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喜歡低風險、穩定獲利投資法,基金必然是最熱門選項。但其實基金也分成至少3種,那就是共同基金(Mutual Fund)、指數型基金(Index Fund)和指數股票型基金(ETF)。投資者要如何選擇?
同樣是基金,但上述3種基金無論在投資策略、風險、回報、管理費率上都大不相同,投資者在買入前,必需思考自己的需求是什麼,否則很容易出現,理想和實際回報有巨大落差的情況。
究竟如何區別上述3種基金?投資者該怎麼選擇?這篇文章將會一一解釋。
共同基金 Mutual Fund
共同基金(Mutual Fund)屬於「主動型」基金,也就是基金經理會按照經濟週期、股市動態等,來調整基金投資組合,擴大投資回酬。換句話說,基金經理對於基金的投資組合,有很大話事權。而大部分基金經理的目標,是讓基金表現跑贏大盤。
很多人放心投資在共同基金,是因為多數經理人已具備豐富投資知識,且受到大馬證監會(SC)認證,有一定專業能力。
另外,共同基金也有「積極」、「保守」投資風格之分。若是保守型基金,經理會將大部分資金,投在固定收益產品,例如債券。比如說,宏利投資管理(Manulife Investment Management)旗下的「PRS-Conservative Fund」就是把大約68%的資金,買入固定收益產品。
這類基金相對安全,但也註定了投資回報率低。畢竟基金的主要目的,是讓資金保值,而不是得到理想回報。
至於較為「積極」的基金,則會把一定份額的資金,投入成長型的公司和市場,創造更大盈利。以大眾信託基金(Public Mutual)旗下的「Public Aggressive Growth Fund」為例,會把70%以上的資金投資在國內外股市。
這類基金回報固然比較可觀,但必然伴隨著更高風險。所以說,凡事都有兩面性,投資者需按照自己的需求、風險承受能力來做決定。
延伸閱讀:你應該買基金嗎?
指數型基金 Index Fund
指數型基金(Index Fund)屬於「被動型」基金,也就是基金經理必需按照所追蹤的指數(Index),來調整基金投資組合。簡單來說,指數型基金很大程度是在「模仿」特定指數的投資組合,讓基金績效貼近指數表現。
指數 Index:按照某個指標或條件計算出來的數值,用以代表一個市場,或者其中一個行業或板塊的表現和變化,如富時大馬綜合指數 KLCI Index、道瓊工業平均指數 DJIA Index、標準普爾500指數 S&P 500 Index。
指數型基金 Index Fund:從指數衍生的投資產品,追蹤與複製指數,追求達到和大盤指數價格趨勢和績效幾乎一致的表現。
世界上第一檔成功的指數型基金是美國先鋒500指數型基金(Vanguard 500 Index Fund),成立於1976年,追蹤的是標準普爾500指數。
以國內指數型基金為例,「PMB Shariah Index Fund」主要追蹤富時大馬 Emas Shariah 指數(FBMSHA),買進的多數為 FBMSHA 成分股;「RHB KLCI Tracker Fund」則追蹤富時大馬綜合指數(KLCI),會把90%以上資金買進 KLCI 成分股。
推薦閱讀:
相比起共同基金,指數型基金經理不需要花費太多心神,來調整投資組合,因此這類基金的收費會相對低,管理費在 0.5% 以下或更低。
比如 Vanguard 500 Index Fund Investor Shares(VFINX)的管理費就低至0.14%,假如投資 5,000 美元,每年的費用只要 7美元,遠比普通共同基金低(管理費1%至2%,計算在基金的每單位資產淨值 NAV 內)。
不過,指數型基金的投資回報,也很大可能比共同基金遜色,畢竟後者可以透過靈活調整組合,讓績效突破大盤表現;而指數型基金,則多數和大市同步。
