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IT VS EBITDA 區別、公式、如何計算?與淨利潤關係?

Tobby
By
Tobby
作者
Tobby 是 Spark Spark Finance 的前合作作者,目前是一位財經記者,常采訪上市公司 CEO、基金經理、股票分析師、經濟分析師等金融界人士,獲取一手消息。他爲 Spark Spark Finance 撰寫了股票、基金、宏觀經濟、信用卡等内容。憑藉其從業經驗,他能深入解析上市公司的業績表現、發展前景、行業動態、策略特點、風險收益情況等,為讀者提供實用的股票投資分析和建議。他也善於洞悉宏觀經濟政策走向、經濟運行情況,並解讀其對投資市場的影響。

很多投資者閱讀財經新聞、投行研究報告時,往往會被 EBIT 和 EBITDA 這兩個英文單詞搞得一頭霧水,搞不清楚它們指的是什麼。

其實,EBIT 指的是扣除利息、稅項前利潤(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And Taxation)

EBITDA 則是扣除利息、稅項、折舊、攤銷前利潤(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Taxation, Depreciation and Amortisation)

這麼長的投資名詞,讓很多投資者感覺很艱澀難懂,認為只有專業會計師才會明白。但只要稍微深入了解,便可以發現它們沒有想象中那麼複雜!

而且,弄清楚這兩個單詞後,也可以進一步了解,公司主要業務的賺錢能力有多強,這是投資者最終決定前,不能跳過的一步。

EBIT(稅前息前淨利)和 EBITDA(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都是評估公司核心業務表現和盈利能力的指標。這篇文章會和大家介紹EBIT VS EBITDA 的意思和區別、計算公式,有哪些用途及局限性,以及在使用這兩指標評估企業盈利能力時的注意事項。 它們與淨利潤有什麼關係?

- Advertisement -

EBIT 稅前息前淨利 / 息稅前利潤意思

EBIT 是 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And Taxation 的縮寫,從字面直譯是扣除貸款利息(Interest)、需要繳付的稅額(Taxation)前的利潤,簡稱「稅前息前淨利」 或 息「息稅前利潤」。

一家公司透過主營業務(產品或服務)賺取營業收入(Revenue),減去營業成本(Cost of Goods Sold, COGS)、銷售和行銷費用(Selling and distribution expenses)等支出,得出營運利潤(Operating Profit)。

接著,公司利用這筆營運利潤支付債權人,比如銀行貸款利息等財務費用(Finance costs),最後再用剩下的利潤向政府繳交所得稅費用(Income tax expense)。最後剩下的,就是公司普通股東能分配的淨利潤(Net Profit)或稅後淨利

一般上,投資者透過新聞或者是各種看盤軟體查詢的公司淨利潤(Net Profit),都是扣除貸款利息、稅項這兩個項目後的數字。

EBIT公式與計算(EBT稅前淨利的進一步應用)

  • EBIT = 净利潤 + 利息 + 稅額

息稅前利潤EBIT計算公式

稅前息前淨利 / 息稅前利潤(EBIT)計算方式是由「淨利潤」、「利息」和「稅額」相加所得到的結果。

詳細一些的 EBIT 計算方式則是將「營業收入」減去「營業成本」和「營業費用」後,再加上「營業外收入(支出)」所得出的結果。

簡單來説, 你可以把 EBIT 理解爲是「稅前淨利(Earnings Before Tax , EBT)」+ 利息。

因此,我們也可以清楚看出 EBT 和 EBIT 是不同的概念。EBT 是減掉了利息,EBIT則把利息加回來:

- Advertisement -
  • EBT 在稅金計算前,已經考慮了利息支出的影響,反映公司在支付稅款前的盈利能力
  • EBIT 不包括利息支出和所得稅,反映公司的營運效率,不受財務結構和稅率影響

明訊MAXIS 2021財政年第三季度的損益表

舉個例子,以明訊(MAXIS,6012)2021財政年第三季度的損益表(Income Statement)說明,EBIT 息稅前利潤的計算結果如下:

淨利潤 Profit for the period = 3億2500萬令吉

利息 Finance Costs = 1億1200萬令吉

稅額 Tax Expenses = 1億1600萬令吉

EBIT 息稅前利潤 = 淨利潤 + 利息 + 稅額 = 3億2500萬 + 1億1200萬 + 1億1600萬 = 5億5300萬令吉

爲什麽要用 EBIT?

