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魷魚游戲》教會我們的5個理財觀念 看懂了足以影響你的一生

Chung Wei
By
Chung Wei
作者
Chung Wei 是 Spark Spark Finance 的前合作作者,產出了多篇券商評測、個人理財及房產内容。券商評測方面,他擅長以保姆級手把手的方式確保讀者可以成功開戶券商平臺。在個人理財的房產方面,他擅長以生活化的方式反思和當前的理財方式,幫助小資族理性投資。他此前也在金融公司擔任基金經理的風險顧問和數據分析師,擁有非常專業的投資背景,可以為讀者帶來專業的投資見解。

即便你沒有觀看最近熱播的 Netflix 韓國原創劇《魷魚遊戲》,你的社交媒體應該也會被它洗版。劇中講述的是一群窮光蛋因欠下巨大的債務、失業等現金流問題而決定參加這場《魷魚遊戲》,最後的贏家能贏走456億韓元,成為億萬富翁。

遊戲之所以引起大家的共鳴,因為我們深刻地體會到現實社會的無奈,以及正確的理財觀如何改變生活。

這篇文章以劇里的劇情與角色為參考,分享五個人生黃金理財觀。

設定具體的短、中、長期目標並實踐它

我們先不談劇情里的演員的動機與目標是否正確,但你可以從遊戲中發現,所有參賽者的目標都很明確。他們想要成功在這場遊戲中倖存並贏得456億的獎金。雖然他們知道參與遊戲的代價很大,但他們還是朝着目標——解決現金流問題而前進。

回到我們的現實生活,無論是理財或投資,我們都有應該設定清晰的目標,並竭盡所能去實踐它。過程中,一定會有阻礙或誘惑,例如股市動盪、想買奢侈品等,打亂了步伐,但是只要我們有清晰的目標,無論是多大阻礙或誘惑,也不會影響我們持續存錢、投資。

- Advertisement -

你可以嘗試擬定適合自己的 SMART 目標,即 Specific(具體的)、Measurable(可衡量的)Achievable(可實現的)、Realistic(實際的)及 Time-bound(有時限的)的理財和投資目標。在這些目標里,再細分短、中、長期目標。

以SMART設定目標

例如,你今年30歲,月收入 RM3,500。你的主動收入並不多,所以想通過理財和投資積累更多的財富。

每個月,你的存款率是月收入的25%,希望20年後可以存得50萬令吉。

以下是你可參照的範例。

短期目標一 :第一年存 RM10,000,作為緊急預備金。第二年再存 RM10,000,作為之後投資藍籌股的資金。

假設你的存款率為25%,那麼一個月可存 RM875,一年後存得 RM10,500。

短期目標二 :第三年存10 Lot (1,000 股)Maybank。

假設 Maybank 股價為 RM10,10 Lot 則需要 RM10,000。如果目標二達成,那麼你可以先用第二年存下的 RM10,000分批買入 Maybank 股票(例如,每個月買1個 Lot);同時每個月再存入月收入的25%,繼續進行儲蓄。假設 Maybank 的年股息率為6%,那麼一年後,每年你將得到 RM480(1000* RM8 * 6% = RM480)額外的被動收入。

中期目標:四年內 Maybank 股,達50 Lot。

接下來的四年繼續使用上一年存下的 RM10,000 購買 Maybank。雖然股價可能會有所變動,但主動收入在理想的情況下也會按年增加。若存款率不變,照理來說,存得的資金應該變多。

四年後,你將存得的股息,總共為 RM7,200。

- Advertisement -

第一年:1000* RM8 * 6% = RM480

第二年:2000* RM8 * 6% = RM960

第三年:3000* RM8 * 6% = RM1,440

第四年:4000* RM8 * 6% = RM1,920

第五年:5000* RM8 * 6% = RM2,400

長期目標 :投資美股 ETF,13年後資產達50萬令吉。

假設你把存得的股息當作投資美股 ETF 的第一筆資金,再把每月存下的 RM875 (一年 RM10,500)投進 ETF,以年回報率6%計算,13年後你只會賺取 RM213,619。

因此這個目標的可行性不大。除非在這20年裡,你不斷地提升自己的技能,通過增加主動收入以及存款、兼職副業等,或是找到一個可以每年帶給你17.86%的投資產品,那麼資產達50萬令吉才有機會達成。

因此,設定的短、中、長期的理財目標必須得實際且合理。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地衡量自己的理財是不是有成效。如果你認為自己設下的短、中、長期的理財目標是可行的,那麼就勇敢地跨越所有的困難,依照自己的策略,去實踐它!

- Advertisement -

避免欠下卡債,做個精明的消費者

魷魚遊戲的參賽者都有一個共通點——負債好幾億,有的是賭博錢財、有的是投資失利、有的欠下卡債、有的無法繳付醫療費用等,已經嚴重影響他們的基本生活。因此,就算遊戲風險再大,甚至需要賭上自己性命,也願意把希望寄託在遊戲裡。

如果你不想成為下一位參賽者,因走投無路而賭上性命,我們應該隨時檢視自己的收支狀況及善用信用卡。

過度消費很多時候是因為當我們在購物時,沒有認真思考這件物品是否「想要」還是「必要」。「想要」只是滿足我們的欲望的物品如奢侈品、最新的 3C 產品等,反之「必要」是支撐我們日常生活的物品如日常用品、食物等。

你可以嘗試這個方法:在購物時先讓大腦有足夠的時間思考及分辨「想要」與「必要」,不要衝動買下物品。先把「想要」的東西,放回架上或是放在網購的購物籃裡待上24小時,再認真思考要不要購買。如果仍然「需要」那個東西,那再買下它。這個方法會讓你暫緩當下購物的衝動。

檢視自己的收支狀況時,發現支出比預期的超出的話,就要懂得做出調整,不要等到入不敷出,或已經欠下卡債時才誠實面對自己的財務狀況。

「賺多少花多少」,我們應該懂得量力而為,別養成預支「未來」的錢「現在」用!如果現階段已經有負債,要先解決債務,再做投資或其他理財規劃。

推薦閱讀:信用卡理財4大招,花錢的同時也在省錢!