指數股票型基金 ETF
指數股票型基金(Exchange Traded Fund,ETF),又稱交易所交易基金,就是可以在交易所裡買賣的基金,投資者不需要透過基金公司、基金代理來購買。
廣義上講,指數股票型基金(ETF)也屬於指數型基金。
許多人對 ETF 都有一個誤解,就是 ETF 必然是追蹤指數的被動型基金。其實,國外市場已有主動型基金,例如 ARK Innovation ETF(ARKK)、JPMorgan Ultra-Short Income ETF 等。
至於國內 ETF,則多數是被動型基金,例如 FTSE Bursa Malaysia KLCI ETF、MyETF Dow Jones U.S. Titans 50等。
投資 ETF 的一大好處,是入金門檻比較低。以國內的基金來說,共同基金、指數型基金的最低入金額多數為 RM1,000;至於 ETF,則可能只需數百令吉,取決於 ETF 股價(國內外 ETF 都一樣)。
延伸閱讀:
下圖整理共同基金、指數型基金和 ETF 的主要分別。
共同基金 | 指數星基金 | ETF | |
投資方式 | 透過基金公司 | 透過基金公司 | 在股票交易所自行交易 |
投資風險 | 主動 | 被動 | 不一定 |
目標 | 超越大盤績效 | 複製或貼近大盤績效 | 取決於ETF是主動還是被動型基金 |
投資門檻 | 中 基金公司會有最低投資單位/金額限制 | 中 基金公司會有最低投資單位/金額限制 | 低 依據股價而定,也可采用零股方式交易 |
最低投資單位 | 依據基金公司額最低金額限制 | 依據基金公司額最低金額限制 | 以股為單位 |
費用 | 高平均0%-7%依基金公司/商品而異 | 中 平均0.1%-0.5%依基金公司/商品而異 | 低 平均0.03%-0.05% 依基金公司/商品而異 |
投資組合變動頻率 | 高 | 低 | 不一定 |
透明度 | 低 每季公佈 | 高每季公佈 | 高 每季公佈 |
流動性 | 低 購買2-3天,贖回2-3天 | 低 購買2-3天,贖回2-3天 | 高 股市開盤即可臨時買賣 |
投資者該如何選擇?
決策人
共同基金經理可以靈活調整組合,因此投資回報有望跑贏大盤績效;但也有可能因為經理的判斷失誤而蒙受虧損。
至於指數型基金,勝在擁有較強穩定性,投資者不用擔心會出現劇烈波動;ETF 的話,得事先了解它屬於主動還是被動型基金。
投資者買入前,可以先查閱該基金往年表現,和投資風格趨向於積極或是保守、投資組合等,將風險鎖定在可承受範圍內。
投資成本
由於共同基金經理需要耗費更多心神,來調整投資組合,因此收取的管理費用,一般會比指數型基金和 ETF 來得高。
入金門檻方面,國內的共同和指數型基金最低門檻,多數為 RM1,000;相比之下,ETF 門檻較低,取決於 ETF 的每股價格,適合資金規模較小的投資者。
透明度
大多數共同基金,只會顯示組合中前5大或前10大投資標的,而不會展示詳細持股資訊;相比之下,指數型基金和 ETF 的透明度較高,因為投資者比較容易掌握投資組合結構。
延伸閱讀:投資信託基金真的能每年穩賺8%?揭密基金經理沒有告訴你的事
總結
共同基金以超越大盤績效為目的,會受到基金經理的投資策略和經驗所影響。而指數型基金和 ETF 則以複製大盤指數為目標,低成本被動投資,需要長期持有才能取得良好的回酬。
共同基金、指數型基金和 ETF 各有優缺點,建議投資者評估個人的風險承受範圍、投資回酬的期望值後,才選擇最適合的投資工具。
延伸閱讀:主動型基金 vs 被動型基金,該買哪個好?
免責聲明
此文章內容僅作為教學、分享及參考的用途,而非專業的投資建議。由於個人的情況及需求不同,你可以聯係 Spark Spark Finance 團隊或咨詢你的理財規劃師,以取得專業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