由於每一家公司的負債水平和需要繳付的稅額不盡相同,假如投資者只關注淨利潤,不將貸款利息、稅項排除在外,很難看見公司依靠主要業務賺錢的能力。

EBIT 排除了貸款利息和需要繳付的稅項,在評估公司的賺錢能力時,便能直觀看到公司依靠主要業務賺錢的能力。

 A公司(元)B公司(元)
營業額(Revenue)20,00025,000
成本(Cost)-10,000-10,000
利息0-7,000
淨利潤10,0008,000

- Advertisement -

舉個例子,A公司的營業額是20,000元;B公司的營業額則是25,000元,比A公司多出5,000元。

兩家公司的成本則相同,都是10,000元。

在減去成本與利息後,A公司的淨利潤為10,000元,B公司則只有8,000元,比A公司少了2,000元。這是因為 A公司不需要繳付貸款利息,B公司則需要支付7,000元利息。賬面上來說,似乎 B公司賺得比 A公司少,盈利表現不及 A公司。

如果把利息開銷排除在外,可以發現 B公司的毛利(Gross Profit :營業額 – 成本)為15,000元,比 A公司的10,000元,多出5,000元。

意思是說,B公司依靠主要業務賺錢的能力,其實更勝 A公司一籌!

因此,如果投資者只透過觀察淨利潤來評估公司的盈利能力,很容易誤以為 A公司比 B公司更賺錢,從而導致 A公司的價值被高估,而 B公司的價值則被低估。

通過關注 EBIT 息稅前利潤,也就是公司的營業利潤,才能在不受負債和稅務的影響下,真實反映公司核心業務的盈利能力。

EBIT的局限性

儘管EBIT(稅前息前淨利)排除了利息和稅項的影響,使公司間的營運表現更具可比性,但它仍然無法完全反映公司的真實財務狀況和營運效率。

EBIT 的局限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忽視資本結構影響

- Advertisement -

EBIT不考慮公司的負債水平和融資成本。兩家EBIT相同的公司可能因為負債結構不同而有很大的淨利潤差異。這可能導致投資者低估高槓桿公司的財務風險。

2.無法反映稅務效率

不同公司因各種原因(如稅收優惠、跨國經營)可能面臨不同的實際稅率。EBIT忽略了稅務管理對公司最終盈利的重要影響。這可能使稅務效率高的公司被低估,或稅務負擔重的公司被高估。

3.未考慮資產密集度

EBIT不包括折舊和攤銷,這對資本密集型企業尤為重要,可能會高估需要大量資本投入維持運營的公司的實際盈利能力,所以難以準確比較資產密集度差異很大的公司。

4.現金流差異

EBIT是基於權責發生制的會計指標,可能與實際現金流存在顯著差異。它無法反映應收賬款回收、存貨周轉等營運資金管理的效率,可能掩蓋現金流問題,特別是對於快速成長但現金流緊張的公司。

5.行業適用性有限

對於金融服務業,利息往往是主要的營業成本,使用EBIT可能產生嚴重誤導。在某些行業(如科技初創公司),EBIT可能長期為負,無法反映公司的真實價值和潛力。

6.忽視營運資金需求

- Advertisement -

EBIT不考慮營運資金的變化,這對評估公司的現金需求至關重要。特別是對於快速成長的企業,高EBIT可能掩蓋大量營運資金需求帶來的財務壓力。

使用EBIT時,投資者可能會忽視公司的財務結構、稅務狀況、資產管理效率和實際現金流狀況等關鍵因素。這可能導致對公司價值的錯誤判斷,尤其是在跨行業比較或評估特殊類型企業時。

EBITDA 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意思

EBITDA 是 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Taxation, Depreciation and Amortisation 的縮寫,從字面直譯是扣除利息、稅額、折舊(Depreciation)和攤銷(Amortisation)前的利潤,簡稱「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或是「稅前息前折舊攤銷前獲利」。

EBITDA 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和 EBIT 息稅前利潤,兩者都是用來評估一家公司主要業務的賺錢能力,不過從字面上我們可以看出,兩者之間的差異在於—— EBITDA 除了排除利息、稅額,還將折舊和攤銷費用排除在外。

- Advertisement -

折舊(Depreciation)

折舊是公司為有形資產(Tangible Asset)包括機器、庫存、廠房等等進行價值遞減,而產生的賬面開銷。比方說,公司掏出1000萬令吉買了一台生產機器,估計可以使用10年。那麼公司每一年都會為機器認列100萬令吉的折舊開銷。換算下來,每季折舊開銷為25萬令吉(100萬 ÷ 4)。

這麼做的原因是將購買機器產生的費用,分成10年來承擔。從賬面上看,這對盈利帶來的影響會比較輕微。否則,公司將直接在賬面上認列1,000萬令吉的成本,這對盈利帶來的衝擊更明顯。

攤銷(Amortisation)

