支出)。
如果 IMF 沒有及時提供資金援助,成員國的經濟可能會更加嚴峻,政府支出就會被壓縮,進口下降,經濟活動整體下滑,也會連帶影響到全球經濟,所以 IMF 才會需要在適當的時機提供適當的金援。
套一句 IMF 官方的解釋,IMF 貸款的目的是要讓成員國獲得一點「喘息空間」,讓成員國能夠有效的調整政策,來為經濟增長奠定基礎。
最近的一次借款發生在 2023 年 12 月,IMF 提供斯里蘭卡約 3.37 億美元,來幫助該國經濟重組及改革,並期望到 2028 年為止 GDP 會持續改善。
IMF提供多種貸款工具,以協助會員國應對經濟困難。以下三種是最常見、廣泛實施的貸款安排:
- 備用安排(Stand-By Arrangement, SBA)
備用安排主要針對短期國際收支失衡,提供為期通常在12至24個月、最長不超過36個月的融資支援。這類安排適用於需要迅速穩定外匯與經常帳赤字的國家。 - 延伸基金安排(Extended Fund Facility, EFF)
EFF 屬於中期融資工具,貸款期間可達4至10年,旨在幫助國家解決深層次的結構性經濟問題,例如長期的國際收支不平衡。這些問題通常透過財政與金融改革、公共企業私有化等手段來處理。 - 減貧與增長工具(Poverty Reduction and Growth Facility, PRGF)
顧名思義,PRGF 專為最貧困的會員國設計,目標是協助減少貧窮、奠定經濟發展基礎。該工具的貸款利率特別低,旨在提供長期且可持續的成長空間。
除了貸款安排之外,在重大經濟危機中,IMF亦會提供緊急資金支援,例如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期間對南韓的援助,協助其避免主權債務違約。此外,對於因自然災害引發經濟危機的國家,IMF亦能提供緊急貸款。
儘管 IMF 的所有貸款工具皆以促進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並致力於制定可被當地民眾接受的改革政策,但 IMF 並非援助機構。所有貸款都附帶條件,借款國必須執行結構調整方案(SAPs),並優先償還所借資金。
因此,IMF 的主要對象多為發展中國家、轉型經濟體與新興市場國家——這些國家通常曾遭遇嚴重金融危機,需要國際社會的支持來重建經濟基礎。
IMF的主要成就
IMF 成立至今,已經解決了國際上大大小小的經濟災難,這邊列舉兩個 IMF 的成就,讓讀者更了解 IMF 的實際作用:
1. IMF 韓國援助事件
雖然當下解決了韓國的經濟困難,但後續韓國人民出現了一些批評聲浪,反對 IMF 的干涉,下一段會在提到。
2. IMF 巴西援助事件
2002 年中旬,巴西正在進行一場總統選舉,由於擔心選舉後可能會發生一些經濟變化,當時最擔心的就是大量資金會外流,讓巴西正處在危機邊緣,而 IMF 這時提供了將近 300 億美元的金援,來幫助巴西度過難關,以穩定金融市場。
推薦閱讀:
IMF的批評聲浪
雖然 IMF 的立意良善,也確實有解決許多國際上的金融糾紛,但是 IMF 並不是全能,過往至今有許多批評的聲浪,而其中最被人詬病的就是「IMF 會介入國家政策,影響當地人民的生活」,譬如上述距離的韓國就是其中之一,以下會仔細說明:
1. 韓國
韓國雖然獲得了 IMF 的 600 億美元紓困金,但同時也面對許多「不公平」的條件,譬如允許外國人可持有 50% 以上的韓企股份、允許外國人收購韓企(包括惡意收購)、取消終身聘雇制。這些要求實際上讓韓國人民的生活和企業的發展更加艱鉅。
你知道嗎?當時韓國人民還受不了,於是自主發起了一場「獻金運動」,希望能趕快還清貸款,全韓有 ¼ 人口自掏腰包來「救國」,總共貢獻了約 22 億美元,有趣的是,國際上其實對這項運動所帶來的價值表示讚賞。
韓國後來在 2000 年底還清 IMF 的貸款,隔年 8 月 IMF 也結束干涉韓國政治,正式退場。
2. 阿根廷
阿根廷曾因採用 IMF 的建議,被 IMF 譽為模範國家,但在 2001 年阿根廷出現災難性金融危機。
不少人認為阿根廷出現金融危機,就是因為 IMF 建議阿根廷「要緊縮財政預算,以及私有化重要資源開發項目」,導致阿根廷的基礎建設、福利和教育制度不完善才引發危機,而且此事件讓南美洲國家更加不信任 IMF,甚至指責 IMF 該為南美洲的經濟問題負責。
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差別
IMF 與世界銀行齊名為「世界兩大金融機構」,皆於1944年布雷頓森林會議(Bretton Woods Conference)上成立,不過兩者是完全不同的機構,在功能上也有區別。
以目標來說,這兩個組織是一樣的,它們致力於提高全球(尤其是成員國)的生活水平,但它們達成這個目的的方式和邏輯不一樣。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比較像是會計師的角色,會紀錄成員國的財務數據,並從這些數據推算出經濟走向,制定經濟政策,目的是要維持全球整體的金融秩序,維穩全球貨幣體系,監督國際間的匯率與金融動態。
世界銀行則如其名更像是銀行的角色,會長期貸款給開發中國家及落後國家運用,提供他們資金來發展經濟,也藉此來消除貧困。
有趣的是,IMF 跟世界銀行一樣都會提供資金,那他們到底差在哪裡?