要有可觀的緊急預備金

意外總是發生在預料之外,沒有人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事。我們無法預知黑天鵝幾時會出現、下一場類似新冠疫情的大流行幾時會爆發、公司會不會遇上經濟困難而裁員導致自己失業、我們會不會遇上車禍,暫時無法工作等情況。

- Advertisement -

《魷魚有戲》裡的男主角,因賭博成癮,認為賭博可以讓他一夜致富。不過,賭博贏錢的機率極低。到了最後,男主不只沒有一夜暴富,還負債纍纍。

試想想,如果男主本身有儲蓄習慣,準備了可觀的緊急預備金,至少這筆緊急儲備金可以幫助他緩解生活上的現金流問題。

一般上,理財規劃師建議存有至少6個月的緊急儲備金。比方說,你的月收入為 RM3,000,那麼建議你至少有 RM18,000 的流動性銀行存款,充當緊急儲備金,方便在任何不幸的事情發生時,可以隨時提款。

延伸閲讀:

了解風險管理的重要性

不要以為大企業才進行風險管理的動作。

「禍從天降」,我們每個人無時無刻都在曝露於各種風險之中,如車禍、水災、火災、嚴重疾病、殘缺和死亡。因此,保險是個人理財規劃里,一項轉移風險的關鍵金融產品。

《魷魚遊戲》的男主做了一件連他自己都後悔莫及事情——把媽媽的保險解約拿去賭博。在媽媽生病被送醫院時,被迫拒絕治療,因為沒有足夠的錢繳付昂貴的醫藥費。如果男主當初不好賭,沒有把保險給解約,至少媽媽可以接受治療。

保險雖然看似用不着,但遇到風險時,卻是最好的保障。因此,買個適合自己和家人需求和財務能力的保單如醫藥卡、意外險、壽險等是必要的。

當然,不要過度投保或在不了解的情況購買保險,更不要因為代理員是你的朋友或家人,而不去理會保單里的細節及保險利益。

- Advertisement -

如果看不明白保單,記得聯繫你的代理員並搞清楚保單的細節,再評估這份保單是否真正幫助你成功轉移生活里的風險。

推薦閱讀:保險怎麼買最划算?社會新鮮人規劃保險三部曲

金錢買不到快樂;世界也沒有所謂的平等

來到故事的結局,老爺爺揭露自己辦這場的遊戲的目的——找回童年時期玩遊戲的快樂,並說道:「你知道身無分文的人跟家財萬貫的人共通點是什麼嗎?就是人生毫無樂趣可言。如果擁有家財萬貫,不管買什麼或吃什麼最終都會變得了無生趣。」

我們不能否認金錢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但是盲目追求財富與名譽也不一定「買」得到快樂。

- Advertisement -

再來,我們應該認清世界沒有所謂的平等。

在《魷魚有戲》裡,雖然大家生活在同一個空間,吃著同樣的東西,穿著同樣的衣服,睡著同樣的床,但你會發現他們的天生的條件都不一樣。

現實生活也一樣,有的人出生貧寒;有的人天生聰明,每個人都不一樣。但是,這並沒有阻止我們學會理財及投資並通過複利來創造下半輩子的才子。

雖然相較起主動收入多、資金大的資本家,我們累積財富的速度會比較慢,但是行動勝於一切!只要你堅持,你一樣可以獲得成功!

總結 

《魷魚遊戲》的劇情雖然殘酷、血腥、現實但是它絕對寫實。除了以上的5個理財觀,其實劇里還敘述了很多其他我們值得思考的理財觀。這篇文章就不劇透了。Spark Liang 在他的視頻分析了這部劇告訴我們的5個金錢規則。想知道他說了什麼?趕快點擊以下的鏈接觀看吧!

免責聲明

此文章內容僅作為教學、分享及參考的用途,而非專業的投資建議。由於個人的情況及需求不同,你可以聯係 Spark Spark Finance 團隊或咨詢你的理財規劃師,以取得專業的建議。

- Advertisement -

推薦閱讀:大明星的理財致富之道,原來會賺錢只是成功的一半!
推薦閱讀:30歲以前必須學會的5個理財觀念
Share This Article
作者
Chung Wei 是 Spark Spark Finance 的前合作作者,產出了多篇券商評測、個人理財及房產内容。券商評測方面,他擅長以保姆級手把手的方式確保讀者可以成功開戶券商平臺。在個人理財的房產方面,他擅長以生活化的方式反思和當前的理財方式,幫助小資族理性投資。他此前也在金融公司擔任基金經理的風險顧問和數據分析師,擁有非常專業的投資背景,可以為讀者帶來專業的投資見解。