攤銷的做法和折舊大同小異,只不過對象是無形資產,包括專利、版權等等。

要強調的是,折舊和攤銷只是賬面成本,並不會影響到公司的現金流。畢竟購買資產時繳付的金額,早已經記在當時候的現金流量表(Cash Flow Statement)裡。

正因為如此,很多分析員、基金經理在評估公司的賺錢能力時,會把折舊和攤銷這兩個賬款成本排除在外,以更精準地衡量公司的獲利表現。

- Advertisement -

EBITDA公式與計算

  • EBITDA 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 = 净利潤 + 利息 + 稅額 + 折舊和攤銷費用

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EBITDA計算公式

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EBITDA)計算方式是由「淨利潤」、「利息」、「稅額」和「折舊和攤銷費用」相加所得到的結果。

簡單一些的 EBITDA 計算方式則是將「EBIT 息稅前利潤」加上「折舊和攤銷費用」所得出的結果。

這裡我們繼續沿用明訊(MAXIS,6012)2021財政年第三季度的損益表(Income Statement)說明,EBITDA 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的計算結果如下:

淨利潤 Profit for the period = 3億2500萬令吉

利息 Finance Costs = 1億1200萬令吉

稅額 Tax Expenses = 1億1600萬令吉

折舊和攤銷費用 Depreciation and Amortisation = 4億3500萬令吉

EBITDA 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 = 淨利潤 + 利息 + 稅額 + 折舊和攤銷費用 = 3億2500萬 + 1億1200萬 + 1億1600萬 + 4億3500萬 = 9億8800萬令吉

爲什麽要用 EBITDA?

由於每家公司的資本結構、融資成本、稅務情況以及資產折舊和無形資產攤銷政策各不相同,如果投資者只關注淨利潤或EBIT,可能難以準確比較不同公司的核心營運效率和現金產生能力。

EBITDA 排除了利息、稅項、折舊和攤銷的影響,在評估公司的營運表現時,能夠更直觀地反映公司的核心業務盈利能力和現金流產生能力,尤其適用於以下情況:

  1. 跨行業比較: EBITDA 能夠消除不同行業間資本結構和資產密集度差異的影響,使比較更加公平。
  2. 高成長企業評估: 對於快速成長但可能暫時虧損的企業,EBITDA 可以更好地反映其潛在盈利能力。
  3. 併購分析: 在企業併購時,EBITDA 有助於評估目標公司的內在價值,不受其現有財務結構影響。
  4. 債務償還能力分析: EBITDA 近似於營運現金流,可用於評估公司償還債務的能力。
  5. 資本密集型行業: 在電信、製造業等行業,EBITDA 可以更好地反映公司的實際營運效率。

使用 EBITDA 時,投資者能夠更容易地聚焦於公司的核心營運表現,而不受到財務結構、稅務策略和非現金支出等因素的干擾。這使得不同規模、不同行業、不同發展階段的公司之間的比較變得更加可行和有意義。

巴菲特超討厭 EBITDA!EBITDA 的局限性

巴菲特和他的芒格是最著名的「反 EBITDA 者」。巴菲特多次公開抨擊 EBITDA 的使用,認爲 EBITDA 是一個誤導性的指標,可能掩蓋公司的真實財務狀況。

- Advertisement -

巴菲特的投資原則一向來都是「絕不投資自己不懂的產業」。雖然近年來有開始投資科技股,可是也曾多次説明自己不懂電腦、網絡、科技、AI的情形,因此,他主要專注在傳統產業的投資。

這種投資傾向固然影響了巴菲特隊 EBITDA 的看法,但也反映了 EBITDA 的局限性:

1.EBITDA 忽視資本支出

EBITDA 代表現金收益,但和巴菲特關注的自由現金流不同,因爲EBITDA 不考慮折舊和攤銷,這些實際上代表了維持業務所需的資本支出。這些支出代表了已發生的、無法避免的資本投入,必須被收回。

特別是傳統產業,折舊和攤銷對應的資本投入帶有資金成本,重要性可能超過常規經營支出。如果這些成本無法被利潤覆蓋,可能導致失敗的投資。巴菲特認為,這些費用是真實的,不應被忽視。

舉例來説,假設有兩家公司,A和B

公司A(低資本密集度):

  • 收入:1000萬
  • EBITDA:200萬
  • 折舊和攤銷:20萬
  • 利息:10萬
  • 稅收:40萬
  • 淨利潤:130萬

公司B(高資本密集度):