其實 IMF 所提供的資金都可以想像成「緊急救難金」,當某個國家發生經濟災難需要急救,IMF 才會評估是否要提供這筆資金,
反觀世界銀行提供的資金屬於「長期融資」,提供資金的目的不是要拯救經濟,而是建立在經濟穩定的前提下,把這筆資金借給成員國來提升經濟表現,著重於強化私營部門的發展。
IMF | 世界銀行 | |
工作內容 | 紀錄、監督、提供技術支援、提供援助資金 | 借貸、收款,就是銀行在做的事 |
目標 | 維持整體金融秩序 | 協助成員國提升經濟;解決貧困 |
資金借貸的原則 | 能拯救成員國脫離經濟困境 | 能幫助成員國發展經濟 |
IMF 的經濟預測是否準確?
那 IMF 預測的全球經濟成長率對比實際經濟成長率,到底準不準確呢?根據國外財經媒體 Quartz 的說法,IMF 在大部分情況下相當準確,預測值與實際值只相差不到 1%,但是在經濟衰退發生前夕及衰退期間則表現不準,誤差值超過 1%。
下圖是 IMF 的成長率預估值與實際成長率的表現:
- 紅色實線:實際成長率
- 藍色虛線:IMF 預估成長率

以 1980 至 2021 年的數據來看,可以發現在 1990 年代初期和 2000 年代時期,IMF 預估的成長表現明顯脫離實際的成長率,且是高於實際表現的,這側面代表 IMF 可能會高估成長表現。
但在新冠疫情前幾年的預測當中,IMF 的預測則與實際成長表現相去不遠。而以這 40 年間的數據來看,IMF 預估的成長趨勢與實際成長趨勢呈正相關。
所以綜上觀察,IMF 預估的成長率或許有些許落差,尤其在新冠疫情之前的經濟衰退中比較明顯,但是 IMF 預估的成長趨勢至少是絕對準確的,所以投資人還是可以將 IMF 的預測值當作草考未來整體宏觀經濟的一項指標。
IMF真的有存在的必要性?
IMF 成立至今功績無數,但也飽受批評,國際間時不時就會傳出 IMF 是否有存在價值的新聞,關於這個存在必要性的爭議實在太多,很難一言以蔽之的説有或沒有。
但可以肯定的是,IMF 之所以存在絕對有它的意義在,客觀來說,如果沒有 IMF 這樣的組織,當某國發生經濟災難卻無從獲得財務支援,最糟的情況就是國家破產,導致人民生活更困苦,還遭到其他大國的剝削,就會導致「大國恆強,小國消失」的局面。
但 IMF 有一些像美國這樣的高投票權國家,會左右全球財務的走向,藉由它們在組織內的地位,也會影響其他成員國的利益,譬如對成員國提出不合理的要求,甚至干預他國的政策,韓國就是一個經典的例子,韓國雖然得到了 IMF 的支援,能夠解決燃眉之急,卻遭受到外資的入侵,導致人民的生活「並沒有比較輕鬆」,但要說這是 IMF 的錯嗎,其實很難立馬下定論。
所以 IMF 是否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若端看最終目標和想解決的問題,會發現是立意良善的,但中間的處理過程可能還有些爭議之處,所以要改善的部分是過程,才會更加鞏固 IMF 存在的必要性。
總結
總結來說,IMF 是一個能促進全球金融穩定的組織,內部成員國就高達 191 個,足以影響全世界,而組織內部的資金來源就是成員國的「獻金」,獻金的多寡能決定這個國家在 IMF 中的投票權,其中美國就是當中之首。
IMF 有三大功能:
- 監督整體經濟走向
- 提供成員國技術支援
- 提供財務協助(借貸)
上述三大功能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要防止全球經濟衰退,也是 IMF 的成就所在,但在實施支援的過程中,往往因為處理措施不當而遭到一些批評聲浪,所以關於 IMF 是否有存在必要性的討論聲浪從沒熄滅。
至於 IMF 對於未來經濟的預測,其整體預測趨勢與實際成長表現一致,所以也可以當作投資人作為參考未來經濟表現的其中一個指標。
免責聲明
此文章內容僅作為教學、分享及參考的用途,而非專業的投資建議。由於個人的情況及需求不同,你可以聯係 Spark Spark Finance 團隊或咨詢你的理財規劃師,以取得專業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