  • 收入:1000萬
  • EBITDA:200萬
  • 折舊和攤銷:100萬
  • 利息:50萬
  • 稅收:10萬
  • 淨利潤:40萬

兩家公司的EBITDA相同,但淨利潤差異巨大。巴菲特會更看重公司A,因為它有更高的淨利潤和更低的資本支出需求。

2.美化財務狀況

- Advertisement -

EBITDA 可能使高負債、資本密集型企業看起來更有吸引力。巴菲特警告,聽到有人用 EBITDA 估值時,「就該捂緊自己的口袋了」。

最經典的例子就是90年代網路泡沫期間,EBITDA 被廣泛使用於新興科技公司估值。

這些公司通常有大量早期研發投入和硬體投資,傳統盈利指標難以應用。

EBITDA 被用來美化持續虧損公司的財務狀況,推高股價。

結果,當泡沫破裂時,納斯達克指數在泡沫破裂後縮水,花了15年才重回5000點

EBIT VS EBITDA 的區別

指標EBTEBITEBITDA
特點包括利息支出,
但不包括所得稅
不包括利息支出和所得稅,
但納入折舊及攤銷的影響
不包括利息、稅項、
折舊和攤銷費用
用途評估公司整體盈利能力比較不同資本結構和稅率的公司評估公司營運現金流和償債能力
優點反映公司實際盈利便於跨公司比較提供更廣泛的盈利指標
缺點受財務結構影響忽略資本成本可能掩蓋實際財務狀況

透過 EBIT 和 EBITDA 的計算結果,投資者可衡量公司利用主要業務的盈利能力。在實際運用上,EBIT 和 EBITDA 適用的產業則不一樣。

EBIT 息稅前利潤適合用來分析重資產的公司,例如汽車、航空、製造業公司等。因為這類公司的資本支出(CAPEX)和收入來源,都和旗下的有形資產息息相關。

換句話說,資產的更新換代,會動搖公司的業績表現和現金流,因此投資者計算公司賺錢能力時,最好把折舊考慮在內。

EBITDA 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則適合用來分析輕資產的公司,例如軟件研發、咨詢公司等。

- Advertisement -

評估EBIT和EBITDA時要注意什麼?

不能忽略公司債務

如前面所說,EBIT 和 EBITDA 都沒有將公司貸款利息計算在內,等於把公司還債成本排除在外。

不過,投資者分析一家公司基本面時絕對不能忽略債務水平、利息成本等等,畢竟 EBIT 和 EBITDA 數字亮眼,但還債成本居高不下,同樣會不利於公司發展前景。

意思是,EBIT 和 EBITDA 絕對不是評估公司的唯一指標,必需配合淨利潤、債務水平等數據來分析,才能得到更全面的答案!

推薦閱讀:

只適合與同行比較

EBIT 和 EBITDA 只適合用作對比同行之間的表現,比如說,手套公司與手套公司之間比較、軟件公司與軟件公司之間比較。這是因為同行內的生意模式、使用的資產類別比較相近,所以才有對比價值。

把業務模式、資產規模和類別不同的公司放在一起對比,則會產生很大的誤差。

不能單獨看一個指標,需要配合使用

雖然 EBIT 和 EBITDA 提供了有價值的信息,但投資者應該將其與其他財務指標(如淨利潤、自由現金流、資本回報率等)結合使用並考慮行業特性和公司具體情況,以獲得更全面、準確的財務分析。

因爲任何財務指標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在分析財報時,很難只看一個數據就判定公司的好壞,只有搭配運用,才能夠真的找到適合你投資的公司。

總結

EBIT 和 EBITDA 都是評估公司核心業務表現和盈利能力的指標,而且分析一家公司在不同時期的 EBIT 和 EBITDA 數據變化,更能看出公司的盈利能力變化,是持續成長或正在走下坡。

- Advertisement -

當然,這不意味著投資者可將債務排除在外,擁有較高債務的公司相對承受更高的財務風險,甚至在經濟不景氣時出現經營危機。因此,建議投資者同時參考不同數據指標,才能更準確地評估公司表現,做出合適的投資決定。

財報系列文章延伸閱讀:

免責聲明

此文章內容僅作為教學、分享及參考的用途,而非專業的投資建議。由於個人的情況及需求不同,你可以聯係 Spark Spark Finance 團隊或咨詢你的理財規劃師,以取得專業的建議。

Share This Article
作者
Tobby 是 Spark Spark Finance 的前合作作者,目前是一位財經記者,常采訪上市公司 CEO、基金經理、股票分析師、經濟分析師等金融界人士,獲取一手消息。他爲 Spark Spark Finance 撰寫了股票、基金、宏觀經濟、信用卡等内容。憑藉其從業經驗,他能深入解析上市公司的業績表現、發展前景、行業動態、策略特點、風險收益情況等,為讀者提供實用的股票投資分析和建議。他也善於洞悉宏觀經濟政策走向、經濟運行情況,並解讀其對投資市場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